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麗,王士海
(山東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山東 泰安 271018)
2015 年農業部提出我國將啟動馬鈴薯主糧化戰略,使馬鈴薯成為繼水稻、小麥、玉米之后的另一種主糧,倉儲馬鈴薯對保障我國的糧食安全有重要作用;此外倉儲馬鈴薯具有一定的經濟效益,對增加農戶收入具有重要作用。因此研究農戶倉儲馬鈴薯的行為無論從農戶微觀還是國家宏觀來說都具有重要意義。
目前對馬鈴薯種植戶倉儲行為的研究相對較少。因此本文從農戶儲糧行為影響因素進行文獻概述。關于農戶儲糧行為影響因素,學者普遍認為農戶個體特征及家庭特征、生產經營特征、區域環境因素等均會影響農戶的儲糧行為[1]。戶主年齡、收入水平、農業勞動力占比、家庭常住人口等特征對農戶糧食儲藏數量具有顯著影響[2,3],其中收入對農戶儲糧行為的影響具有爭議,有學者認為收入對農戶小麥儲備數量有顯著的負向影響,若家庭收入增加,則小麥儲備數量會減少[4],另有觀點認為農民收入對農戶的糧食儲備有不同的影響,對低收入階層是正相關,對高收入階層是負相關[5]。農戶生產經營特征會影響農戶的儲糧行為,糧食產量是影響農戶儲糧最重要的因素,糧食復種指數、農戶家庭兼業類型都對農戶糧食儲備產生影響[6-8]。農戶糧食產出規模對農戶儲糧行為具有顯著影響;糧食商品化率則與農戶儲糧行為呈負相關[9]。農戶的儲糧行為還會受到區域環境特征的影響,其中地勢類型、與最近縣城的距離[3]、氣候和耕作制度影響農戶的儲糧決策[8,9]。對于山區農戶,交通便利程度、儲糧設施優劣對儲藏數量具有顯著正向影響[2]。糧食儲備效果、地區因素是影響農戶糧食儲備行為的最關鍵因素[10]。
社會環境各種因素及農戶個人的性格特征等心理因素也會影響農戶的售糧儲糧行為[11]。名義利率、通貨膨脹率、糧食價格等因素對農戶儲糧行為有顯著影響[12]。在農戶收入水平較低、農村經濟欠發達的情況下,糧食市場預期供給、當前市場價格均會對農戶的儲糧行為產生影響[13,14]。農戶的儲糧決策和行為存在明顯的模仿性和趨同性[15,16],間接說明了不確定市場環境對農戶儲糧行為產生了影響。
總體來看,學者對農戶儲糧行為影響因素研究較為豐富,但對各因素間的關聯層次結構研究較少。本文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基于山東省馬鈴薯種植戶的問卷調查資料,運用Logit、ISM模型分析馬鈴薯種植戶倉儲行為的影響因素。
山東是馬鈴薯種植大省,其農業氣候條件優越,馬鈴薯品質和產量一直在全國處于領先地位。其中,滕州市馬鈴薯種植面積約占全省面積的1/4,產量占1/3,有“中國馬鈴薯之鄉”的稱號,此外膠州、肥城、鄒城、樂陵也是山東省馬鈴薯的主要產區。本研究所用數據由山東農業大學學生于2019年6—9月通過實地調查獲得。采取隨機抽樣的方法,被調查對象為山東省五個馬鈴薯主產區種植戶,受訪者為戶主。本次調研共發放問卷230份,回收有效問卷200份,問卷有效率87%。其中滕州75份,占總體樣本的37.5%,肥城65份,占總體樣本的32.5%,膠州39份,占總體樣本的19.5%,樂陵和鄒城兩個地區馬鈴薯種植戶較少,共回收問卷21份,占總體樣本的10.5%。
