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磊
15名兩院院士,50多家高校科研院所專家,這些行業知名學者的到來,讓長江之濱的小城銅陵迎來高光時刻。2019年4月11日,長三角高質量發展院士論壇暨大院大所科技成果對接會在銅陵成功舉辦,與會專家激蕩思維,共話科技創新助推經濟高質量發展之策。
近年來,“院士經濟”日趨升溫,從一個側面折射出,高端創新資源的競爭已然成為地方政府角力的新賽道。殊為人知的是,銅陵在這條賽道上已發力多年。為克服本地高校科研院所資源匱乏的短板,銅陵市搭建一系列科技創新平臺,不斷集聚創新資源,拓展產學研合作渠道,探索出一條支撐城市轉型發展的融“智”之路。
當前,處在轉型升級、結構調整關鍵期的銅陵,正基于過往的實踐,著力推進新一輪創新平臺建設。銅陵如何實現自我突破,融“智”之路又為這座城市帶來了怎樣的蛻變?
2019年,安徽師范大學皖江學院發布消息稱,該校將轉設為一所獨立本科院校,并面向全省各地市尋找意向舉辦者。數日間,皖江學院便迎來眾多追求者,其中最為積極的當屬銅陵市政府。
銅陵的迫切源于這座城市科教資源的匱乏。在俗稱“老八市”的安徽傳統工業城市中,以銅陵的高校科研院所數量最為稀缺,唯一的本科院校銅陵學院以文科見長,與地方產業發展的關聯度有限。高校資源的缺乏,同時隱含了銅陵的又一痛點。作為一座中小城市,銅陵受周邊大城市虹吸效應影響顯著,尤其是創新創業最具活力的年輕人持續外流,成為制約本地發展最大的一塊短板,如果找不到破局良策,勢必逐漸丟失賴以立足的產業優勢。
“強烈的危機感促使銅陵很早就探尋適合地方需求的創新發展路徑,‘先天不足難以彌補,只有向外拋出橄欖枝,通過嫁接高校科研院所資源,吸引科研團隊和高端人才來銅創新創業。”銅陵市科技局局長王所寶說道。
位于銅陵市經開區的中科大銅陵科技創業園是中科大在安徽各地市建設的第一家科技創業園,也是銅陵市創新平臺建設具有標志意義的起點。銅陵市高新技術創業服務中心副主任方凱介紹,早在2002年,原中科大工程學院副院長、博士生導師孔凡讓教授掛職擔任銅陵市科技副市長,以此為契機,銅陵市政府與中科大建立起緊密的合作關系,同年啟動了中科大銅陵科技創業園項目。創業園成立后,開展了一系列科研攻關、創業孵化等方面合作。這一得風氣之先的嘗試開啟了安徽省內后續一系列市校合作風潮。
2006年,第四次全國科技大會召開,首次從國家層面提出支持地方與高校科研院所開展產學研合作,這進一步堅定了銅陵的信心。在此背景下,銅陵市與清華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等國內知名高校廣泛接洽,市校合作的廣度和深度進一步提升。

銅陵市搭建一系列科技創新平臺,不斷集聚創新資源,探索出一條支撐城市轉型發展的融“智”之路。
導入外部的創新要素為銅陵注入活力,擦亮了這座傳統工業城市的底色。二十年來,銅陵市主導產業銅產業從上游開采、冶煉逐步向深加工延伸,產業鏈不斷邁向高端,進一步推動城市的轉型升級。2017年,國家發改委等五部門聯合印發《關于支持首批老工業城市和資源型城市產業轉型升級示范區建設的通知》,公布了全國12個城市(經濟區)建設首批產業轉型升級示范區,銅陵位列其中,成為全國樣板。
