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治星

布依族是中國西南部一個較大的少數民族,他們以農業為主,布依族祖先很早就開始種植水稻,享有“水稻民族”之稱。在貴州省興義市萬峰林景區中的的布依村落納灰村,若從上方俯視他們的水稻田,會看到有著一個個凹陷的環狀農田,不禁讓人想起神秘的“麥田怪圈”。這些凹陷環狀農田中心部分像是一個不規則圓環狀的的巨大地漏,從平坦的耕地上向地下逐漸盤旋而下,越深入地下變得越來越狹窄,有的地漏中心深不見底,而有的地漏之下奔涌著汩汩流水。布依族人民把這種巨大地漏叫做“地眼”,意為大地的眼睛。
在農耕時節,由于“地眼”里存在著豐沛的水資源,勤勞的布依人民就直接沿著凹陷的“地眼”周圍開墾農田和種植莊稼,用上一根長達十幾米的軟管,將“地眼”中的水直接抽取上來,灌溉著周圍一圈又一圈的農作物。“地眼”的合理利用成為了布依人民豐收的關鍵:遇到旱季時,地下可以及時抽水澆灌莊稼;遭遇雨季,天然的地勢特點會讓降水順著地漏直接排掉,智慧的布依人民充分利用著這一大自然的恩賜,靠著自己勤勞的雙手為自己創造著安穩的生活。

“地眼”其實指的是貴州喀斯特地面經溶蝕及巖溶塌陷后,形成口大底小的倒錐狀的封閉洼地景觀,它也是自地表通向地下暗河或溶洞系統的垂直通道。地表水匯流于喀斯特漏斗流入地下,在侵蝕作用和重力作用下,最終形成開口于地面而通往地下深處裂隙(地下河或溶洞)的洞穴,即落水洞。納灰寨“地眼”落水洞的形成,在形成開始階段就是以沿垂直裂隙溶蝕為主。當地表上的碟狀孔洞擴大以后,下大雨時,地表大量流水集中落水洞,沖到地下河。洪水攜帶著大量的泥沙石礫往地底深處傾瀉,對洞壁四周進行不斷磨蝕,使落水洞迅速擴大。有時遭遇巖體崩塌,也可使落水洞擴大。經過大氣降水的不斷溶蝕、沖蝕并伴隨部分崩塌作用的產物,最終形成了納灰寨落水洞——地眼。
充滿了喀斯特石灰巖的萬峰林中,納灰寨落水洞起著集水和消水的作用,保證了布依人民耕種的旱澇保收。但喀斯特地貌多巖溶洞穴,明暗河相連,斷層裂隙不斷發育,當接收大量的大氣降水后,雨水沿著石灰巖的落水洞或縫隙向下滲漏,并伴有積土、碎石堆積,土壤表層的有機物質很容易隨著這些飽含碳酸鹽的水溶液流進入河流、地下河以及其他水系,造成嚴重的營養物質流失,嚴重的水土流失問題,直接導致了嚴重土地貧瘠,阻礙農業的生產。所以我們利用著大自然的恩賜,同時也要保護著水資源,合理利用地下水,防治污染水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