基于已有研究結果,影響農戶倉儲行為的因素可以大致總結為被調查農戶的個體特征及家庭特征、生產經營特征、區域環境特征、被調查農戶素質與態度、市場特征五個方面,本文從這五個方面選取15個變量來研究馬鈴薯種植戶倉儲行為的影響因素,變量含義及描述統計如表1所示。
被調查農戶的個體與家庭特征主要包括農戶的年齡、上學年限、收入來源、是否有借款、家有老人數量。出于投機獲利的想法,年齡越小的農戶,就越會進行倉儲,因為年齡大的農戶思想趨于保守,與年齡小的農戶相比,對待風險的態度更為消極。但也有學者提出,由于年齡較大的農戶經歷過糧食短缺的特殊時期,為了保障糧食安全,一直都有存糧的習慣。農戶的上學年限越高,其接受和學習新知識的能力越強,對信息收集和分析越充分,在是否選擇倉儲馬鈴薯時也更為理性。主要收入來源為務農的農戶經濟收入單一,更可能選擇倉儲馬鈴薯,通過倉儲再賣出以期獲得更高的收入,且他們相較非務農群體,更為重視經營馬鈴薯所獲得的收益,不論是在種植、倉儲還是銷售方面都更為“專業”。有借款的農戶,在馬鈴薯收獲后會更加迫切地將實物轉化為現金,他們對于風險的態度接近“零容忍”,選擇倉儲馬鈴薯的可能性小。家里老人數量這一變量測量了農戶家庭贍養壓力。通常家庭面對的贍養壓力越大,越會迫使經營決策者采用多方式的經營策略,去謀求更高的收益,因此,家里老人數量越多的農戶越傾向于倉儲馬鈴薯。
被調查農戶的家庭生產特征主要包括種植經驗、馬鈴薯產量、受災程度和之前是否倉儲。種植經驗豐富的農戶一般能根據作物的長勢對馬鈴薯產量以及市場價格的波動進行一定的判斷,其豐富的經驗可以為倉儲決策提供較為準確的指導。馬鈴薯產量大的農戶選擇性更多,可能會選擇先賣出部分馬鈴薯,來滿足下一期生產需要和日常開支,將剩下的馬鈴薯倉儲起來,待價而沽;而對于那些產量大銷售渠道有限的農戶來說,為了減少馬鈴薯自然損耗,不得不將馬鈴薯倉儲起來逐漸賣出。若農戶種植馬鈴薯的受災程度嚴重,市場上馬鈴薯供不應求,價格上漲,農戶對市場價格滿意就會選擇將馬鈴薯直接賣出;若預期市場價格還會繼續上漲,農戶也可能選擇將馬鈴薯倉儲起來,以期獲取更多收益。此外出于糧食安全考慮,受災程度嚴重時農戶可能會選擇將馬鈴薯倉儲起來,供自己家庭食用。之前倉儲過的農戶為了繼續獲取較高的收益,很有可能選擇倉儲馬鈴薯,但同時之前倉儲損失較大或倉儲后價格下跌的農戶可能不會選擇倉儲馬鈴薯;此外之前倉儲過馬鈴薯的農戶,也可能存在行為慣性,會選擇再將馬鈴薯倉儲起來。
被調查農戶的區域環境特征主要包括村莊地形。對于地形為山地或是丘陵的村莊,交通不便利,交易成本高,出于多種考慮,農戶一般會選擇將馬鈴薯直接入庫,之后由專業戶或倉儲企業統一出售。
農戶素質與態度主要包括農戶對倉儲技術的了解、當季價格滿意度與家庭成員態度。農戶對倉儲技術了解程度會影響其對于倉儲技術有用性和易用性的認知,進而影響倉儲行為。家庭成員的態度會影響農戶的主觀規范,若家庭成員支持倉儲馬鈴薯,戶主就有很大的可能會去倉儲。農戶對馬鈴薯當季價格較為滿意,出于規避風險的心理,害怕未來價格下跌,會選擇將馬鈴薯全部賣出去,而不倉儲馬鈴薯;另一方面農戶出于投機心理,可能會覺得馬鈴薯價格會繼續上漲,而選擇將馬鈴薯倉儲起來,等到價格更高時再賣出。
市場特征主要為銷售渠道。若農戶銷售馬鈴薯的渠道較少,為了減少自然損耗,只能選擇將馬鈴薯倉儲起來。