2010年,安徽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建設納入國家戰略。這一年,一座以皖江為名的科創基地在銅陵孕育。
為呼應皖江開發,銅陵市政府與中科院合肥物質研究院共同發起成立一所集應用類研究、科技成果轉化、人才團隊培育為一體的實體創新平臺,成為當時中科院系統與地方合作的一次創新。隨后,安徽省科技廳加入其中,在資金、政策等方面給予大力支持,形成省、市、院所三方共建的格局。經過兩年籌備,2012年4月26日中科院皖江新興產業技術發展中心正式掛牌運作,獲批為安徽省首批新型研發機構。
“與此前銅陵市的創新平臺建設不同,皖江中心不僅針對個別技術難題開展項目合作,同時開展研發機構共建、高層次人才培養基地建設、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等一系列合作。對于銅陵市增強自主創新能力,調整產業結構,支撐新興產業發展具有重要而深遠的意義。”銅陵市科技局產學研辦公室主任洪亮介紹。
黨的十八大進一步提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動“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堅持需求導向和產業化方向”,皖江中心的成立恰逢其時。
2015年,中科院對辦院方針進行調整,新增“面向國民經濟主戰場”的表述,以適應改革發展需求。隨后幾年間,中科院與安徽省內蚌埠、淮南、六安等多個地市共同組建了與皖江中心相似的研發機構。
銅陵的腳步亦未停歇。把握機遇窗口,銅陵將目光投向更為廣闊的區域,面向全國尋求更多高端創新資源。
長三角地區是銅陵工業產品的主要市場,產學研合作方面,銅陵很早與長三角高校院所互動頻頻。隨著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銅陵與長三角科教創新資源建立起更緊密的聯系。
此外,隨著安徽近年來崛起為科技大省,省會合肥也集聚了一批來自全國的優勢創新資源。依托便捷交通,合肥創新紅利的溢出效應,逐漸讓銅陵從中受益。過去,銅陵的企業需在全國范圍尋求解決的技術難題,現在往往在合肥就能找到相應的機構和專家。
近年來,銅陵創新平臺建設持續發力,與國內諸多知名高校建立起全面合作關系。在王所寶看來,銅陵通過廣泛對接和資源整合,打造了一所集眾智、聚合力的“移動大學”。
多年的耕耘也迎來收獲,2014年以來,全市共招引科技人才團隊52個,18個團隊入列安徽省高層次科技人才團隊,總數居全省前列。2019年,全市發明專利授權增速、發明專利擁有量增速指標位居全省第一。科技重大專項立項數居全省第三。全市企業獲國家、省部級科技進步獎30項。此外,創新平臺建設鍛煉了科研隊伍,培育了一批科技型企業,形成了一批自主知識產權,為銅陵科技事業注入活力。
創新平臺不是建在云端,更要落腳到地方經濟發展,植根于產業土壤。銅陵市創新平臺建設的成效,在數據指標層面得到了呼應。那么,讓“創新鏈”和“產業鏈”緊密相連,銅陵做對了什么?

