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互聯網+教育”相結合教育形式的快速普及,我國教育類App獲得了蓬勃發展,但相對薄弱的、不夠完善的教育App評價指標體系也凸顯出來。本文著眼于中小學教育,對其App的評價指標體系進行研究。
關鍵詞:中小學教育App評價;評價指標體系
目前國內中小學教育App的市場準入標準低下,造成App的泛濫,如何尋找一款內容合理、質量過硬的App猶如“大海撈針”。本文從中小學教育App的功能服務、內容組織和交互體驗出發,建立中小學教育App的評價指標體系,規范行業標準、約束開發運營行為,以期促進中小學教育App的健康發展。
App是一種能實現特定功能的第三方應用程序;能在終端設備上進行信息交互的工具;
能幫助教師開展教學活動、學生進行自我學習。它從2011年出現,到目前泛濫的狀態,引發了如質量參差不齊、功能設置不全、收費服務高昂等各種問題。
教育部于2018年12月印發了《關于嚴禁有害APP進入中小學校園的通知》,并于2019年8月再次印發《教育部等八部門關于引導規范教育移動互聯網應用有序健康發展的意見》,明確指出,針對教育App進行全方位排查,探索建立一種適合于教育App的長效管理機制。其中,評價指標體系是長效管理機制中的一方面,能促進App市場的規范管理;幫助學習群體對App進行甄別;監督并提升App的質量;改善學習者的學習方式和使用體驗。
指標能反映App的功能、品質和屬性等特性。因此,“設計”出質量好的App的因素是衡量的指標。
① App的設計包括三個層次,一是設計的內容符合人類活動的普遍規律;二是設計的內容遵循人類的共同規律;三是設計的內容能反映特定的目標。對于中小學教育App,需考慮App中的科目、教學目標及產品之間關系:從有普遍規律的App評價切入;上升到能反映具有“學習”共同規律的App評價進行深入;最后對達到這類學科目標的App評價歸納,從而指導中小學教育App的評價指標的確定。
② 教育App是輔助教學的工具,學習內容應符合教學設計。作為中小學教育App的主要內容體現,需結合中小學生的特點,將教學目標細塊化:每個知識點的內容、分析方法、相關的拔高知識點和評價應成一個小的系統,該系統能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引導自我學習習慣養、提高學習效率。
③ 用戶體驗的設計。從戰略、范圍、結構、框架和表現五個方面進行:戰略,制定對App的期望定位和目標;范圍,把戰略制定的內容轉換成App中應體現的內容和功能;結構,將范圍的內容具體化成能影響用戶體驗的因素;框架,在結構的基礎上繼續細化提煉,確定App的界面信息等;表現,實現上述四方面的目標后,App能滿足、帶給用戶的體驗。
中小學教育App評價指標體系的目標是在提高中小學階段師生選用及使用App效果的基礎上,實現教育價值。
評價指標體系的原則反映了中小學教育App的建設質量和價值水平,包括系統性原則、科學性原則和可操行原則。其中,系統性原則,指明系統中各指標項從不同的側面共同反映了整個評價的要求;科學性原則,指明評價指標需科學合理,能真實反映評價的維度;可操作型原則,指明評價指標可觀察、可衡量,能用統一的計量方法進行評級打分。
本文通過下表中的三個一級指標,十六個二級指標進行設計,明確中小學教育App的評價指標體系:
⑴ 功能服務:評價中小學教育App功能是否完備
功能服務,從信息系統開發運行角度,衡量中小學教育App是否具有安全穩定、智能全面的學習環境、滿足不同特點中小學生的使用方式和需求。其中,管理平臺、快速檢索、安全穩定、版本更新等功能是App技術開發領域中固有的技術要求和指標;資訊推送、離線服務、應用分享等功能是App開發和使用中延伸的服務。
⑵ 內容組織:評價中小學教育App育人目標是否能實現
內容組織,從學科組織角度,考察內容是否符合中小學教育計劃。它在中小學教育App評價指標體系建構的原則上形成,遵守教學計劃,實現育人目標。
① 學習情景創設。良好的學習情景利于激發學生學習的動機,提升學生學習的積極性。APP中引入聲音、圖像、動畫、微課視頻、3D 資源、VR 資源等學資源,使學習的情景更加形象、生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起學生學習的欲望。
②教學方法運用。使用各種教學方法,利用教師的教、指導學生的學。練習法,使用App復習、鞏固教師課堂上講授的知識點,形成技能技巧;探究式法,引導學習者積極思考問題、主動探究思路,激起學習興趣、塑造探索精神、發展思維能力;討論法,利用App提供的交流平臺,在助教指導下,圍繞重點、難點問題發表看法,提高學習者的獨立性;參觀教學法,觀看App中的各類教學視頻進行自我學習,獲得新知識或鞏固已學知識,提高學習者自我約束能力和學習能力;等等。
③教學活動開展。App中的設計符合中小學生特點多樣化的教學活動和實踐體驗活動,對中小學生進行客觀性知識的傳授、動手能力的鍛煉、知識體系的建構、激發他們積極的情感體驗。例如,通過App提供的教學視頻開展示范教學活動;教師指導學生,通過App的項目訓練,共同完成教學項目的項目教學活動;運用3D技術、虛擬現實技術創設出身臨其境的學習體驗活動等。
④教學評價實施。中小學教育App提供對教學過程中內容實施形成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的項目,對單元知識點進行及時測評、參照結果開展查漏補缺工作、優化調整后續的學習路徑、整合知識結構。
⑤教學進度設置。中小學教育App中教學進度需參考中小學生注意力較差、自控能力較弱的特點,使每個知識點講解的時長、每個視頻演播的進度、知識點順序的安排等都要恰當合理的設置。
⑥教學效果感受。App的市場占有和師生使用后的教學效果感受有關,效果感受好的App推廣多。中小學教育App提供的教學內容,使師生能直觀感受到學習的效果,切實獲得知識、提升自身技能。例如,中小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增加、自我約束能力增強、測試的正確率提高、知識體系擴展等。
⑦個性化學習記錄。中小學教育App中有記錄功能,記錄學習者學習的知識點、觀看的視頻、學習的時長及自我測試的結果,判斷其學習的風格,便于App為其制定個性化的學習方案,滿足其個性化學習需求。
⑶ 交互體驗:評價中小學教育App用戶體驗是否良好
交互體驗,從視聽審美和用戶體驗角度,評判中小學教育App是否為用戶提供了簡潔美觀的界面和流暢易操作的體驗。其中,界面設計、效果體驗等是App外觀設計的技術屬性,讓使用者使用過程中能享受到愉悅舒適的感官體驗;個性化設置、導航操作、資費標準等是使用者對App的交互使用體驗的技術屬性,能讓使用者按自身特點選擇適合的情景。
中小學教育App評價指標體系能為上級管理部門進行審查和監管提供參考,規范行業標準;能完善各類 App的設計,完備App中的各項功能及減少重復開發產生的浪費;能借鑒教學的設計,創設出更能吸引中小學生特點的學習環境和動機,提升教育的價值和效益。
參考文獻:
[1]王津津.兒童教育App評價指標體系構建與應用研究[D].渤海大學,2018:1-50.
[2]郭家樂.小學科學教育App質量評價指標體系構建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9:1-79.
本文受2019年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中小學教育類APP長效管理機制構建研究(2019SJA2188)資助。
譚程宏(1980年5月-),女,講師,碩士研究生。湖北洪湖人,南京郵電大學通達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