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的皖北大地,麥浪滾滾,機聲隆隆,呈現出一片繁忙而豐收的景象。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在定點扶貧縣安徽省阜南縣組織規模化種植的30萬畝“中國好糧油”優質小麥喜獲豐收,在安徽省王堰鎮的立新產后服務中心,工作人員正在忙碌地為小麥稱重、測水分……
“去年,在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和縣委、縣政府的推動下,我們在王堰鎮和柳溝鎮共種植7000畝優質小麥,今年畝產在1000斤左右,獲得大豐收!小麥質量也比往年好。”安徽省阜南縣立新農業種植合作社負責人耿翾表示,今后還將繼續擴大優質小麥種植面積,重點打造優質小麥生產基地,助力農民增產增收。
安徽省阜南縣是全國產糧大縣,但糧食產業基礎薄弱,一產不強、二產不優、三產不活。糧食生產、加工、流通等環節融合不夠,農業經濟效益偏低。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黨組書記、局長張務鋒在阜南縣調研時指出,要聚焦“糧頭食尾”和“農頭工尾”,以高質量發展為目標,服務糧食安全與鄉村振興兩大戰略,堅持糧食產業鏈、價值鏈、供應鏈“三鏈”協同,建設示范縣、示范園、示范企業、優質糧食工程四大載體,推進“優糧優產、優糧優購、優糧優儲、優糧優加、優糧優銷”五優聯動,建設糧食產業強縣。
今年4月29日,安徽省人民政府批準阜南縣退出貧困縣序列。2017年以來,國家局將優質糧食工程實施與當地脫貧攻堅緊密銜接,連續三年協調安排財政補助資金累計3615萬元支持阜南縣實施優質糧食工程,舉全局之力,著力推動以糧食產業為主導的精準扶貧,產業扶貧、消費扶貧和扶志扶智“組合拳”協同發展,全面加大定點扶貧力度,精準發力、創新方式、善作善成,幫助阜南縣不斷鞏固深化脫貧成效,目前國家局扶貧工作已結出累累碩果。
6月1日一大早,苗集鎮糧庫的工作人員就開始登記農戶個人信息,為送來的糧食扦樣、檢測……忙得不亦樂乎。種糧大戶沈剛去年種了30畝“荃麥725”優質小麥,今年收獲了近3萬斤,他用兩天時間把小麥全部賣到這里。“從小麥的種植到收購一直和中化農業合作,這里每斤能賣到1.13元,比其他地方能高出8分錢。”沈剛介紹說。
據了解,國家局2019年幫助阜南縣引入中化農業、中糧貿易兩家“中國好糧油”示范企業,優選6個小麥品種,統一布局、統一提供種肥藥和全程技術服務,建設30萬畝優質小麥規模化種植基地,促進農民增收。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扶貧辦負責同志表示,在國家局黨組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推動下,今年30萬畝優質小麥獲得產量、質量、價格三提升,今后將繼續通過糧食產業推動阜南縣由產糧大縣向糧食產業強縣轉變,推動阜南縣糧食產業高質量發展。
“示范種植—規模化種植—就地加工轉化”三步走的發展模式是國家局經過多次調研論證和會商所形成的糧食產業扶貧工作思路。在以優質小麥為主要品種,以糧食為主導的產業鏈上精準發力,做到全程優質、全鏈提升。
2018年,國家局依托“中國好糧油”行動,在阜南縣示范種植1.5萬畝單一品種優質小麥,分布4個鄉鎮,參與農民約1萬人。在小麥收獲關鍵時期,組織北京和安徽等地專家實地指導田間管理,并協調中糧集團在收割前與合作社簽訂收購協議,最終畝產增加100多斤,單價比普通小麥高0.05元/斤,實現畝均增收200多元,這讓農民吃下了“定心丸”,為確定后續擴大規模化種植、調整優化種植結構的精準扶貧方案提供了扎實依據。
