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蒲麗蓉是四川省巴中市通江縣鐵佛糧站麻石庫點的一名糧食保管員,也是一名共產黨員。參加工作23 年來,伴隨著糧食和儲備事業的改革發展以及糧食企業的轉型升級,蒲麗蓉從一名普通的糧食保管員逐步成長為行業模范標兵,榮獲了四川省三八紅旗手、四川省愛糧節糧之星、通江縣優秀共產黨員等榮譽稱號。二十多年如一日的堅守,這份巾幗不讓須眉的信念之源,是老區紅色革命精神的激勵,是共產黨人初心的引領,是守護大國糧倉使命的召喚。
1997 年,蒲麗蓉從通江縣糧校畢業后,懷著對糧食事業的一腔熱情,選擇了到位于邊遠大巴山區深處的鐵佛糧站擔任糧食保管員。麻石庫點處于偏遠山區,9 間倉房都是上世紀70 年代修建的,僅有一條鄉村公路橫穿庫區,沒有圍墻,出入車輛行人較多,管理難度很大,收糧賣糧、管護糧食、熏蒸作業、保安保潔、防火防盜等任務全都壓在她一個人的身上。在這里,一個人常年要干著原來五六個人的工作。作為一名共產黨員,蒲麗蓉深知,越是面對艱難困苦,越要拿出自己的實際行動來。無論風吹雨淋,還是嚴寒酷暑,她都堅持每天巡查糧情,填寫工作日志和各項賬冊。她努力學習糧食儲存保管業務知識,不斷提高科學保糧技能水平,并將工作的體會和感悟、探索的有效方法和技術,總結出青瓦倉房傳統保糧措施詳細記錄,并毫無保留地向年輕同志傳授,帶動提升了所屬糧站的愛糧護糧意識和科學管糧水平。和自豪。為了給企業節約開支,她主動申請將庫房值班宿舍的商業用電改為居民用電,并自付電費;親手制作儲糧用具,將企業獎勵給個人的幾千元獎金用于改善糧倉照明、添置倉門墻板等。她深知糧站就是她的家,沒有這個“大家”,哪有自己的小家。
作為一個邊遠鄉鎮糧庫,麻石庫點吃水靠背挑,照明靠煤油燈,住的是土坯房、木瓦房,吃的菜是在糧站周圍的空地上自己種的。工作生活環境如此艱苦,但她始終沒有退卻,堅信“糧食在任何時候都是天大的事情”。為了保障糧食安全,一到雨季,蒲麗蓉就像一個鐘擺,在倉間不停往返,巡查糧情、處置險情,有時甚至一整夜守在糧倉里。一次突發暴雨導致倉房滲漏、糧食浸濕,她連夜人工搶裝68 袋近2噸糧食,連續幾天翻曬后,又肩扛手提運回倉間,平整糧面,確保了所有糧食沒有霉爛受損。她說,那一刻,她發自內心地驕傲
剛到麻石庫點時,該庫年久失修,沒有儲糧,老百姓賣糧要去十幾公里外的糧站。為此,蒲麗蓉積極建言獻策,經過不懈努力,倉房經維修改造達到了收儲糧食的條件。她立即走村入戶,宣傳國家糧食收購標準、收購價格等政策,真正推動解決當地“賣糧難”問題。看著百姓們拿到收糧款開心的笑容和倉房裝得滿滿的稻谷,心里感覺異常踏實。作為農民的女兒,她始終懷著對種糧農民的深厚感情,耐心傳授糧食保管知識和保鮮方法,利用工閑時間義務幫助農戶插秧苗、收糧食;熱情接待賣糧群眾,嚴格按規定驗質檢斤、對樣收購、依質定價,不打“白條”,不損農民利益,當地群眾親切稱呼她為“愛糧大姐”。麻石地處高寒地帶,入冬后時有降雪,庫點旁邊的石梯是去往麻石小學的必經之路,學生們經常由于石梯積雪結冰摔傷。每到大雪季節,她就用200多條廢棄麻袋鋪在路面上,保證孩子們行走安全,于是這條路被稱為寒冬里的“暖心路”,受到學生、家長、學校、社會各界的贊譽和多家媒體的廣泛報道。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后,針對當地群眾的“恐糧慌”,她在庫區主辦糧情專題板報,舉辦糧庫開放日,展示充裕的糧食庫存,穩定了群眾消費預期。
麻石糧庫是舊式糧庫,不便于全面實現現代化倉房改造,大部分作業仍需要采取傳統方式,蒲麗蓉刻苦鉆研保糧技術,讓傳統管糧手段達到現代化倉房管糧效果。歷年收儲的33 萬多噸糧食均做到了賬實相符、管理規范、質量優良,達到“四無糧倉”標準,贏得買糧客商好評。近年來,在國家局黨組“兩決定一意見”的指引下,糧食行業不斷深化改革、轉型發展,麻石庫點迎來了難得的發展機遇,從破爛失修到煥然一新,9 間倉房全面整修,配備了機械化儲糧設施,增加資產200 多萬元,國有資產得到保值增值;從無法收糧到常年敞開收購,累計收購糧食近5000 噸,助農增收50 余萬元;從無一粒糧食儲存到滿倉5000 噸糧食儲備,精細化管理保證糧食品質,每年為企業增效30 余萬元;大巴山深處的麻石庫點重新煥發出勃勃生機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