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小龍

“勵建安”這個名字,在中國康復醫學界可謂大名鼎鼎,他被譽為“中國康復醫學第一人”,他還是馬拉松運動愛好者……
從小到大,父親一直嚴厲要求勵建安。為了讓勵建安在挫折和困難中成長,父親經常領他到軍營里訓練,去郊區農田里干活,讓他赤腳在冬天的雪地里跑步。
在父親的教導下,勵建安的抗挫能力遠遠超過了同齡人。1969年3月,勵建安告別父母,被下放到江蘇省建設兵團,又坐了一整天的敞篷車,再扛著沉重的行旅走了4公里路,才到了連隊。
分別時,父親送給勵建安一本《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爸爸拍拍勵建安的肩膀,笑著說:“無論你身處多么惡劣的環境,爸爸都相信你有足夠的適應能力,加油!”
自此,勵建安在建設兵團一呆就是11年,他說:“我一直沒覺得下鄉勞動有多痛苦有多累,反而覺得能鍛煉自己。”
那個連隊的生活條件真差呀:每個房間只有一盞小油燈,20多個人睡一張土坯搭成的床。零下10多度的大雪天,既沒暖氣也沒暖炕,大家凍得瑟瑟發抖睡不著,卻擁擠得連翻個身都是奢侈的。第二天一早起來就開始干活。當地是鹽堿地,沒有淡水,要去幾里外的河里挑水,所以知青們早起第一件事情就是挖塘蓄水,解決生活用水,然后再動手蓋房子。一個小連隊,根本容不下過去的幾百名知青,于是,隊長命令他們壘墻,很多知青細嫩的雙手磨出了血泡、老繭……
除此,知青們還要割麥子、犁地、插秧……每天勞作時間長達10多個小時,早晨天不亮就得起床下地干活,一直干到天黑才收工。勵建安雙手不知磨出了多少水泡,但他依舊賣力地干活。
連里建有兩個知青大灶,供幾百名知青就餐。主食多為雜糧,細糧不外乎大饃。蒸籠里的饃,堅硬如鐵疙瘩。炊事員嘴里道聲“二兩”,硬邦邦的饃就遞到了手上。吃著難以下咽的雜糧,嚼著硬饃,想著家里的熱湯熱飯,很多知青都哭了。
勵建安也艱難地吃著,心情很沮喪,但父親的話回想在耳邊時,他的心情頓時平靜下來。是啊,縱然生活無法忍受,也要保持“堅持下去,絕不灰心喪氣”的意志力,這樣的生活才有價值。
1973年,團里推薦勵建安去考工農兵大學,他順利通過考試,進入南京醫科大學深造。
大學畢業后,勵建安又回到兵團。回去后他發現,除了他,跟他一起上大學的同學全部留在了南京。一位老知青嘆氣道:“別人都想方設法離開這個地方。可你倒好,上了4年大學又回來了,你真是太傻了。”
那時,勵建安父親已調到解放軍南京政治學院當老師,他寫信鼓勵勵建安:“爸爸希望你在學業上繼續深造。只要肯登攀,你一定行!”
1980年7月,勵建安不負父望,以優異成績考入南京醫科大學首屆運動醫學研究生院。
經歷了一波三折,勵建安終于得以和父母團聚。此時,28歲的勵建安還沒談女朋友,母親很著急。
一天,母親對勵建安說:“我給你介紹個女朋友,你認識,是沈伯伯的女兒筱芳,你明天跟她見個面吧。”
勵建安笑起來:“啊,是她?這怎么可能,我一直把她當妹妹看。”
勵建安和沈筱芳同在一個大院里長大,他們的父母都是軍人。沈筱芳比勵建安小兩歲,印象中的沈筱芳,扎著高高的馬尾辮,特別可愛。
當時,沈筱芳考取了南京大學英語專業,正讀大三。在母親的催促下,勵建安與沈筱芳見了面。
緣分是個奇妙的東西,雖然十多年未見,但兩人并沒有陌生感,尤其是沈筱芳依舊像小時候那樣,對他一口一個“建安哥”時,兩人的距離瞬時拉近。
一個周末,兩人看完電影出來,天空正電閃雷鳴。勵建安把沈筱芳送到學校門口,正轉身離去時,一記雷聲響起,沈筱芳本能地捂住耳朵問勵建安:“你能陪我去看看我們宿舍樓下的流浪貓嗎?”
