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寧鄉黃材水庫橫跨黃材、溈山、巷子口三個鄉鎮,涉及水面1.5萬畝,總庫容1.53億方,是全國三大土壩工程之一,與北京十三陵水庫齊名。
那么,當初為什么會選擇在黃材修建水庫?建成后又發揮了哪些作用?
黃材水庫建成前,溈水流域災害頻繁,旱災、洪災時有發生,百姓苦不堪言。久而久之,根治溈水、興利除害成了沿河兩岸人民最迫切的需求。上世紀五十年代,經過對溈水上游的水文特征和地勢地形的多方勘探,最終將黃材水庫主壩壩址定于黃材鎮以西3.5公里的鐵山,壩基橫臥在卦蚌山和寨子山之間。水庫原來是一條河,兩邊都是高山,海拔也比較高,所以蓄水量比較大。
1958年4月,黃材水庫工程指揮部正式掛牌成立。1958年5月5日, 黃材水庫工程指揮部吹響了開工的號角。從寧鄉、益陽、望城調集的3.5萬人從四面八方涌進黃材古鎮,在主壩周圍安營扎寨,蔚為壯觀。
黃材水庫工程分為主壩、副壩、輸水洞、電站、溢洪道五個部分。工程規模大、技術性強,加上時間緊,要求高,要修成談何容易。當時國家正處于困難時期,物資緊缺,這給水庫建設更添了難度。饒是如此,參與修水庫的民工們個個勁頭十足,他們頭戴斗笠,腳穿草鞋,自帶扁擔、箢箕、鋤頭等工具,日夜奮戰在工地上。
參與修建黃材水庫的工人潘雪軍回憶道:“挖土要靠人,推運也要靠人,反正全部都是人工,沒什么機械代替。在那做事的人,都累得脫一層皮。工作環境艱苦,伙食還跟不上,飯都吃不飽。村民們拼命地做,一天起碼要做15個小時的勞動。當時說是晴天一天要當三天,麻風細雨是好天,還要跟大雨作斗爭,沒有什么休息的時間。”無論嚴寒酷暑,工地上白天紅旗招展,晚上通宵達旦,漫山遍野只見人山人海,工地上的打硪聲,土廣播聲,工具撞擊聲連成一片,震耳欲聾。
同樣參與修建黃材水庫的工人鄧玉蓮說:“我們女人在工地上做工,一次都要抬100多斤,抬了這一筐放下后又去抬下一筐,反正不因自己是女人就示弱,大家做事都很積極。”
然而一輪又一輪的嚴峻考驗也隨之而來。1959年5月,一場暴雨沖垮了之前修好的部分大壩,工人們的心血付諸東流。抱著“水庫不修成,我們不回家”的信念,工人們將所有的激情投入其中。在純人力施工的環境下,工人們發揮創造力,掀起了技術革新熱潮,制造出不少新設備,節省了許多人力物力。
現年81歲的陳春毓在水庫任爆破員時,就曾搞過一次革新,獲得了當年的特等功榮譽。當時民工面臨取土困難的窘境,要想繼續挖土,必須炸開石塊,可是普通的炸藥完全解決不了問題,陳春毓學習蘇聯的辦法,造出一個大炮解了燃眉之急。“1959年,我們想嘗試一下用大炮炸開石塊,指揮部也同意了這個試驗。但是這個大炮響不響,有多大的威力都搞不清楚。我們就讓民工都退出兩公里以外,我點了火。點完火之后,我也心慌,就躲到輸水洞里面。后來那個大炮成功炸開石塊,松了土,解決了當時最大的問題,后面工程也就順利多了。”
像這樣的革新例子還有很多。黃材水庫屬于典型的“三邊”工程,即邊勘測,邊設計,邊施工,建設過程中修改了許多原設計中不切實際的地方,讓整個工程更科學,更經濟,為國家節省了大量資金和器材。
“百日大旱昔曾有,大旱豐收昔所無。鑿井攔江千遞水,穿巖越嶺百重渠。群知六畜豬為首,從此高山谷有余。聞到故鄉河改道,乘舟歸去看蔬魚”。1960年,時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長的謝覺哉與中宣部副部長徐特立來到寧鄉,當他們看到民工們熱火朝天修建黃材水庫的場面時,謝老深受鼓舞,當場創作了這首詩。
作為全國大型土壩工程之一,又是典型的民修工程,黃材水庫從動工起就備受關注。除了謝覺哉與徐特立前來視察外,1959年,甘泗淇上將偕夫人李貞回到家鄉,視察了水庫。1961年,國家主席劉少奇偕夫人王光美登上黃材水庫大壩,詳細詢問了工程設計及施工情況。中央、省、市領導人的到來,大大鼓舞了水庫工人們,大家決心更大,勁頭更足了。推土競賽、勞動競賽此起彼伏,工人們忘記了身體的苦累,積極為水庫建設貢獻力量。
到1965年5月,這一時間長度跨越7年,先后動用十多萬民工的宏偉水利工程,終于順利竣工。建成后的黃材水庫不僅灌溉了寧鄉、益陽、望城3縣23個鄉鎮342個自然村共42萬多畝農田,還成為了一個融灌溉、防洪、航運、發電等于一體的大型水利樞紐工程。
時至今日,黃材水庫還在一如既往地發揮著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