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細胞的基本結構包括細胞膜、細胞質和細胞核。但如果你把它們分別與雞蛋的蛋殼、蛋清和蛋黃對應起來就錯得離譜了。先來看看一顆雞蛋是怎么誕生的。最初它只是母雞卵巢中一個小小的卵細胞,卵黃物質在此期間通過血管輸送到卵巢與卵細胞一起形成蛋黃,成熟后進入輸卵管。在輸卵管中無論卵細胞有沒有受精,它都會在這里包上卵黃膜、裹上蛋清、披上蛋殼膜,然后進入子宮,“穿”上由碳酸鈣構成的護甲(蛋殼),一顆蛋就組裝完成了。

雞蛋基本結構
所以,嚴格意義上說,雞蛋的絕大部分結構都不屬于細胞,只能算是附屬結構。那么真正的細胞在哪里呢?你可能已經注意到蛋黃上有個小白點,叫做胚盤,這里就是卵細胞或受精卵的主體(細胞核和部分細胞質)所在的區域,也是未來變成小雞的部分。至于胚盤之外的蛋黃算不算細胞的一部分,目前還存在爭議。
市場上大多數雞蛋都是未受精的,這種情況下,你可以說雞蛋里只含有一個細胞。但對于完成受精的雞蛋,到你手里早已不止一個細胞,因為受精卵在母雞體內就已經開始分裂形成胚胎,產出時已有成千上萬個細胞集中在胚盤區域。所以受過精的雞蛋胚盤會比未受精的更大、顏色更深。

發育中的小雞胚胎
隨著胚胎越來越大,為它提供營養物質的蛋黃越來越小,最終一只小雞就出殼了!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把科學帶回家”微信公眾號,有刪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