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紀念曾經的美好,畢業生們絞盡腦汁為自己的校同時光做最后的祭奠,那么古人是否也有豐富多彩的畢業活動?他們又怎樣慶祝自己的畢業季呢?
序曲:解試之后辦“鄉飲酒禮”
隋唐時期,科舉制成為中央選官的重要途徑之一,普通讀書人經解試、省試兩級考試后(宋以后在省試后增加殿試,考試變為三級;元明清三代將解試、省試改名為鄉試、會試).獲得授官資格.在這兩級考試之間,各地官員會為通過解試,即將赴京參加省試的學子舉行盛大的鄉飲灑禮,一來慶賀他們通過第一級考試,二來也祝愿他們在接下來的第二級考試中有優異表現,為家鄉爭光.
重頭戲:拜主考拜宰相再拜皇帝
鄉飲酒禮僅是第一級考試之后的活動,充其量只能算古人“畢業季”的序曲,真正的重頭戲要到考試結束、放榜傳臚(放榜,張榜公布考試結果。傳臚,殿試后皇帝命禮部官員宣布登科進士名次的典禮)后方才慢慢登場。這些新科及第的“畢業生”們,要參加謝恩、過堂等活動。
首先是拜謝主考官的“謝恩”.唐代省試放榜之后,凡榜上有名的進士,要一同前往土考官的府郎,感謝座主(應舉士人稱主考官為“座主”,自稱“門生”)拔櫂之恩.謝恩時,各位及第進士按名次排好隊,狀元出列致辭,接著進士們一一拜見土考官,作自我介紹,廾致感謝之意。有時新科進士要一連幾天去謝恩,直到皇帝正式批準、確認他們的考試結果.
隨后,主考官便要帶領新科進士到中書省都堂去拜見宰相,是為“過堂”。過堂前,新進士們得先到大明宮光范門內集合,備好豐盛的酒席,等侯宰相上堂。宰相到達之后,相關官員會過來收取進士的名紙(古代漢族拜謁時用的帖子),緊接著主考官帶領進士們進人中書省,在都堂依次站立。主考官向宰相行禮畢,仍由狀元代表致辭,其余進士依次作自我介紹汁致謝,和謝恩時一樣。之后,再由主考官帶領他們行禮、退下。
宋代,皇帝為防止座主與門生結為朋黨,明令禁止新科進士向主考官和宰相謝恩,亦不準自稱“門生”,謝恩、過堂儀式都逐漸衰落.考試增加殿試之后.所有進士及第者均為“天了,門生”,唐時向主考官謝恩之禮也變為向皇帝謝恩,由新科狀元率領諸及第進士上謝恩表,稱為“朝謝”。之后,元明清三代亦延續了這一禮節,朝謝也成為古代“畢業生”們通過考試后要做的第一重要之事。
狂歡:赴瓊林宴
進行完這么多嚴肅繁復的禮儀活動,“畢業生”們終于可以盡情地“畢業狂歡”了.時謂“期集”。首先少不了的是“畢業聚餐”,即黃梅戲《女駙馬》唱詞中提到的“瓊林宴”。它是皇帝專為款待新科進士而舉行的宴會,因北宋時賜宴地點位于皇家花園瓊林苑中而得名,在不同時代又有“聞喜宴”“恩榮宴”等別稱。更貼近于現代的畢業宴,吃完這幀,同年們就白赴前程、各奔東西了,故而又稱“離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