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以良
“給黃瓜授粉、摘蔓、整枝,給葡萄掛網、套袋……”7月18日上午,剛結束本學期專業實習的湖南應用技術學院園藝專業大三學生彭佳俊,在鄭太有機農場里向記者回顧著他的實習經歷。
記者采訪中了解到,湖南應用技術學院歷來注重培養學生的勞動意識和勞動能力,鼓勵學生走出校園開展社會實踐,在專業學習中通過勞動實踐提升勞動素養、提高專業技能。
與生“斗法”強化勞動意識
“學校建校以來就建立校園衛生責任包千制,將校園按不同的衛生區域劃分給7個二級學院,由他們來負責各區域的衛生。”副校長賀修裕向記者介紹,學校早期的勞動教育以日常勞動為主,但這一舉措最初并沒有得到學生的支持。
“我們是來讀書的,為什么要做這些”“我們班級負責哪個區域的衛生?我們出班費請清潔工來打掃”……不少學生對學校的安排提出質疑,甚至有學生去網上投訴。賀修裕明白,要開展勞動教育,需要首先轉變學生的觀念。
為此,學校鼓勵研習勞模精神、工匠精神,開展主題講座,每次宣講與勞動動員都是一次與學生的“斗法”。“學校還設置了‘干分考核,鼓勵學生積極參加各項勞動。”賀修裕說,隨著國家關于加強勞動教育的相關政策出臺,越來越多的學生開始主動參與到校園勞動中來。
立足專業提升職業技能
作為一所培養應用型人才的本科院校,該校的勞動教育內容不只局限于日常生活勞動,在學科專業中有機滲透勞動教育,也是該校的一大特色。
“農林專業在第一學年開設專業勞動課,了解農事操作技能;園林專業參與學校綠化設計建設和養護;水產專業組織學生去實習基地進行水產養殖……”賀修裕介紹,學校有300多畝魚塘、200多畝園林實習實訓基地,分時段分批次組織學生參加勞動,讓學生在專業學習中通過勞動實踐提高專業技能。
“保證產品的工藝性需要良好的耐心和經驗,一個很小的錘子需要磨上半天才能達到應有的精度。”來自機電工程學院的大三學生譚雄告訴記者,他所在的專業每學期要完成2至3周的實訓課程,需要去工廠車間學習制作機械工具,“實訓加深了課堂理論知識的理解,加強了專業技術,也讓我對自己之后的工作領域有了一定的認識。”
校企合作輸送高質量人才
7月19日,彭佳俊在老師的推薦下進入到一家園藝公司做暑假工,“主要負責苗木繁殖、盆景設計,前期的實習積累了一定經驗,現在的工作也比較得心應手。”彭佳俊迅速適應了工作崗位。
“學校目前與當地科技園、種植合作社等53家企業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形成校企共同推進勞動教育的良好局面。”學校校長助理、招生就業處處長汪友仁介紹,校企合作拓寬了學生勞動場所和渠道,目前學校每年畢業生初次就業率均在90%以上,且受到用人單位好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