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宇英
摘 要:近年來,微博改變了信息傳播的方式,尤其是在突發公共事件中,微博對輿論引導的作用不容小覷,基于微博平臺的信息傳播方式呈裂變式增長,其傳播力和影響力巨大。本文以微博傳播為切入點,分析了突發公共事件中微博傳播的特點,探討了突發公共事件中微博的引導策略,旨在說明微博傳播在突發公共事件中加強引導的重要性,以期指導實踐。
關鍵詞:突發公共事件;微博;傳播特點;引導策略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5079 (2020) 10-00-02
一、前言
突發公共事件是指突然發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員傷亡、財產損失、生態環境破壞和嚴重社會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緊急事件。事件性質主要有突發性、復雜性、破壞性、持續性,此外,還有可控性和機遇性。一般來說,突發公共事件具有強烈關注度和重大新聞價值,如何更好地應對突發事件所帶來的巨大挑戰顯得尤為重要。鑒于此,筆者結合四川宜賓長寧“6·17”地震事件案例,對突發公共事件中微博的傳播特點進行了相關思考。
二、突發公共事件中微博的傳播特點
微博作為媒介融合的典型代表,現已成為公眾參與社會議題的重要方式之一。當前,微博在突發公共事件中的傳播是有規律可循的,從突發公共事件中微博的傳播特點上看,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即傳播主體草根化、輿論發展迅速化、傳播內容碎片化和虛假信息泛濫化,其具體內容如下:
(一)傳播主體草根化
傳播主體草根化是突發公共事件中微博的傳播特點之一。傳統媒體一直擁有著話語權的壟斷,在如今互聯網發達的信息時代,傳統媒體的話語權優勢逐漸弱化,新媒體時代的突發公共事件常常爆發于網絡,話語權進一步下放,傳播主體呈現出草根化的特點,每個人都可以成為信息的發布者,微博平臺上網民對于某一突發公共事件發表言論,進而形成輿論。
(二)輿論發展迅速化
輿論發展迅速化是突發公共事件中微博傳播的又一特點。突發公共事件在微博的傳播,個人發聲的“一呼百應”屢見不鮮,微博具有較強的時效性和互動性,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成為輿論傳播重要陣地,使突發公共事件迅速發酵,通過微博平臺將網民的發聲匯合到一起,傳播的信息量達到高峰期出現意見領袖,引導輿論走向,影響輿論環境。
(三)傳播內容碎片化
傳播內容碎片化也是突發公共事件中微博傳播的特點。微博信息來源廣泛,對生活信息有著更為細微的描述,傳播內容呈現碎片化的顯著特點,三言兩語、曬曬心情是微博發布的信息典型。在突發公共事件中,事件的相關信息就會在微博平臺廣泛傳播,很多片面的描述,雜亂無章、斷章取義的信息片段,摻雜著過多的受眾的主觀情感因素,事件表述的清晰度、完整度的降低。
(四)虛假信息泛濫化
突發公共事件中微博傳播的特點還表現在虛假信息泛濫化方面。微博作為新鮮事物,發布門檻降低容易導致信息失真,面對海量網絡信息,信息傳播中“把關人”的缺失和監管不力,助長了網絡謠言之風,使微博信息中的攻擊性、偏激性的言論,呈現出虛假信息泛濫化的特點。因此,探索突發公共事件中微博的引導策略勢在必行。
三、突發公共事件中微博的引導策略
為進一步提高突發公共事件中的微博傳播水平,在了解突發公共事件的基本內涵和微博傳播的特點的基礎上,突發公共事件中微博的引導策略,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下文將逐一進行分析:
(一)政府方面:及時更新發布權威信息
從政府方面看,及時更新發布權威信息,是突發公共事件中微博引導的關鍵。突發公共事件信息的發布“時間就是生命”,由于突發事件具有突發性、持續性等特點,對突發公共事件報道時效性非常重要,政府發布的消息帶有一定的權威性,也應與時俱進利用官方微博,第一時間進行信息的發布,及時更新發布權威信息,穩定公眾的不良情緒,控制整個局面。
