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2019年12月至今,新冠肺炎疫情在我國大面積暴發,引發全球媒體的高度關注。我國多家媒體以數據新聞形式,對這場災難進行了系列報道。本文以94篇新冠肺炎疫情數據新聞報道為例,從中嘗試探索、分析如何應用數據報道重大災難性事件。筆者按不同時期,分階段總結數據新聞的制作要點,并指出了部分報道的有待改進之處。
關鍵詞:數據新聞;災難性報道;新冠肺炎;制作要點
導語
災難性事件,由于其破壞強、影響大,向來備受媒體關注,也是新聞報道的重點內容之一。
2019年12月,湖北省武漢市發現首例不明原因肺炎患者。而后,武漢相關病例開始增多,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以下簡稱新冠肺炎)疫情逐漸在國內外蔓延。疫情暴發后,引發社會廣泛關注,全球媒體紛紛對其展開報道。數據新聞沒有缺席這場戰役,從多維度呈現疫情,為受眾深入了解事件,提供了豐富的材料。
在本文中,筆者以國內9個在數據新聞領域具有代表性媒體或機構(澎湃新聞“美數課”、網易新聞“數讀”、上觀新聞“上觀數據”、財新網“數字說”、界面新聞“數據線”、騰訊新聞“谷雨數據”、數可視、新京報“有理數”、DT財經“DT數說”)推送的數據新聞為例,從中嘗試探索、分析如何應用數據報道重大災難性事件。
上述9家機構中,財新網第一個對疫情進行了數據新聞報道。它于1月20日,即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組長鐘南山接受中央電視臺《新聞1+1》欄目采訪,公開肯定新型冠狀病毒可以人傳人,引起大規模關注的當日,推出首篇數據新聞報道《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實時動態》。在此后7天內,絕大部分取樣媒體開始有所行動。
在本文中,筆者統計了從1月20日至2月10日(約3周時間),上述9家機構推出的94篇數據新聞報道,以此作為分析樣本。
1.分階段制作要點
取樣的94篇數據新聞報道,從時間順序來看,呈現出明顯的階段性特征。以下,筆者將以約7天為1周期,試著闡述不同階段數據新聞的制作要點。
1.1快速呈現基本信息,提供最亟需資訊
在最開始的一周,即1月20日至1月26日,大部分數據新聞報道聚焦于數據通報、病例分析、交通停運等與疫情密切相關的基本、關鍵信息,為受眾提供最亟需的資訊,以快速了解疫情進展。
其中,“美數課”推出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病例實時更新地圖》和“數字說”推出的《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實時動態》,這2篇推送可實時查詢疫情相關信息。相較其他媒體僅呈現單一節點或時段的數據或病例,上述兩者的呈現方式更加系統、高效。
值得一提的是“DT數說”于1月26日開始,推出的系列疫情報告。該系列報道以2003年“非典”疫情數據為參考,將其與不斷更新的新冠肺炎數據作比對。在報道初期,相較多數媒體對數據的直接呈現,“DT數說”對數據的加工則更為深入。
同時,很難得的是,“數據線”早在初期報道中,就關注到新冠肺炎疫情對經濟產生的影響,先后推出數據新聞作品《這個春節無電影,預售近3.9億,影視股全跌了》和《年夜飯線上訂單同比增長91%,疫情影響了多少年味?》。這兩篇報道,將關注點放在受疫情影響嚴重的餐飲娛樂行業,該落點也成為取樣報道中的獨家視角。
1.2分析向縱深推進,朝多維擴散主題
到了集中報道的第二周,即1月27日至2月2日,這一階段取樣范圍內的數據新聞報道,不再將焦點局限于疫情信息本身,隨著事態進展,采編人員開始關注到與疫情相關的醫療配備、居民生活、人口流動等多方面的內容,并緊跟事件發展的最新變化。
在此階段,對疫情數據的報道,開始向縱深推進。例如,不同于初期多數的整體病例分析,此時數可視和“DT數說”推出了針對死亡和治愈病例的報道,上觀數據則報道了兒童和溫州病例。同時,隨著民眾對人員流動與疫情傳播關系認知的不斷深入,部分媒體(“谷雨數據”、網易“數讀”、“DT數說”)開始以兩者關系為切入點,關注武漢、湖北乃至全國的人口流動問題。
