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泛舟于資興市東江湖面,陽光在水波上跳躍;漫步于小東江棧道,云霧在山巒間飄渺;采摘于湖畔果園,時令水果在枝頭里喧鬧……這些都源于1986年建成的那座雄偉建筑——東江大壩(東江水電站)。
東江大壩屬我國“七五”重點水利工程,是由我國自行設計和施工的雙曲薄殼拱壩,以發電為主,兼有調峰、防洪、航運、用水等效益的大型水電工程。站在大壩基層,仰望這個高157米、壩頂中心弧長438米的混凝土巨人,讓人感慨萬千。
沉寂了近20年的建設
湖南大地,桂東、汝城境內的河流蜿蜒而下,在資興崇山峻嶺間,匯集成東江,向湘江奔騰而去。在原“三瀧十二浪”地段,峭壁林立,河床狹窄落差大,東江桀驁不馴;到汛期,東江更是雄渾咆哮,給沿途民眾帶來損失。
早在1941年8月,揚子江水利委員會湘桂水道工程處就來資興勘查設計過,設想利用“三瀧十二浪”的落差,在上游筑壩引水發電,但設想一直擱置。
1958年6月,東江納入了耒水流域開發第一期工程。同年10月,在蘇聯專家的援助下,工程開始施工建設。兩年間,熱情高漲的建設者們完成了大板溪和楠木峽小水電站、大壩兩岸20余公里的路基、鐮刀灣吊索橋及部分土石方工程。1960年,蘇聯撕毀援助協議,蘇聯專家撤走;同時,根據中央縮短基本建設戰線的精神,大壩停建。東江峽谷沉寂了十幾年。
東江水電站因得天獨厚的地質條件與建成后將帶來的巨大綜合效益,時刻吸引著上級領導、水利建設者和專家們的關注。迫于湖南電網及華中地區急需用電及日益尖銳的調峰問題,東江大壩建設重建提上了日程。
1976年,原三三○設計院兵分兩路,基建勘測和設計同時進行,拿出了《東江水電站初步設計報告》。1976年到1977年間,針對大壩蓄水位高度、建重力壩還是薄拱壩、移民安置方針與去向等問題,國家水利部、湖南省委、郴州和資興的領導及專家在長沙、郴州召開了多次會議,進行了反復的討論與論證。最終確定方石是全國最好的拱壩壩址,正常蓄水位285米,庫容效益最佳,裝機容量加大到50萬千瓦。
1978年3月,國家建委、水電部八局、省水電工程局、省水電設計院等單位1.8萬人浩浩蕩蕩入駐東江。隨著鐮刀灣的一聲炮響,東江峽谷里人聲鼎沸、機器轟鳴,東江水電站全面開工復建。
世界一流的雙曲拱壩
東江水電站大壩壩高157米,是20世紀80年代我國自行設計施工的最高混凝土雙曲薄拱壩,工程質量經國家鑒定達到了優良水平,它的建成標志著中國拱壩建設進入成熟時期。
站在山頭遠眺大壩,大壩背面是蓄水量81.2億立方米的東江湖,大壩雙肩弧形插入山體,渾然一體。“雙曲薄殼拱壩的設計利用了壩址處的花崗巖,壩體插入山體,山體分擔了大部分的壓力;拱壩設計讓壩體受力均勻,既節省了工程用料、時間與人力,大壩安全系數又大幅提高。”時任水電八局一處黨委書記廖開書說,“勘探設計人員了不起。”
讓大壩插入山體,又不過度破壞山體,影響山體的穩固性,這對當時的爆破技術是一個高難度挑戰。建設者們迎難而上,首創了大面積“花崗巖基三向預裂爆破”技術,實現了“不留保護層,一次開挖到建基面”的想法,極大地減少了開挖的工程量。在當年遺留的爆破點,壁面切口輪廓清晰整齊,時任開挖隊長的張七斤說,“當年30萬立方米的花崗巖,就像切豆腐塊一樣被一塊塊切削下來。”
1982年12月,時任水電八局總工程師的譚靖夷(1921.11.06-2016.11.12,湖南省衡陽縣人,水利水電工程施工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被人譽為“從江河里走來的院士”)隨施工隊伍從貴州返回湖南,參加東江水電站的建設。此時的譚靖夷已經61歲,超過了退休年齡,但水電總局領導仍讓他肩負建設東江水電站的技術重任。
一天,譚靖夷陪同時任水電部總工程師的潘家錚參觀東江水電站,兩位專家談到東江水電站的設計、施工等種種難題,潘家錚說:“作為設計師,我們完全有信心做好雙曲拱壩的設計,問題是施工上能不能保證?”譚靖夷堅定地說:“你們能設計出世界一流的雙曲拱壩,我們就能建設出一座最漂亮的高質量的雙曲拱壩!”