勵建安欣然答應。到了宿舍樓下,隨著沈筱芳輕聲呼喚,四五只貓咪從不遠處的花壇里跑了出來,圍著沈筱芳撒嬌叫喚。沈筱芳蹲下身撫摸它們,從書包里拿出一些小魚干喂它們。
那一刻,勵建安特別感動:一個對貓咪如此有愛心的人,一定是個善良顧家的好女孩。
而勵建安的多才多藝也讓沈筱芳日漸傾心:他會彈一手好手風琴和電子琴,尤其跟自己一樣,下得一手好棋。在精彩的博弈中,兩人的感情日漸深厚,共同話題越來越多。
1981年年底,沈筱芳大學畢業分配到江蘇省翻譯院工作,勵建安向沈筱芳求婚,沈筱芳欣然答應。1982年1月,他們走進了婚姻殿堂。
婚后,沈筱芳把業余時間全部用在了照顧家庭上,讓勵建安一心一意發展事業。
1983年,勵建安碩士畢業后,留校任教,并擔任南京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江蘇省人民醫院)康復科住院部醫生。
經過近10年發展,勵建安從醫生一直做到了博士生導師,并獲得過中華醫學獎三等獎、江蘇省科技進步二等獎、中國科學科技先進工作者稱號。
一晃,他和沈筱芳結婚已10周年。忙于事業的勵建安,此時才恍然發覺,自己竟然從來沒買過一件禮物送給妻子。內疚的他,拉起沈筱芳就往南京中央商場跑。來到首飾柜臺,他對沈筱芳說:“戒指、項鏈、耳環,你各挑一件喜愛的吧,別舍不得錢。”但沈筱芳只挑選了一個200塊的戒指,她眼里滿是幸福地說:“你有這番心意,我就知足啦。”
此時,勵建安的兒子勵文已經9歲。那時每天吃過晚飯,一家三口在書房都各忙各的。夫妻倆看專業書籍,勵文看書做作業。勵文很少去打擾父母,他要么沉靜地皺眉思考著什么,要么輕輕舒展眉頭一副恍然大悟的樣子,然后再動筆去寫。
勵建安經常引導勵文:“看書一定要真正看進去,要邊看邊琢磨,在這個過程中,你就會對一道題或一個問題有見解有認識,然后你再針對不懂的地方有選擇性地跟我討論,這樣既節約我們彼此的時間,又能加深印象,達到溫故而知新的效果。”
久而久之,勵文養成了獨立思考的好習慣,學習能動性和主動性進一步加強,成績在班級里一直名列前茅。
高考后,勵文如愿考上了南京大學。大學畢業后,勵文考取了美國亞利桑那大學碩博連讀,畢業后在亞利桑那州立大學附屬醫院腫瘤科工作,并在美國康復醫療機構質量認證CARF做兼職高級顧問。
現在,勵建安已有兩個孫女一個孫子,他最開心的事,就是與兒子的小家庭成員視頻聊天。
2015年10月,勵文立攜全家飛抵南京和父母歡聚一堂。勵建安左擁右抱著孫輩們,感到幸福滿滿。他覺得,再高的榮譽都抵不過這人間溫暖的親情。離別時,兒子擁著他說:“爸爸,我一定會尋找合適的機會回來發展。祖國和您,永遠是我的港灣。”
勵建安眼眶紅了,他一直等待著兒子歸來的那一天。而長期超負荷工作,讓勵建安的身體狀況漸漸走下坡路。從2013年開始,勵建安每年都要生一場病,住一次醫院。
2016年1月,勵建安去哈爾濱開會,適逢久別的一位老友。老友精神矍鑠,面色紅潤。他送給勵建安一雙跑鞋,說:“我一年要跑很多場馬拉松,越來越感受到跑步的好處,你也應該跑步,也可以跑馬拉松。”
勵建安有些懷疑自己:“我都64歲了,平時跑跑步鍛煉一下身體總是好的,跑馬拉松?哈哈,不太可能。”
之后,老友經常發微信給勵建安,告訴他“昨天我跑了15公里”“今天我跑了20公里”……勵建安受到鼓舞和啟發,開始鍛煉。只要有空,他就會慢跑兩三公里。隨著時間推移,勵建安的腿越來越有勁了,每次跑個七八公里根本不是事兒。
跑了3個多月后,勵建安的體重從原來的83公斤下降到了73公斤;一次感冒,他只打了幾個噴嚏就不治而愈;而且精力充沛,工作起來更加得心應手。
勵建安想挑戰一下自己,報名參加了2016年的南京牛首山國際馬拉松賽。結果,只用了兩個半小時,他就跑完了全程42公里。
2016年9月,勵建安不慎造成右腳底部骨折。骨折第70天,他參加了金陵康復論壇首屆中國康復馬拉松賽半馬項目,全程21公里;骨折第80天,他參加了廣州國際馬拉松賽全馬項目,全程42.2公里。
盡管沈筱芳和兒子反對勵建安骨折了還跑步,但勵建安不為所動。他對兩人解釋道:“我是研究康復的,正好也可以給病人提供一個痊愈的案例,尋找各個部位骨折最佳的康復方法。”
結果,骨折一年后,勵建安復查右腳,骨折處長得非常好,天衣無縫,跟原先的一模一樣。
此后,只要有時間,勵建安就會參加全國各地的馬拉松賽。從那之后,他再沒生過病,精氣神越來越好。他更加熱衷于跑步鍛煉,跑馬拉松了。
沈筱芳退休后,空閑時間多起來,除了養花種草,彈彈鋼琴,她還喜歡旅游,但勵建安卻很少有時間陪她一起去旅游。作為中國康復事業的創始人,他的使命任重而道遠,無法做到全身而退。沒有時間陪伴妻子,時常讓他內疚不已。
見勵建安跑步帶來這么大的好處,沈筱芳也躍躍欲試。2019年12月的一天,她對勵建安說:“我也試試跑步吧。”結果跑了一段時間后,她也愛上了跑步。一天,沈筱芳對勵建安說:“我要跟你一起跑馬拉松,一邊跑,一邊領略沿途風景,其實也是一種內心的旅行呢。”
勵建安笑了,內疚感減輕了不少,他覺得與沈筱芳越來越心有靈犀。此后,夫妻倆越來越喜歡跑馬拉松。他們覺得,跑馬拉松是一場修行,人生就像一場馬拉松。獲勝的關鍵不在于瞬間的爆發,而在于途中的堅持。成功就是多堅持一分鐘,再苦再累,只要堅持走下去,屬于自己的風景終會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