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1952年開始地質水文勘測到1986年復工建設,從12萬大移民到1996年5臺機組全部投產發電,五強溪水電站——湖南首座120萬千瓦大型水電工程,創造了湖南水電建設的壯舉,在湖南水電建設史上立起了一座豐碑。
沅水,全長1028公里,從黔東南峽谷奔涌而來,經湘西滾滾東去,撲向浩渺的洞庭湖。在湖南湘、資、沅、澧四大水系中,尤以沅水豐沛湍急,1033米的落差中蘊藏著700多萬千瓦的水能。
新中國成立后,湖南雖然先后興建了拓溪、鳳灘、東江等水電站和一些火電廠,但總體而言數量少、規模小,遠不能滿足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在沅水干流修建一座大型水電站,成為幾代湖南人的期盼。
當年的五強溪水電工程建設公司副總工程師、如今已年逾八旬的田大貴向記者回憶:“這一歷程異常艱難,湖南人民飽嘗了電站‘三上兩下的苦澀?!?/p>
早在1952年,五強溪水電站的勘測設計工作就開始了。1959年前后,蘇聯專家和中南水利水電勘測設計院的工程技術人員,一道進山開展水文地質調查,力薦在五強溪修建一座大型水電站。誰知碰上“三年經濟困難”時期,工程只得停了下來。
1978年,水電部決定五強溪水電站復工興建。國家撥款4400萬元,拉通了進山公路,建起了幾萬平方米的臨時工棚。然而,因蓄水位等問題久拖不決,工程再度擱置。
沐浴著改革開放的春風,我省喊出“舉全省之力, 勒緊褲帶修建五強溪水電站”的口號,并向中央請求五強溪復工。經過多方論證,綜合沅水干流資源規劃、淹沒損失、綜合效益等因素,五強溪水電站正常蓄水位最終確定為108米。
1986年4月,國務院批準五強溪水電站復工建設,并將其列為國家“七五”計劃重點工程。時任副省長陳邦柱隨即主持召開第一次領導小組會議,明確采用業主承包制的招投標方式建設——省電力工業局為業主,五強溪水電工程建設公司負責建設管理。
“五強溪水電站之于湖南和中國水電的意義,還在于按照市場經濟規律組織工程建設,打破了國家統建統管大型水電工程的格局?!碧锎筚F說,這也成為創造“五強溪速度和奇跡”的重要動因。
1986年9月, 五強溪水電站建設正式啟動。
一時間,綿延幾公里的工地上,匯集了一大批技術管理人員和英勇善戰的施工隊伍。
1987年,大學畢業剛參加工作的鐘平,作為五強溪水電工程建設公司的技術人員進駐工程。“從宿舍營地到電廠施工場地,直線距離大約7公里,湍急的沅水從峽谷咆哮而過,因為公路沒通,要爬十幾公里的山路,走得快也要3個多小時。”鐘平說,艱苦的環境給了他們一個“下馬威”,有些女同事體力不支,走著走著,坐在山上就哭了起來。
令鐘平驚嘆的是,建設者們不舍晝夜、士氣高昂,不久內部公路便修通了;同時,右岸一期圍堰、臨時船閘、沅水大橋、人工砂石料場……工程進度隨著一次次“會戰”的鋪開而直線上升。
1991年11月下旬,冬季的沅水依然湍急,桀驁不馴。二期截流,令尹岳降終生難忘。尹岳降時任工程施工方——中國水利水電第八工程局助理工程師。“二期截流的難度超乎意料?!彼貞?,當時龍口水流如注,最大流速達每秒5米,倒入的大石塊瞬間被沖走了,預制的重達15噸的混凝土四面體逐個丟下水,也“站”不住。
于是,大家想辦法,用鋼筋把多個混凝土四面體串聯起來,再由推土機投向龍口。剎那間,龍口浪花飛濺,巨石穩穩站住腳跟。歷時12個小時,二期截流順利合龍。
“預訂目標是1994年年底發電,大江截流后,留給我們的時間只有3年,如何確保質量,加快速度?”尹岳降告訴記者,建設管理單位和施工單位研究后,做出一個大膽的決定:大壩混凝土澆筑采用通倉薄層澆筑。
“這在國內是首創。”尹岳降介紹,過去大壩的混凝土澆筑采用柱狀方式,一塊塊澆筑之后,再對縫隙灌漿。而通倉薄層澆筑不設縱縫,每層澆筑1至1.5米,散熱快,澆筑強度高。新技術的采用,既保證了速度,又保證了質量。
“就當時的技術條件而言,五強溪工程的施工殊為不易,大江截留流速等水利指標高于葛洲壩,壩址左岸地質條件十分復雜……”尹岳降說。五強溪工程歷時10年,創下了成功治理國內水電站最高邊坡、采用國內最大表孔弧門、采用國內最大混流式不銹鋼水輪機轉輪、建成國內最大3級船閘等十個“全國之最”。
五強溪水電站建成20多年來,年平均發電量53.7億千瓦時,源源不斷的清潔能源送往三湘四水;作為全國防汛重點水庫,為洞庭湖區乃至長江中下游減輕了洪水災害;大型船舶可沿高等級航道直抵洞庭湖,千里沅水已變成一條綠色能源走廊、交通走廊,造福百姓。
面對五強溪工程,德國專家也佩服不已:“中國水電工人干出了國際一流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