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碧艷
◆摘? 要:講故事是一種口頭表達的形式,是學生朗讀能力的延伸,是學生閱讀能力、思維能力、表達能力得到有效培養的關鍵所在,是學生個人素養得到提升的途徑之一。但是目前大多數學生沒有主動講故事的意愿,故事講起來也缺乏生動形象,作為語文教師必須重視對學生講故事方法的指導,培養學生講故事能力。
◆關鍵詞:講故事能力;梳理脈絡;語言情境;人物形象
聽故事、講故事是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對于第二學段閱讀的目標中明確指出:“能復述敘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動的人物形象和優美的語言,關心作品中任務的命運和喜怒哀樂,與他人交流自己的閱讀感受”。講故事是一種口頭表達的形式,可以使學生的閱讀能力、思維能力、表達能力得到有效培養,從而使學生的個人素養得到明顯提升。
一、呈現的問題
1.沒有主動講故事的意愿
農村孩子從個性上看,比較羞澀,他們一般不愿意主動將故事講給別人聽,有時是被教師點到才不得已而講之。三年級下冊的語文教材里第八組課文就是讀一些生動有趣、想象神奇的神話故事和民間傳說,學完課文,課后題一般都會要求“和同學演一演”或者“我來講講這個故事”,語文園地八口語交際中也安排了“神話、傳說故事會”,但是我們在執教中會發現學生們經過一定時間的準備,讓他們主動上臺講故事的意愿,即使是主動愿意的同學也是寥寥無幾。
2.故事講得缺乏生動形象
學生們講故事內容比較干澀,零散,缺乏生動性,還存在故事講著講著出現跑偏、遺漏的現象。甚至,他們往往只是把故事內容背誦了一遍,沒有入情入境感受到故事中人物神情,沒有感受到人物所要表達的心情,以及人物說話的語氣,例如《女媧補天》是一個神話故事,神話故事的語言有一個神奇的特點,學生們在講《女媧補天》這個故事時,僅僅只是復述一遍,全然沒有講出神奇的感覺,這樣的故事聽起來就會索然無味。
基于以上兩個學生在講故事過程中普遍存在的問題,筆者認為我們教師應該以課堂教學為平臺,搭建講故事的支架,教給學生講故事的方法,激發他們講故事的興趣。
二、實踐的過程
1.梳理故事脈絡,搭建支架
在學生講故事的過程中,他們講著講著容易出現故事內容跑偏、遺漏的現象,針對這種現象,教師可以引領學生就故事內容進行梳理,理清故事脈絡,搭建講故事的支架,從而使學生能在梳理好故事內容的支架下有順序地將故事講述出來。例,《驚弓之鳥》是一則成語故事,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幫助學生梳理文本內容是教學重點,在學生理清故事內容的基礎上,讓學生試著去講述,如此一來,梳理故事脈絡就是教師交給學生講故事的支架,降低了他們講故事的難度,學生也能按照故事發生的起因、經過、結果的順序把故事完整地講述下來。
2.巧設語言情境,凸顯形象
在講故事的過程中,我們不僅要求學生在講清楚故事內容的基礎上,還要將故事講得生動有意思,讓故事中的人物顯露人物的個性特點。
(1)少年英雄形象。《夜鶯的歌聲》《小英雄雨來》等,課文中多處安排小英雄的語言、動作描寫,在執教時應讓學生在理清課文內容之后渲染故事情境,通過人物語言、神態和動作,淋漓盡致得表現故事中夜鶯和雨來高大的小英雄形象。《小英雄雨來》第四部分,主要講述鬼子來到雨來家里,翻遍前后屋并質問雨來有沒有看見李大叔。其中三處出現了雨來回答的語句:第一處,雨來用手背抹了一下鼻子,嘟嘟囔囔地說:“我在屋里,什么也沒看見。”第二處,雨來搖搖頭,說:“我在屋里,什么也沒看見。”第三處,鬼子打的累了,雨來還是咬著牙,說:“沒看見!”這三處雖然語句是相同的,但是卻要用不同的語氣來表達,感受不同形象的雨來。
(2)智慧善良形象。在這一個個故事中充滿善良、代表智慧的人物形象鮮明突出,使人印象深刻。《普羅米修斯》故事中主人公普羅米修斯為了讓人類能用上火不惜冒著生命危險偷取火種,并被宙斯死死鎖在高加索山上,承受著沒有盡頭的痛苦。人教版三年級下冊文本教材《西門豹》這一故事也向我們生動講述了一位智慧的人物——西門豹,他用以牙還牙的計策懲治了巫婆和官紳。
三、改進的反思
通過上述對學生講故事能力培養的實踐,筆者認為在學生講故事能力培養的實踐中仍存在需要改進反思的地方。
1.提高聽辨能力,評價得當
有講故事的學生便有講故事的對象,因此講故事應該面向全體,并非是講的那個學生的事情,其他學生也要做好傾聽學習者的角色,讓學生始終積極主動參與講故事的全過程。因為“聽”與說、讀、寫同樣重要。通過聽故事,提高聽辨能力,繼而使自己的講故事水平越來越好。學生的年齡特點決定了他們喜歡生動、有趣、形象、活潑的語言,以及他們具有極強的模仿能力,所以我們可以不光讓學生展示講故事,有時也可以教師示范講故事。
2.鼓勵個性創造,不拘一格
學生在講故事時往往會借助肢體動作讓故事講得更加生動形象,如《驚弓之鳥》講到“更羸是古時候魏國有名的射箭能手”時,擺出雙手握弓箭的姿勢。我們欣喜地看到學生已經將自己完全融入到故事的情境中,更是入情入境地在演繹故事。我們培養學生講故事能力時,先要讓學生明確肢體動作是一種把故事講生動的方法,當動作出現千篇一律的現象,欠缺學生個性生成的東西時,我們更需要鼓勵他們個性創造。
講故事作為學生傾聽、表達、交流的一種口頭表達形式,是檢驗學生對于文本教材內容掌握程度的一種教學手段,也是提高學生閱讀能力、表達能力、思維能力等個人綜合能力的有力手段。能夠生動形象地講故事不僅是學生學習語文的基本任務,還能激發學生提高閱讀的興趣,我們應該努力讓學生愛上講故事,主動講故事,生動講故事。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新課程標準.
[2]王曉華.如何培養學生講故事的能力[J].七彩語文.教師論壇,2015(12).
[3]陸衛兵.如何培養學生的故事素養[J].語文教學與研究:綜合天地,2015(08).
[4]張國龍.提高語文能力從講故事開始[J].語文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