2019年,為走好關鍵的“第二步”,推動阜南縣30萬畝優質小麥規模化種植,中化農業和中糧貿易主動參與阜南脫貧攻堅,發揮各自在前端、消費端的優勢,帶動了規模化和標準化種植。國家局有關司室先后5次與中化、中糧等大型央企會商,兩次組織企業赴阜南調研座談,促成簽訂戰略合作協議。還會同糧科院邀請業內知名專家來京召開選種論證會,將原來100多個普通品種優化到4個優質品種和2個試驗品種,由兩家企業統一提供種肥藥、全程技術指導和訂單收購,通過流轉和托管進行規模化種植,形成“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的利益聯結機制,引導農民科學種植,扭轉粗放式種植,提高糧食產量和品質,確保“種出好品質、賣出好價錢”。
在阜南縣苗集鎮,去年在村干部的動員部署下,現有的3000多畝田地中優質小麥種植面積占到70%,其中有8個村實現整村推進。苗集鎮黨委副書記楊宗仁介紹說:“種植優質小麥有利于實現農民增收,促進企業做大做強,深受我們當地農民的擁護支持。”
“今年,阜南縣小麥產量、質量雙提升,幾方共贏的局面基本形成。”中化農業安徽有限公司總經理彭江南表示,在前期播種環節,農戶大幅降低了投入成本,平均每畝增收200元;企業效益大幅提升,尤其是行業影響力進一步擴大;同時有利于推進了“五優聯動”,這對于阜南縣也是一個新亮點。
目前,第一步目標已經實現,第二步規模化種植已邁出實質性步伐。通過實施優質糧食工程,阜南縣糧食優質品率得到快速提升,糧食質檢和產后服務水平有了較大提高。為走好“第三步”,經過國家局多次會商,濱州中裕食品有限公司與阜南縣達成初步共識,擬新建年產30萬噸的面粉加工廠,實現優質糧食就地加工轉化,把加工環節增值和收益留在當地。目前,阜南縣人民政府與中裕食品有限公司簽署《糧食深加工項目合作框架協議》,接下來雙方將充分發揮各自優勢,加強資源整合,以糧食產業園為中心,籌建糧食精深加工項目,實現“優糧優加”。
走進中化農業·阜南好糧油直營店,“紅薯粉絲”“西瓜”“芝麻醬”等當地特色農產品琳瑯滿目。與普通扶貧產品的簡單包裝不同,這里很多農產品身上都有自己的“溯源證”。通過手機掃描這個溯源二維碼,不僅能了解到這一農產品的規格、特點等基本信息,還可以查詢到吸納貧困戶等情況,更好地做到了“真扶貧、扶真貧”。
國家局掛職干部、鹿城鎮趙莊村書記助理劉浪宇介紹說,通過溯源二維碼里的信息展示,真正體現為貧困戶產品,做到來源可查、去向可追、責任可究,同時也督促銷售企業真正去貧困戶家采購原材料,而不是簡單將貧困地區的所有產品都視為扶貧產品銷售,有利于提升扶貧產品附加值,吸引更多消費者購買扶貧產品。
前幾年,中崗鎮南街民族居委會的貧困戶鎖仁芳開辦了一個榨油小作坊,從事菜籽油、大豆油生產工作。為促進消費扶貧,去年國家局通過阜南京東扶貧館采購了12萬余元的菜籽油、大豆油,小作坊一年賺了2萬塊錢。“國家局在我們這采購產品,對我們家的幫扶效果很大。我們家是貧困戶,一年能賺個2萬塊錢不是小數目,加上別的單位采購的產品,生活已經不成問題。”小作坊負責人楊震說,“南街民族居委會貧困戶一共種植了1萬多畝油菜,我每年都采購他們的油菜籽,也間接帶動了他們的增收。”接下來,劉浪宇將繼續協調幫助小作坊進駐扶貧832網站,設計產品溯源二維碼,幫助小作坊經營得越來越好。
動員全社會參與消費扶貧,有利于增強貧困地區和貧困群眾自我發展的內生動力。2019年,國家局通過線上線下產銷對接平臺,消費扶貧總額約98萬元,2020年至今消費扶貧總額近300萬元,其中在京東阜南扶貧館采購額約40萬元。據了解,為打通優質特色農產品產銷對接“最后一公里”,解決阜南縣農產品種類少、無品牌、銷售難的問題,國家局通過搭建線上線下多層次產銷對接平臺,推動阜南糧油產品走出小村莊、走向大市場。
線上方面,依托京東等電子商務平臺開展線上網絡營銷,形成新型糧食零售業態。國家局幫助阜南縣與京東簽訂戰略合作協議,于2019年8月上線阜南京東扶貧館,幫助拓寬特色農產品銷售渠道;去年面對阜南縣黃桃滯銷問題,扶貧干部積極對接人人優品等網絡平臺,一周時間幫助銷售5.5萬斤、約48萬元,極大提振了種桃農民信心。線下方面,在去年首屆全國貧困地區優質特色糧油產品展銷會上,來自21個省區169個貧困縣的300多家農民專業合作社、企業參展,現場銷售72萬余元,實際履約額近2.4億元。其中,免費為阜南縣提供80平方米展臺、舉辦2場推介會,幫助銷售870余萬元,把阜南縣農產品推向全國市場;并協調京津冀地區最大的糧油批發市場——北京盛華宏林批發市場,在黃金位置免費提供40多平方米展位,開展“定點扶貧縣好糧油進北京”產銷對接活動,取得階段性成效。