2014以來,銅陵市共招引科技人才團隊52個,18個團隊入列安徽省高層次科技人才團隊,總數居全省前列,為銅陵科技事業注入活力。
首先是精確目標。銅陵以主導產業為主攻方向,圍繞上下游產業鏈開展技術創新,壯大整體科技創新實力。各縣區政府、開發園區、特色產業龍頭企業分別結合自身需求,對接外部資源。2008年和2013年,銅陵分別組建銅產業產學研合作聯盟和銅基新材料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集聚了國內涉銅產業一流科研力量;結合本地化工產業轉型升級需求,銅陵與中科大籌建科技成果轉化中心,開展精細化工領域產學研合作;義安區依托國家農業科技園區與江南大學開展農業食品加工項目合作。
其次是精準對接。推動科研成果轉化及引進人才團隊過程中,銅陵市以企業需求為導向,堅持“剛柔并濟”原則。一方面發布“科技懸賞”,企業“明碼標價”,科研團隊“揭榜破題”,開辟科技成果轉化新模式;另一方面堅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柔性引進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來銅開展科研攻關、項目合作和成果轉化服務。
三是精心服務。銅陵市各經濟職能部門將服務延伸至最后一公里,推動工作下沉。每年年初,由科技部門牽頭搜集企業需求,組織高校院所專家,開展“點單式”、“定制式”上門服務,推動產學研合作技術需求日常對接與集中對接相結合。此外,調研篩選全市具備創新實力或潛力的科技型企業,建立科技型企業數據庫,從而分類施策。
最后是精細管理。為最大程度發揮創新平臺作用,放大財政獎補政策資金撬動效應,銅陵對創新平臺開展績效考核,設定KPI管理指標,將工作逐一分解,工作成效通過數據直觀反映出來,使得合作有章可循、有規可依,將力量匯聚到解決科技創新實際問題上來。
創新平臺歸根到底要靠產業承載,一方面地方產業的層次決定創新平臺的層次,另一方面創新平臺的效果也影響產業水平的進步,二者環環相扣,不可分割。因此,銅陵一手抓創新平臺建設,一手抓產業提質升級,做到同步推進。
2019年,銅陵先進結構材料產業集群(銅基新材料產業集群)入列第一批國家級戰新產業集群名單,地方龍頭企業銅陵有色集團晉升世界500強。此外,作為全省五大特色化工園區(集聚區)之一,銅陵化工產業以新材料、精細化工為主要方向,產業轉型成效初顯。
如果說主導產業是支撐城市轉型發展的參天大樹,那么百花齊放的新興產業則塑造了一座城市的創新活力。近年來,圍繞大數據、半導體、電子商務等新興產業,銅陵市著力開展高新技術企業培育計劃。2019年全市國家級高企數首次突破200家,凈增長46家,凈增高企數創歷史之最。戰新產業產值占規上工業比重達39.6%,居全省第四位。新的增長極陸續形成,成為承接各類科技計劃、科技平臺的重要載體。
企業是科技創新的主體,而持續加大創新投入的前提是良好的經營。銅陵從政策、金融、人才三個方面為科技型企業發展提供支撐,開墾了一方適宜創新創業的生態土壤。
政策方面,自2014年起,銅陵市開展財政涉企資金整合,設立創新創業專項資金,重點支持應用技術研究與開發、人才扶持等,資金采用以獎代補、后補助和貸款貼息等多種形式。為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率,銅陵市科技局每年委托第三方機構,對資金支持項目開展績效評估。

2019年,銅陵先進結構材料產業集群(銅基新材料產業集群)入列第一批國家級戰新產業集群名單,地方龍頭企業銅陵有色集團晉升世界500強。
金融方面,為幫助科技型企業融資,銅陵組建了天使股權投資基金,以股權投資形式支持各類種子期、初創期企業項目;設立科技型中小微企業信貸風險補償資金池,引導商業銀行向科技型企業提供小額科技貸款;開展科技創新券試點,通過購買服務的方式重點支持科技型小微企業和創客團隊開展科技創新活動。此外,積極引導銀行金融機構為科技型企業量身定做金融產品,擴大訂單、應收賬款、股權質押和專利權質押貸款規模。
技能型人才是企業創新活動的重要源動力。銅陵近年來大力推進職業教育改革,提升職業教育服務地方經濟發展能力。2019年,銅陵市組建安徽省大江教育集團,通過社會多元化辦學,廣泛吸納生源;創新開展“大國工匠”基地建設,面向企業需求制定培養模式,配合地方產業轉型,服務經濟發展。全市上下形成技能型與研究型相結合的梯度人才體系。
一系列政策的導向作用正在顯現,目前,銅陵全市企業已與全國各地120多所高等院校、科研單位建立產學研合作關系,自主創新的“濃度”不斷增加。
創新是沉默者的長跑,對于一座城市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銅陵二十年如一日在融“智”之路上篤定前行,重塑了城市的創新基因,厚植了產業發展的創新沃土,創新驅動發展的勢頭日趨強勁,這座千年古銅都正以嶄新的姿態和面貌向更高質量發展闊步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