為了實現這一鄭重的承諾,譚靖夷率領工程技術人員進行了一系列的科技攻關。
1984年7月,初期澆筑的部分混凝土出現了136條頭發絲般大小的裂縫,工程遇阻怎么辦?譚靖夷院士做出了暫停澆筑的決定,爆破清除了裂縫嚴重的壩體,對可救性裂縫采取了補救加固措施。同時,他帶領技術人員,解剖分析裂縫壩塊,反復研究試驗,提出了“全年溫控”的建設方案,還研制出“粒狀泡沫塑料保溫被”大面積覆蓋壩體,使大壩混凝土澆筑合格率達到了100%。
1986年8月2日13時43分,隨著東江大壩重達240噸巨型鐵閘的落下,奔騰的東江被攔腰鎖住,隨著水位的不斷增高,高峽出平湖。
1989年4月23日,東江大壩四臺機組全部并網發電。
在勘探設計、修路架線、截流圍堰、爆破開挖、壩體澆鑄、關閘蓄水等過程中,大壩建設者們先后攻克了拱壩體型、壩體應力、壩肩穩定、混凝土溫控、壩基開挖等一系列的難題,改進革新了二級洞偏心鉸弧形閘門、“一條龍”澆筑全面機械化等100多項工藝。其中,有7項科技成果獲得了湖南省、國家水利部的嘉獎,“預裂爆破”等成功經驗在全國水電系統推廣應用;雙曲薄殼拱壩的工程設計更是榮獲了1991年全國第五屆優秀設計金獎。
2016年8月26日,從東江水電站傳來喜訊,電站安全生產紀錄迎來了7000天大關。
三十余年間,東江大壩守護著一湖碧水,調控著耒水和湘江流域洪災錯峰、旱災放水,歷經臺風“碧利斯”、冰災等重大險情卻依然零事故,正如譚靖夷院士在工程總結上所寫,“東江大壩將是一座安全的大壩,東江水庫也將是一座安全的、令人放心的、環境優美的大水庫。”
青春銘刻在巍峨的大壩上
翻開老照片,建設者們清理著大壩基場,有些人肩挑擔子搬運著土方、碎石,有些人手拿鋼釬撬動巨石,工地上人來人往,一派熱火朝天。據統計,東江大壩工程單土石方開挖就有418萬立方米,澆筑混凝土有171萬立方米。在機械化程度不高的年代,大壩是如何修建的?
向應宏老人身板挺直,聲音爽朗,下巴上那道十厘米長的疤讓人印象深刻。“這是累極了,從推土機上摔下來造成的。”
當年,參加大壩建設的有6輛火車,每輛12節車廂,天天在為建大壩而修的鐵路專線上往返,所有的生產生活物資都由火車運送。向應宏是火車檢修員,專線的安全壓在他身上,肩上擔子沉甸甸。他還兼職著火車鏟煤、運煤、開推土機等工作,是“一個蘿卜幾個坑”。大壩建設看天氣、搶進度,為了完成任務,他吃睡都在工地上,一年干了幾年的活。
從推土機上摔下來后,向應宏昏迷了過去,送到醫院,他醒來后的第一句話,“推土機誰在開?”住院沒幾天,傷口還沒拆線,他便按捺不住又上工地去了。
“老伴不理解,讓我跟煤去搭伴過日子,女兒十幾歲了,見了我都不叫爸爸。”談及家庭,向應宏拘束中夾著傷感,“但到了年底,先進工作者的紅本本一發,又覺得這一年沒白過。”1995年,向應宏被評為“全國勞動模范”,進京接受嘉獎。
“積極性高,榮譽感強,是當年大壩建設者的共性。”廖開書說,“無論施工條件多艱苦,無論生活條件多艱苦,任務層層分解下來了,干部職工都是想盡辦法自覺完成,不談條件,不計個人得失。”
在不談條件,不計得失的建設期間,有些人獻出生命,有些人因工致殘,有些人親人去世沒有回家,有些人推遲婚期,但更多的是揮灑汗水的無名英雄。他們艱苦奮斗澆鑄大壩,他們把青春銘刻在巍峨的大壩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