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黔梅
摘 要: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堅定文化自信,凝聚人民精神力量,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深厚支撐。[1]公共圖書館事業作為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要為國家傳承文化、服務社會提供文獻信息保障。當前全國建設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探索出了總分館模式并呈現出普遍化、制度化、規模化發展的態勢,以期實現文獻資源的整合共享和文化服務的均等化。但由于我國總分館制服務體系建設時間不長,相關的工作機制、運行模式,尤其是作為總分館建設基礎的文獻資源共建共享還存在諸多的問題,嚴重制約了總分館之間的良性互動、均衡發展。探索、創新、完善總分館模式下的文獻資源共建共享路徑,對新時期圖書館事業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圖書館;總分館模式;文獻資源共建共享
中圖分類號:G2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5079 (2020) 10-0-02
一、引言
所謂總分館模式就是指在一個劃定的行政區域內建立“一個總館+多個分館+若干服務點”組成一個“圖書館群”,形成圖書館服務體系。在該體系內,通常由總館主導協調多個分館對文獻資源統一采購、分編、加工、調配,統一審校總分館的書目數據,統一使用總館的圖書管理系統,負責分館的指導和協調服務;分館及服務點主要負責本館的日常管理維護和讀者服務工作。總分館之間實行“一卡通”,圖書借閱實現通借通還。總分館模式是我國圖書館事業發展進程中探索出來的一種高效的管理組織形式和服務模式,它能夠使圖書館的服務得到進一步的拓展和延伸,觸及最大范圍的服務人群實現資源共享,其對我國建成覆蓋全國范圍的圖書館公共文化體系起到積極促進作用。
二、當前圖書館文獻資源共建共享現狀
文獻資源共建共享是總分館服務體系的基礎性工作,肩負著實現普遍均等服務的重大責任。從現階段的情況看,圖書館文獻資源共建共享已經在全國各地取得了一定成績和成功經驗,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各地圖書館的建設與服務水平。然而總分館模式下文獻資源共建共享中存在的問題也很多,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運行管理機制缺乏統一化管理
在總分館模式下,文獻資源共建共享強調統籌謀劃、統一管理、協調共建,其運行管理機制必然與傳統圖書館管理以及文獻資源建設存在極大差別,這對于運行管理機制提出了更高要求。各地必須圍繞共建共享目標,制定出一套科學合理的整體性運行管理機制,通過政策制定、宏觀統籌與協調部署來加強對文獻資源建設的統一化管理,推進文獻資源的共建共享。
(二)文獻資源采集缺乏科學合理布局
總分館的文獻資源共建共享是一個持續性的建設工程,從建設之初就要考慮本地區的實際情況及長遠發展。一個合理的文獻資源布局體系是文獻資源共建共享的前提條件,因而文獻資源的采集已不再是單個圖書館的事情,而是整個區域“圖書館群”整體的事情。[2]因此,總分館的文獻資源共建共享工作必須由總館負責制定具體的合作建設實施方案,通過整體布局、協調采購、分工入藏、分散采集等方式,建設總量豐富、各具特色的地區性文獻資源保障中心。[3]可是,目前我國大部分地區建立的總分館模式,各分館的行政隸屬、人、財、物相對獨立,總館對分館僅僅是業務上的指導關系,導致文獻資源的采集缺乏科學合理的布局,“大而全”的建館思維,使得文獻資源建設中的隨意性、雷同性、重復采購等現象層出不窮,尤其電子資源建設因地區發展不平衡也存在過于集中和分布不均的問題,從而造成了有限建設資金的浪費,影響到總分館制效能的發揮。
(三)缺乏對權責利的正確認識,共建共享意識不足
圖書館總分館制的目的在于實現文獻資源與服務的均等化,使廣大群眾接受到圖書館文獻資源內容更加豐富、途徑更加便捷的普惠性服務,進而促進全民文化素質的整體提升。從這一角度看,圖書館總分館制的社會效益要明顯重于圖書館的個體利益,且文獻資源共建共享是所有圖書館的共同責任,各館都應在共建共享中承擔并履行好各自職責。但當前我國大多數圖書館卻缺少對權責利的正確認識,在文獻資源建設中都“自顧門前三分地”希望獲得更多榮譽利益,少承擔責任,這就使各館在文獻資源共建共享中的積極性不高,彼此間難以形成有效配合。
(四)數字文獻資源建設困難重重,共建共享程度低
