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立峰
唐詩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的一塊瑰寶,它飽滿地呈現著當時文人墨客的智慧、情感以及審美。唐詩文辭優(yōu)美、意境深遠。我們都知道,唐詩為我們今天研究唐代的政治、風情民俗提供了重要參考,但其實,許多膾炙人口的唐詩都和我國的天氣、氣候相關聯,往往還能體現出作者對氣象科學的可貴認知。
“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 這是唐代詩人韓愈筆下的早春。因長安當時的氣候溫暖濕潤,因而才會有那柔美的早春風光?!安萆b看近卻無”這句描述是歷代文人公認的觀察細致,描繪精準的佳句。
春天自然離不開春雨。“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這是詩人杜牧筆下的清明。在唐代,清明節(jié)是個大節(jié)日,有休假、掃墓、游玩等諸多活動。我們都知道,清明節(jié)前還有一個很有名的節(jié)日——寒食節(jié),“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韓翃則在《寒食日即事》中記錄了唐人在寒食節(jié)這天的風俗,家家禁火三日,只吃冷食,故名寒食。

廬山“白司馬花徑”石碑(作者攝)
春天是充滿生機的季節(jié),隨處可見競相盛開的花朵,可春花也有凋謝的時候。于是就有了“雨前初見花間蕊,雨后兼無葉底花。蜂蝶紛紛過墻去,卻疑春色在鄰家”,詩人王駕認為蜂蝶不知春來春去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規(guī)律,它們見花兒凋謝,還以為美好的春色轉移到鄰家去了。王駕從另一角度描寫了春花凋謝的場景,俏皮而生動。
“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此時的白居易在廬山尋覓到了遲來的春天。農歷四月,平原的春花已經凋謝,沒想到高山里的桃花才剛剛盛開。白居易發(fā)現桃花盛開的“花徑”海拔在1000米以上,根據大氣垂直遞減率每上升100米溫度降低0.6度推算,海拔較高的山地氣溫要比平原低很多,因此物候偏晚,才形成這種“四月才開二月花”的情景。
《早梅》中寫道:“南枝向暖北枝寒,一種春風有兩般。”南枝和北枝是指今天南嶺山脈大庾嶺南北的梅枝?!耙环N春風有兩般”意為同一季節(jié)里,嶺南嶺北的物候并不一樣。詩人借用梅枝來說明即便在相同海拔高度上,由于山脈的存在,南北坡的氣候也會大不相同。
張敬忠的《邊詞》又說:“五原春色舊來遲,二月垂楊未掛絲。即今河畔冰開日,正是長安花落時。”詩中的“五原”在今天內蒙古自治區(qū)的五原縣境內,這一帶地處塞北,氣候嚴寒,因此才有“春色舊來遲”之說。長安花落,暗示時令已到暮春,而此處才剛剛河畔冰開??梢?,南北緯度的差異也是影響季節(jié)早晚的一個重要原因。

此外,李白有“五月天山雪,無花只有寒。笛中聞折柳,春色未曾看”的詩句;王之渙也說“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涼州詞》)。為什么這里沒有春天呢?這是因為天山在新疆境內,玉門關也地處我國西北內陸,這里不僅緯度高,而且距離海岸線遙遠,春夏季盛行的暖濕季風到達此地已成強弩之末。因此,西北地區(qū)即便有春季,也是既遲且短。
我國的夏季大部分地區(qū)都比較炎熱,唐代也是如此。
王轂在《苦熱行》中把高溫環(huán)境比做大洪爐,稱“日輪當午凝不去,萬國如在洪爐中”;韓愈更是形象地把悶熱天氣比做蒸籠,“自從五月困暑濕,如坐深甑遭蒸炊”,就像洗桑拿一樣。
天氣雖熱,詩人們卻各有消暑的辦法。孟浩然的《夏日南亭懷辛大》中寫道:“散發(fā)乘夕涼,開軒臥閑敞。荷風送香氣,竹露滴清響。”躺在竹席上,開敞門窗,享受著荷風竹露帶來的清涼,當真是逍遙自在。白居易的《銷煩暑》中也說:“何以銷煩暑,端居一院中。熱散由心靜,涼生為室空?!庇∽C了“心靜自然涼”的俗語。
夏季炎熱難耐,讓人格外想念冬天的冰雪。其實早在西周時期,我國就開始在夏季用冰降溫。在唐代,因為冰要獻給皇上,所以會舉行特別的“開冰”儀式,天子享用之后,就開始“頒冰”、“賜冰”。楊巨源的《和人與人分惠賜冰》中就講道:“天水藏來玉墮空,先頒密署幾人同?!本褪前驯鶋K送到機要部門——學士院,但這些冰不是隨便誰都能得到。劉禹錫在《翠微寺有感》中說:“湯餅賜都尉,寒冰頒上才?!倍鸥σ苍凇抖嗖?zhí)熱奉懷李尚書》中發(fā)牢騷:“敢望宮恩玉井冰。”意為對皇上賜冰的恩寵,自己沒有份兒,也就不去想了。
古人夏天用的冰從哪里來呢?當時我國中原地區(qū)四季分明,夏季炎熱,冬天也非常冷,人們在冬天收集冰雪,放入與外界隔絕的窖井里,到夏天再拿出來使用。
秋天是收獲的季節(jié)?!伴_筵面場圃,把酒話桑麻。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孟浩然的《過故人莊》描繪出一幅老友把酒擺上打谷場,與自己談論著桑麻的收成,臨別時還約定重陽佳節(jié)一起賞菊花的場景。
人們常用“秋高氣爽”來形容秋季,但是,我國部分地區(qū)的秋季也常伴隨陰雨天氣。李商隱的《夜雨寄北》就寫道:“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卑蜕绞俏挥谒拇|部的一條山脈,那里的秋天常常陰雨連綿,也是我國秋季雨水最多的地方。
除了秋雨,秋天還常伴有露、霜、霧等氣象發(fā)生。“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xiāng)明”,這是杜甫望月思鄉(xiāng)時所作的名句。李白的《玉階怨》中也寫道:“玉階生白露,夜久侵羅襪。卻下水晶簾,玲瓏望秋月。”我們發(fā)現,詩人在寫露水時多會提到秋月,這是巧合嗎?原來,秋夜如果天空無云,秋月朗照,那么白天地面吸收的熱量就會以長波輻射的形式散失,地面氣溫下降,空氣中的水汽就會附著在物體上凝結形成露或霧。上面詩中提到的“玉階”和“羅襪”就是露水附著的物體。
秋季還是大霧高發(fā)期。“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宿建德江》和《泊秦淮》這兩首詩里的“煙”正是因江上的“寒水”而形成的霧。這兩首詩中的“霧”有個共同特點,那就是都發(fā)生在水邊。這是由于此地空氣濕度大,晴朗的夜里,只要氣溫下降一定幅度,就容易形成大霧。

