馬麗萍
摘 要:本文結合電臺行業發展狀況與手機電臺的特點,對其傳播優勢進行了總結,包括打破時間、地域的限制,開辟新的傳播渠道等,并由此對手機電臺的發展路徑與方向進行展望。
關鍵詞:手機電臺傳播;手機媒體;電臺發展路徑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5079 (2020) 10-00-01
一、引言
互聯網時代背景下,大量新興媒體對傳統媒體產生了強烈的沖擊,手機“輕電臺”為電臺行業應對市場沖擊的新興發展模式。但簡單的資源結合不足以為電臺帶來質的飛越,明確手機“輕電臺”的傳播特點與發展路徑是現階段電臺的重要任務。
二、手機“輕電臺”的傳播特點
(1) 打破了時間的限制。傳統電臺的節目安排形式與電視節目較為類似,在固定時間由固定人員進行實時播報,限制了聽眾的選擇空間,在現今觀眾主導的媒體市場中難以占據有利地位。手機“輕電臺”的出現,打破了這種固有模式,在電臺直播的同時進行節目的錄制,并向平臺上傳,使聽眾的節目選擇不再受時間限制,體現了以受眾為本的發展理念,更符合現代年輕人的心理預期。
(2) 打破了地域的限制。傳統電臺受傳播手段限制只能在較小范圍內傳播,地區內部競爭較為嚴重,電臺發展存在上限。手機“輕電臺”的出現,將傳播方式改換為網絡傳播,擴張了電臺節目的傳播范圍,打破了電臺發展的上限,同時也吸引一大批對陌生地域好奇的聽眾,為電臺的發展提供全新的動力[1]。
(3) 降低了收聽要求。在傳統電臺模式下,聽眾進行節目收聽要具有相應的接收設備,且要求所處位置信號質量佳,聽眾隨時隨地收聽較為困難。除出租車司機外,大部分聽眾黏性低,電臺的長遠發展受到了嚴重限制。手機“輕電臺”的出現,使用戶收聽變得簡單,聽眾只需一部手機可以自由選擇自身喜愛的節目進行收聽,使電臺收聽成為用戶的生活習慣,促進電臺的快速發展。
(4) 開辟了新的傳播途徑。傳統模式下,電臺吸引聽眾的途徑局限于傳統廣告模式,如電視廣告、公交地鐵廣告、電梯廣告等,宣傳成本較高且成效低。手機“輕電臺”的出現,將電臺媒體與手機融合,開辟了新的傳播途徑。電臺采取轉發參與送禮的模式利用聽眾進行宣傳,將廣告宣傳變為朋友推薦,極大提升了電臺傳播的范圍與效率。同時聽眾推薦相比于廣告宣傳,經費需求更低,為電臺新欄目的開辟節約了資金。
三、手機“輕電臺”的發展路徑
(1) 內容豐富化。手機“輕電臺”相比于傳統電臺最大的優點在于聽眾選擇更加靈活,所以手機電臺的發展重心在于電臺節目數量與種類的增多。
第一,電臺管理人員可適當增多節目的種類,不拘泥于原先的情感類、事件評論類,更多關注主流聽眾喜歡的節目種類。在欄目開辟時要多聘用年輕且具有創新精神的人員。雖然,經驗豐富的主播可以提升節目的質量,但年輕群體更易把握市場動向,吸引主流聽眾的注意。
第二,節目數量的增多。電臺管理人員可嘗試開放節目發布渠道,吸引更多的群體進行電臺節目錄制,經由專業人員的審核,在平臺上發放。需要注意的是,專業人員審核進程中不應過多的進行內容干預,僅從主播技巧上對節目進行要求,保證電臺節目的多樣性。在渠道開放過程中,若出現資質較好的主播,電臺可嘗試簽訂合約并投入資源培養。電臺在對主播資質判定時,需要多方面綜合考慮,僅依靠傳統電臺選拔人員的方式難以辨別其是否具有市場歡迎度,僅依靠流量篩選,易產生主播快速躥紅,快速過氣的現象,使電臺大量的投入無法收到應有的回報。
(2) 內容碎片化。市場價值較高的聽眾受學習工作的影響,收聽電臺的時間較為散亂,且單次收聽時長短。為迎合市場的需求,電臺節目需進行內容改良。
首先,注重錄播的方式。由于現今聽眾接收信息方式多樣化及聽眾時間的不固定,直播的方式難以適應市場的需求,電臺應重視錄播節目的發展[2]。為迎合聽眾零散的收聽需求,節目錄制的進程中要嚴格控制節目的時間,最長不要超過15分鐘,避免聽眾由于時間過長直接放棄收聽。主播在錄制稿件的準備中,應該嚴格控制節目信息量。聽眾收聽電臺節目多為放松心情、愉悅精神,過高的信息量會加重聽眾的疲憊感,降低聽眾的黏性。同時,短時間、高信息量會使節目內容不清,嚴重降低節目質量。
其次,優化直播內容。雖然錄播更加適合現代人的生活方式,但直播實時互動的優點仍會吸引許多聽眾。電臺直播流程的設計需符合聽眾的主體需求,縮短主播敘述的時間,增設更多的互動環節,滿足聽眾實時互動的需求,保證聽眾收聽時快速融入節目進程,免除中途收聽聽眾的尷尬。
最后,注重節目的質量。碎片化的發展趨勢易使節目質量下降,聽眾對電臺印象不斷降低,嚴重影響電臺的持續發展。所以,電臺在節目制作的進程中,要注重節目質量的把控,以論述為主的節目必須有清晰的論點和深刻的思考,保證聽眾的收聽價值;以互動為主的節目需要不斷優化互動渠道,逐步擴大節目的互動范圍,滿足聽眾的娛樂需求。
四、結論
新媒體時代觀眾的需求發生了巨大變化,媒體的傳播方式及發展路徑也要隨之改變。電臺管理人員與編輯人員應加強對新興媒體的分析,尋找現代傳媒市場的內在推動因素,針對性進行節目優化與電臺改革,促進電臺行業的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孫榕.探析新媒體時代手機“輕電臺”的傳播特點與發展路徑[J].傳播力研究,2019,3(33):101+105.
[2]朱元杰.論新媒體時代下的智能手機發展對圖片大眾傳播的效果與影響[J].戲劇之家,2019(33):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