表1 變量含義及其統計描述
樣本基本特征描述如表2,樣本農戶年齡主要集中于41~50歲,占比46.0%;被調查農戶的受教育程度主要是6~9年,占到總體樣本的43.0%,說明農戶的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但具有一定的學習能力,能夠處理信息并作出決策。從家庭勞動力人數來看,92.5%的家庭有2~4個勞動力。從收入來源來看,農戶的家庭收入大都來源于務農,且接近一半的農戶家庭收入集中于5萬~10萬元。從種植經驗來看,馬鈴薯種植戶種植年限多集中于10年內,說明農戶對馬鈴薯的種植已有一定程度的了解,種植經驗較為豐富,對馬鈴薯的生產狀況較為熟悉。

表2 樣本基本特征描述
受訪農戶是否倉儲馬鈴薯只有“是”、“否”兩種答案,這是典型的二值選擇問題,適合選擇Probit模型或 Logit模型。Probit模型和 Logit模型在本質上無太大區別,二者差異之處在于它們趨于0或1的速率不同,Logit模型分布函數是正態分布函數,相比Probit模型會以更快的速率趨于0或1,所得出的結果也更符合實際情況。除此之外,由于Logit模型的累積分布函數有解析表達式,Probit模型沒有,故計算 Logit通常比Probit更為方便。因此,本研究采用 Logit模型來分析馬鈴薯種植戶倉儲行為的影響因素。農戶倉儲馬鈴薯情況賦值為1,農戶不倉儲馬鈴薯情況賦值為0。模型設定如下:

式中,p表示因變量為1的概率,即農戶倉儲馬鈴薯的概率;1-p表示因變量為0的概率,即農戶不倉儲馬鈴薯的概率;β0為常數項;i表示解釋變量的個數;βi為解釋變量的回歸系數;xi表示解釋變量;μ為隨機誤差項。
ISM是美國沃菲爾德教授開發的一種方法,目的是為分析復雜社會經濟系統的結構問題。其原理是通過確定影響系統的各種因素及其相互關系,利用圖論中的關聯矩陣原理和計算機技術,對不同因素及其相互關系的信息進行處理,以明確因素間的關聯性和層次性,從而發現主要因素及其內在聯系。馬鈴薯種植戶倉儲行為影響因素之間相互獨立又相互關聯。通過ISM模型分析農戶倉儲行為影響因素之間的關系,分析其深層影響因素。本文用S0表示馬鈴薯種植戶倉儲行為,Si(i=1,2,…,k)表示馬鈴薯種植戶倉儲行為的影響因素。鄰接矩陣R由公式(2)定義。

通過(3)式計算可達矩陣:

(3)式中 I為單位矩陣,2≤λ≤k,以上矩陣運算遵循的是布爾運算法則。最高層級因素確定如下:

(4)式中,P(Si)為可達集,包含可達矩陣中從 Si出發可以直接或間接到達的全部要素;Q(Si)為先行集,包含可達矩陣中可以直接或間接到達Si的全部要素。P(Si)和 Q(Si)的表達式如下:

(5)式中 mij和 mji都是可達矩陣的元素。通過(4)、(5)式得到頂層要素集后,在可達矩陣中刪掉L1層中元素,得到矩陣M′,再對矩陣M′進行上述的運算,可得位于第二層要素的集合L2。依照此種方法,再得到位于第三層直至最后一層的要素集合。依據層次關系,將各層要素用箭頭連接起來,即可得到馬鈴薯種植戶倉儲行為影響因素間的層次結構。
3.1.1 農戶馬鈴薯倉儲行為的影響因素 本文運用Stata 14軟件對山東省馬鈴薯種植戶倉儲行為進行Logit模型處理,實證結果如表3所示。可知地形、馬鈴薯產量、受災程度、之前是否倉儲、倉儲技術了解、銷售渠道、家庭成員態度均對農戶的倉儲行為有顯著的影響。

表3 馬鈴薯種植戶倉儲行為影響因素實證結果
3.1.2 農戶倉儲行為影響因素的解釋性結構基于 Logit模型的實證結果,用 S1、S2、S3、S4、S5、S6、S7表示受災程度、地形、馬鈴薯產量、之前是否倉儲、倉儲技術了解、銷售渠道、家庭成員態度,“A”表示列因素對行因素有影響,“V”表示行因素對列因素有影響,各影響因素間的邏輯關系如圖1所示。

圖1 影響因素間的邏輯關系
根據(2)式,可得鄰接矩陣 R(略),再根據(3)式并利用Matlab軟件得出可達矩陣M,如(6)式。根據可達矩陣,通過(4)式和(5)式,首先得到頂層要素集,即L1=(S0)。其次依次確定其他層因素,依次得到第二層、第三層、第四層、第五層要素,分別是 L2=(S4,S5,S7),L3=(S3),L4=(S1,S6),L5=(S2),其中,第二層作為表層因素,第三、四層作為間接因素,第五層作為最深層次因素。根據 L1,L2,L3,L4,L5將可達矩陣 M的行與列重新排序得到矩陣B,如(7)式。