據本刊了解,下一步,國家局將精心舉辦第二屆全國貧困地區優質特色糧油產品展銷會,免費提供展位和布展,力爭組織更多貧困縣的合作社與企業參加;更好發揮貧困地區農副產品網絡銷售平臺、京東阜南扶貧館以及盛華宏林產銷對接平臺等線上線下平臺作用,進一步提高農產品采購的便利性;支持合作社農產品初加工項目建設,幫助合作社產品完善包裝、提高品質、打造品牌,精準對接消費扶貧的政策紅利。

金田園糧食產后服務中心收購的小麥 李雯雯/攝
在苗集鎮羅莊村的扶貧車間內,安徽羅坊服飾有限公司的工人們正干得熱火朝天。“我今年3月份開始在這工作的,每個月能賺2000~3000元,還能接送小孩上學、放學,時間自由靈活,方便照顧老人,現在對生活很滿意。”今年32歲的謝楠說。
據了解,苗集鎮羅莊村扶貧車間是國家局投資援建項目之一,2019年底利用閑置村集體溝塘填墊而建成,面積1008平方米,現租賃給了安徽羅坊服飾有限公司。2019年,國家局共投資500萬元,援建了王店孜鄉石寨村、段郢鄉浦莊村、苗集鎮羅莊村、于集鄉谷堆村、洪河橋鎮盛郢村共5個標準高、面積大、附屬配套設施完善的就業扶貧車間。由阜南縣成立專班,嚴格按照統一公開招標、統一施工、統一監理、統一驗收的要求建設,按照“企業+車間+貧困戶”的模式運營,為回鄉人員搭建創業平臺,預計能為當地群眾提供就近就業崗位300余個。
阜南是傳統的外出務工大縣,在外打工人數近70萬。近年來,一些有資金、懂技術、會管理的“能人”從沿海發達地區回到家鄉。扶貧車間的建立,有效承接了返鄉務工人員,為他們搭建好施展才華的“舞臺”,讓他們在家門口就能賺到錢,同時為身邊的貧困戶提供更多就業崗位,助力脫貧攻堅。安徽羅坊服飾有限公司負責人劉傳奎在浙江打工了18年,如今回來和好友一起成立了這家公司,共同帶領鄉親們致富。他表示,這里有政策傾斜,車間面積大,租金也便宜,工人們現在慢慢也熟練起來了,相信會發展得越來越好。
為提升帶貧效果,幫助更多貧困群眾脫貧致富,阜南縣嚴格扶貧車間落實招收貧困戶的要求。公司業務負責人夏陳雅介紹說:“我們現在有21個貧困戶在這里工作,他們做事都很認真,有些簡單的工作,如剪線頭、包裝紙盒等手工活,年紀大一些的也能做,這里多做就能多賺,工作之余還可以照顧家庭,對他們來說非常方便。”
今年46歲的屈愛秀是苗集鎮的貧困戶,前些年因為要照顧兩個孩子和殘疾的婆婆,自己一直沒有工作。今年3月,得知附近的扶貧車間招工,便想試一試。“現在孩子也大了,一直想找個工作,現在正好有這個機會就來了,現在主要是做褲子拷邊,每月可以賺到2000元左右。”幾個月下來,屈愛秀已經逐漸適應了這里的工作強度,既照顧了家中的老人,自己也有了經濟收入,生活越來越有奔頭。
國家局掛職干部、阜南縣苗集鎮黨委委員宋凱強介紹,扶貧車間本著為貧困戶提供更多就業崗位的角度出發,按照政府支持、村支部搭臺、企業唱戲、貧困戶受益的原則,將工廠辦到貧困戶家門口,使貧困戶人口實現穩定脫貧有了產業支持,加快了脫貧步伐,探索出一條“車間駐村、居家就業、群眾脫貧”的發展路子,實現“一人就業、全家脫貧”的目標。
據悉,國家局在支持阜南建設扶貧車間項目實施方案時做了大量調研,在項目的選擇上始終堅持三個原則,即堅持“雪中送炭”,向最困難的地方傾斜;堅持“因地制宜”,向最需要的地方傾斜;堅持“效益導向”,向最能干事的鎮村傾斜,確保扶貧效益效果好,真正服務于貧困人口。在選定項目時,要求項目做到“兩個提前”,即提前協調好土地,鄉鎮出具建設用地使用證明,做好隨時開工的準備;提前招商引資,鄉鎮與擬入駐企業簽訂入駐意向書,項目建成立即產生收益,助力阜南脫貧攻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