目前,總分館模式的發展趨勢和計算機、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為圖書館的數字文獻資源共建共享創造了有利的條件。但實際的情況卻因標準問題、技術設施問題、知識產權、資金等問題在建設的過程中困難重重,共建共享程度低。主觀上,各成員館因自身發展和評估考核需要,基本都會根據自己的財力和服務對象直接購買數字資源或進行數據庫建設,以滿足本館館藏建設的需要,共建意識不足;客觀上,各成員館之間因網絡設施建設基礎、技術標準、數據庫系統不同而不兼容以及知識產權等問題最終難以實現共享。
三、總分館模式下文獻資源共建共享的可行性路徑
(一)建立科學完善的文獻資源共建共享運行管理機制
作為一種“圖書館群”的運行管理機制,總分館模式下的文獻資源共建共享具有極強的整體性和全局性。為促進文獻資源共建共享的順利推進,建立科學完善的文獻資源共建共享運行管理機制至關重要。具體而言,應盡快構建出一套完整的一體化共建共享體系。包含統一的宏觀管理規劃、統一的業務建設標準、統一的管理系統和服務平臺,在用戶權限、技術服務系統、網絡服務平臺、文獻采編、館際互借、文獻傳遞、共享機制等方面進行集中管理,以確保文獻資源共建共享能夠在規范的軌道內進行,實現文獻資源的最大化整合,提升管理服務效能,為其共建共享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強有力的運行管理保障。
(二)建立科學合理的文獻資源布局體系
建設總量豐富、各具特色的地區性文獻資源保障中心,是總分館體系的文獻資源共建共享的目標。為保障區域內文獻資源共建共享的順利開展,需要建立科學合理的文獻資源布局體系,實現文獻資源的統籌配置。由于一個區域往往有多個分館,各分館隸屬不同層級的政府或系統,經濟、人口、環境、交通等等條件各不相同。[4]因此,因地制宜、科學合理規劃布局,針對不同區域的地域特征、產業和資源優勢,建立以“總館為綜合館藏,分館為特色館藏”的文獻資源建設體系,統籌配置資源,以滿足區域內社會發展和不同人群的需求。這種差異化的建設和服務不僅顯示了各分館的獨特性,凸顯其特色作用,而且也使有限的館藏建設資金得到充分利用,同時還避免了文獻資源的同質化和重復建設。
(三)明確總分館責任,提高其共建共享的意識
目前,我國大多數總分館模式下文獻資源共建共享的經費來源主要靠政府投入,由于不同地區政治經濟發展的不均衡導致文獻資源主要集中在經濟條件較好的中心城市和區域,基層和偏遠的地區經濟薄弱資源較少。要提高各成員館的思想認識,樹立“大信息資源”觀,充分認識到只有整體化建設的文獻資源體系,才能夠花最少的資金覆蓋更多更廣的信息資源總量,讓更多的人享受到內容更加豐富、形式更加多樣的圖書館服務,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文獻資源共建共享。
(四)探索數字圖書館聯盟建設,提高共建共享效率
隨著科學技術、計算機網絡技術及數字技術的進步發展,數字圖書館聯盟建設已經成為圖書館成長轉型發展的一種新趨勢。利用這些新技術以“整體規劃、統一標準、聯合建設、資源共享”為宗旨,實現文獻資源整體化管理,創新服務方式,可以有效提高共建共享的效率。如筆者所在的大渡口區圖書館,自2011年6月作為首批國家總分館制示范單位,投入了幾百萬的數字工程建設資金,陸續建成了“義渡春秋” “鋼城史話” “非遺項目”等特色文化資源庫,加上自有特色文獻的數字化和外購的電子圖書、期刊等,數字資源庫容量到達了25TB,但這些資源卻只能在本館區域網內使用,共享效率很低。而建立數字圖書館聯盟,就是要整合聯盟成員之間各類信息資源,建立統一檢索平臺,統一用戶管理系統和聯合目錄,使聯盟成員館讀者可以自由訪問使用各館的數字資源,這樣不僅能間接增加各聯盟館的文獻資源量,也提高了各館數字資源的利用率,從而也提高了文獻資源共建共享的效率。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總分館模式下文獻資源的共建共享是一項復雜的系統性工程,需要從上到下進行各個層級的科學規劃設計,選擇適合本地區本區域科學合理的建設路徑,為總分館制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持;同時,也需要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創新、完善文獻資源共建共享的路徑,以實現文獻資源整合共享和文化服務均等化的終極目標。
參考文獻:
[1]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決定[S],2019.10.31.
[2]許迎霞.談地區總分館的文獻資源共建共享[J].貴圖學苑,2018(3): 51-53.
[3]文化部關于印發《“十三五”時期全國各個圖書館事業發展規劃》的通知[S],2017-7-7.
[4]王天亮.總分館模式下文獻資源共建共享的路徑選擇研究[J].圖書館,2017(04):9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