如果地面氣溫進一步下降,就會結霜,如李賀的“霜花草上大如錢”,又如張繼的“月落烏啼霜滿天”。而杜牧的“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則用明快的筆觸繪出一幅爽朗的深秋晚景圖,給人樂觀積極的感受。
“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木凋”,秋意涼,轉眼即入冬。
由于冬季太陽直射位置在赤道以南,太陽輻射量減少,晝短夜長?!皻q暮陰陽催短景”,正是冬天白晝變短,才讓杜甫有了“催短景”的感嘆。
降雪是冬季里常見的天氣現象。白居易的《夜雪》是這樣描繪南方的冬雪:“已訝衾枕冷,復見窗戶明。夜深知雪重,時間折竹聲?!毖┫碌煤艽螅e雪也厚,窗外不時傳來積雪壓斷竹枝的聲音。陸地上如此,江上又如何呢?“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南方的江水到冬天還沒結冰,在碧寒的江流中,披蓑衣、戴斗笠的老漁翁坐在一葉扁舟上,迎著風雪,獨自垂釣。
與南方相比,北地邊塞的大雪多了幾許雄渾和凝重?!把嗌窖┗ù笕缦?,片片吹落軒轅臺”,李白用短短14個字勾勒出幽燕大地北風怒號、雪花紛飛的景象?!霸潞谘泔w高,單于夜遁逃。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盧綸的《塞下曲》描寫了雪夜追敵的情景,正當大唐的騎兵們追擊敵人時,突然大雪紛飛,戰(zhàn)士們的弓和刀上都凝結著雪花。

此外,如“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難著”等詩句,都凸顯著邊塞天氣的酷寒。

宋佚名《雪山行騎圖》,現藏故宮博物院。

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
唐代詩人李欣的《送劉昱》中寫道:“北風吹五兩,誰是潯陽客?”詩中的“五兩”是一種由雞毛編成的簡易候風器,因所用的雞毛重約五兩,所以稱這種候風器為“五兩”。將它懸掛在高桿上,當起風時就可以進行風向和風力觀測了。
唐代還有許多有關天氣的諺語。李肇的《國史補》中就有“暴風之候,有炮車云”,這里的炮車云就是雷雨云,因云頂呈砧狀,很像炮車而得名。黃子發(fā)的《相雨書》中,有“云若魚鱗,次日風最大”,這是指一種由魚鱗狀云塊組成的云,就是卷積云。黃子發(fā)的《相雨書》也是最早收集天氣經驗的專著。唐代僧人義凈就借助對季風和洋流規(guī)律的認識,乘船往返印度、東南亞室利佛逝國等地。醫(yī)學家王冰在整理注釋《黃帝內經·素問》時,曾對我國氣候進行過區(qū)域劃分,他也是世界上最早提出氣溫水平梯度概念的人。
從唐詩中,我們可以看出唐人對氣象的認知,這些氣象知識也促進了當時的社會經濟發(fā)展,為后人留下一份寶貴的自然科學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