以四川宜賓長寧“6·17”地震為例,微博平臺中的“中國地震臺網速報”最先更新微博報道這一地震,在地震發生后的3分鐘,即22時58分發布微博,內容為“#地震快訊#中國地震臺網自動測定:2019年06月17日22時55分在四川宜賓市長寧縣附近(北緯28.39度,東經104.94度)發生5.8級左右地震,最終結果以正式速報為準。( @中國地震臺網 @新華視點 @人民日報 @央視新聞 )”。并附上中國地震臺網中心顯示的坐標定位地圖,便于公眾詳細了解地震地理位置,微博內容帶“#地震快訊#”話題討論,并@諸多主流媒體關注。隨后,四川本地媒體“宜賓日報”官方微博,在23時18分及時轉發微博,這樣利用官方微博向公眾通報地震情況,讓更多民眾得以知曉災情進展。
(二)媒體方面:發揮主流媒體引導輿論
從媒體方面看,發揮主流媒體引導輿論是突發公共事件中微博引導的重要環節。微博的橫空出世使媒體發展的機遇與挑戰并存,在媒介融合的發展趨勢下,發揮主流媒體引導輿論作用,主流媒體通過微博發現新聞線索,發揮突發公共事件的“把關人”的作用,可以在關鍵時候引導輿論,保持正確的輿論導向。
四川宜賓長寧“6·17”地震發生后,人民日報、央視新聞及@四川發布等主流媒體積極響應,《人民日報》、新華視點、央視新聞等中央媒體官微,搶占信息制高點,積極對此災情給予報道。與此同時,“地震預警播報” “地震預警倒計時” “宜賓地震預警系統如何運轉”等成為熱門話題,良好的議程設置有效引導相關議題走勢。截至2019年6月18日9時, “地震快訊”這一話題累計閱讀量最高,達139億,討論數達368.4萬個,充分發揮了主流媒體的輿論引導作用,鞏固了其引導輿論的正面作用。
(三)受眾方面:呼吁網絡公眾理性發聲
從受眾方面看,呼吁網絡公眾理性發聲,是突發公共事件中微博引導的有效舉措。微博平臺在報道突發公共事件時,公眾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公眾在微博平臺的參與度也在不斷提升,面對海量的微博信息,需要公眾用辨別的眼光來過濾篩選信息,避免在網絡傳播中由于不當言論出現“帶節奏”現象。因此,在突發公共事件中,要想更好發揮微博引導輿論的重要作用,應呼吁網絡公眾理性發生,自覺將謠言和虛假信息摒棄在外,向社會傳遞正能量。
四川宜賓長寧“6·17”地震發生后,網友們通過微博搜索相關信息表達觀點,出現了一些不實言論,如“18日凌晨四川宜賓市將有7.6級地震” “四川宜賓地震大樓出現嚴重傾斜” “地震裸奔視頻”等在網上流傳擾亂民心。四川手機報于18日凌晨00:13率先通過官方微博予以嚴正聲明,網上流傳的是謠言,請勿信謠!謠言止于智者,在災難面前,公眾更應理性發聲,減少夸大災情、傳播虛假信息的傳播,提高甄別事實的能力,使謠言不攻自破。
(四)平臺方面:微博運營商應加強監管
從平臺方面看,微博運營商應加強監管,對突發公共事件中微博引導至關重要。微博運營商作為微博平臺運營的主體,在突發公共事件中,加強對微博平臺信息的監管是微博運營商的重要職責,運營商自身信息監控技術的升級,根據事態發展不斷調整相關的管理制度,采用設置關鍵字過濾等手段自動審核信息,推進微博的實名制進程等,對信息傳播鏈的進行把關,可以起到很好的突發公共事件輿論調控作用。
四、結語
總之,微博作為一種新興媒體,突發公共事件中微博傳播特點的研究是一項綜合的系統工程,具有長期性和復雜性。為更好地利用微博傳播引導突發公共事件輿論,應加強對微博傳播特點的研究,從政府方面及時更新發布權威信息、媒體方面發揮主流媒體引導輿論、受眾方面呼吁網絡公眾理性發聲,平臺方面微博運營商應加強監管,積極探索突發公共事件中微博傳播的引導策略,讓政府、媒體、公眾良性互動,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發揮微博傳播的作用,營造良性的輿論氛圍。
參考文獻:
[1]魯陽.媒介融合時代移動新聞短視頻的機遇與挑戰[J].新聞研究導刊,2019,10(18):208-209.
[2]唐緒軍.建設性新聞與新聞的建設性[J].新聞與傳播研究,2019, 26(S01):9-14.
[3]劉瑩.電視新聞記者在突發事件中應具備的職業素養探索[J].新聞研究導刊,2019,10(18):152-153.
[4]曹林.微博傳播的十大特點及對言論生態的影響[J].新聞記者, 2011(9):29-34.
[5]王志立.網絡輿論場域中新聞反轉現象的傳播學反思[J].新聞愛好者,2018,0(2):45-48.
[6]劉博深.微博在熱點事件中的議程設置功能研究——以紅黃藍幼兒園事件為例[J].新媒體研究,2018,4(11):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