根據各因素間的邏輯關系以及上文得出的層次結構,得出馬鈴薯種植戶倉儲行為影響因素間關聯層次結構圖,如圖2所示。

圖2 馬鈴薯種植戶倉儲行為影響因素間關聯層次結構示意圖
由圖2可見,在農戶馬鈴薯倉儲行為影響因素中,農戶之前是否倉儲、農戶對倉儲技術的了解、農戶家庭成員的態度這三個因素是影響農戶倉儲行為的表層因素,受災程度、農戶銷售渠道、馬鈴薯產量是影響馬鈴薯種植戶倉儲行為的間接因素,地形是影響農戶倉儲行為的最深層次因素。
農戶對倉儲技術的了解通過1%的顯著性水平檢驗,且方向為正,這與之前的假設一致。農戶對倉儲技術了解程度越高,越會影響其對于倉儲技術有用性和易用性的認知,最終影響其倉儲行為意向。因此農戶對倉儲技術越了解越可能做出倉儲行為。
之前是否倉儲也通過1%的顯著性水平檢驗,且方向為正。可能的解釋是,之前倉儲的農戶存在行為慣性,會選擇繼續倉儲馬鈴薯。此外之前倉儲過馬鈴薯的農戶對馬鈴薯的倉儲過程更加了解,可以降低倉儲損失程度,會選擇繼續倉儲馬鈴薯。
銷售渠道通過5%的顯著性水平檢驗,且符號為負。說明若農戶銷售馬鈴薯的渠道很少,馬鈴薯賣不出,為減少馬鈴薯的自然損耗,只能選擇將馬鈴薯倉儲起來逐漸賣出。
農戶家庭成員的態度通過5%的顯著性水平檢驗,且符號為正,說明家庭成員的態度會影響農戶的主觀規范,若家庭成員對倉儲行為是支持的態度,農戶很有可能會倉儲馬鈴薯。
馬鈴薯產量通過5%的顯著性水平檢驗,符號也為正,說明產量大的農戶更傾向于倉儲馬鈴薯。產量大的農戶有更多的選擇,家庭決策后更有可能出于理性考慮先賣出部分馬鈴薯,來滿足下一期生產需要和日常開支,將剩下的馬鈴薯倉儲起來,待價而沽,以獲得更多收益;此外對于那些產量大、銷售渠道有限的農戶來說,馬鈴薯賣不出去時,為了減少馬鈴薯自然損耗,也只能將馬鈴薯倉儲起來逐漸賣出。
受災程度通過10%的顯著性水平檢驗,且符號為正,與前面的假設一致。若農戶種植馬鈴薯的受災程度嚴重,市場上馬鈴薯價格多會上漲,農戶與其家庭成員出于對市場價格的預期,會選擇將馬鈴薯倉儲起來,以期獲取更多收益。且若受災程度嚴重,農戶可能會選擇將馬鈴薯倉儲起來,供自己家庭食用。
地形通過1%的顯著性水平檢驗,且符號為正,這與前面的假設一致。說明在山區的農戶更傾向于倉儲馬鈴薯。可能的解釋是山區的農戶,信息閉塞,馬鈴薯銷售渠道較少,此外山區相較于平原地區受災程度可能更嚴重,因此農戶更有可能做出倉儲行為。
綜上所述,以上7個影響因素既獨立發揮作用,又相互關聯,形成完整的農戶倉儲行為影響因素系統。作為深層影響因素,地形直接影響農戶銷售渠道、受災程度、馬鈴薯產量,沿著“地形”→“農戶銷售渠道、受災程度、馬鈴薯產量”→“農戶之前是否倉儲、農戶對倉儲技術的了解、農戶家庭成員的態度”→“農戶倉儲行為”的正向傳導關系,影響馬鈴薯種植戶的倉儲行為。
研究結果表明:地形、馬鈴薯產量、受災程度、之前是否倉儲、倉儲技術了解、銷售渠道、家庭成員態度均顯著影響馬鈴薯種植戶倉儲行為,除銷售渠道外,其他因素影響均為正向。此外,通過ISM模型分析,得出地形是影響農戶倉儲行為的最深層次因素且正向影響顯著,表明從地形出發,基于平原、山區的不同情況來有效增加農戶的倉儲行為是提高我國糧食安全的關鍵。
因此山區應加快倉儲點建設,改善倉儲條件,提高農戶倉儲的質量;對于條件便利、農戶倉儲行為少的平原地區,應加強宣傳教育,增強農戶糧食安全意識,促進農戶儲糧行為。農戶對倉儲技術的了解對其倉儲行為有顯著的正向影響,應積極開展馬鈴薯倉儲技術的相關培訓,推廣科學倉儲技術和設備,加強對農戶的技術指導,增強農戶倉儲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