此外,該階段的報道內容逐漸由以疫情為核心,擴展至與之相關的次重點內容。上觀數據解析了24篇與疫情相關的學術文章并重點分析了3篇熱點論文,數可視、“美數課”和“DT數說”報道了醫療配備和醫護人員,網易“數讀”則利用微博數據展現了“封城”后湖北民眾的心態變化。
同時,疫情對經濟影響,這一報道內容也延續到了本階段。上觀數據對比了春節前后上海蔬菜與豬肉價格,“數據線”則介紹了多國對飛往中國航班的限制情況。
1.3回顧性分析涌現,報道更緊跟時效
來到第三周(2月3日至2月10日),此階段的數據新聞報道數量達40篇,是三階段中產量最多的。此時,疫情已蔓延一段時間,對疫情的回顧成為此階段的一大報道特點,共有7篇從疫情發展、病毒擴散、武漢市民生活等方面展開的回溯性數據新聞。
同時,此階段的報道主題繼續向多維擴散,出現了中藥療法、病毒檢測、衛生習慣等新主題。尤其是“數據線”對手游行業的報道,跳出負面影響的思維慣式,關注到在此時“悶聲發財”的游戲業。
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報道的增多,能由疫情衍生的新主題也日漸減少,此時的選題思路也從由主題發散,轉向跟隨最新進展,出現了7篇直接反映當日熱點的數據新聞。如在武漢市中心醫院醫生李文亮去世當日,“DT數說”用李文亮的微博數據對逝者進行了悼念。在全國部分城市復工后,“DT數說”又通過辦公軟件下載量等數據,側面展現了遠程辦公現狀。
值得一提的是,本階段出現了定制化數據報道,“美數課”推出“同行程查詢工具”、DT財經推出“定制防疫地圖”,用戶可用上述工具查詢同行程人中是否有新冠肺炎患者、所在地區周邊是否發現疫情,以獲取更具針對性的信息。
2.有待改進之處
總體而言,94篇報道緊跟事態進展,報道主題相對全面,在此次疫情報道中展示了數據新聞的優勢,但筆者認為一些細節之處,仍存在進步空間。
2.1報道主題集中度略高
筆者將94篇報道按7個大類、19個小類進行了劃分(如表1所示),從中不難發現,多數報道集中在信息通報、病例分析等基本信息上,篇數最多的小類為一般通報,還有很多主題取樣報道并未涉及,如與疫情有關的謠言、疫情對宏觀經濟及中小企業的影響、湖北以外區域的疫情分析等。
此外,94篇報道中,同題報道偏多,獨家視角較少,不足10篇,分析角度大多雷同。如兩篇反映“封城”后武漢日常生活的報道,數據來源都是“餓了么”APP,根據用戶下單量、下單商品種類等信息分析武漢人在特殊時期的日常起居,略顯片面。
造成上述問題的原因,除了選題思路局限、數據挖掘不足外,筆者認為,還和數據、資料來源有限相關。疫情發生以來,官方雖然公開了大量數據,但主要是各地患者、病例等基本數據,而醫療物資使用、善款收支明細等信息難以獲取。數據是數據新聞的原料,若原料不足,即便是巧婦也難為無米之炊。
但這并不等于說,采編人員只能被動等著數據自己“走”上門,越是在突發事件報道中,越能體現出數據積累的重要。如前文提到的,關于疫情對餐飲娛樂業影響的報道,這可能就與制作團隊的前期積累有關,在多數媒體還在報基本信息時,他們就已將主題擴展到了疫情影響。
2.2內容呈現方式趨于傳統
94篇報道中,除了2個定制化信息推送和2篇實時疫情通報外,多數報道仍采用傳統的圖文呈現形式,以數據圖表、平面地圖等靜態方式展示數據,較少運用動畫、視頻等動態方式。而這不僅是此次疫情報道的問題,也是目前我國數據新聞行業的瓶頸所在。
2.3報道傾向大多數偏中性
94份樣本中,絕大多數報道都采用了中立態度,只有數可視的《武漢紅會首次公布支出明細,9.4億元去了哪兒?》,這篇傾向偏于負面,也表明該團隊勇于揭示、質疑善款支出中可能存在的漏洞。批評監督性報道,一般是文字類新聞所長,但數據新聞也能靠數據分析促進社會問題的公開與解決,這也可能是未來數據新聞業的努力方向之一。
[1]方潔,杜涵.用數據新聞報道突發事件有哪些技巧——以弗格森槍擊案為例[J].新聞與寫作,2015(2).
[2]楊麗萍,張曉君.我國媒體對境外災難事件報道的比較——以《南方都市報》《人民日報》對尼泊爾地震報道為例[J].新聞世界,2015(7).
作者簡介:許茜(1989-),女,科技日報社全媒體編輯部編輯,中級職稱,研究方向:人物通訊、數據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