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釋文:余志學之年,留心翰墨[31],味鐘、張之余烈[32],挹羲、獻之前規[33],極慮專精,時逾二紀[34],有乖入木之術[35],無間臨池之志。觀夫懸針垂露之異,奔雷墜石[36]之奇,鴻飛獸駭之資[37],鸞舞蛇驚之態,絕岸頹峰之勢,臨危據槁之形。或重若崩云,或輕如蟬翼,導之則泉注,頓之則山安[38]。纖纖乎似初月之出天崖[39],落落乎猶眾星之列河漢[40]。同自然之妙有,非力運之能成。信可謂智巧兼優,心手雙暢。翰不虛動,下必有由。一畫之間,變起伏于峰杪[41];一點之內,殊衄挫于毫芒[42]。況云積其點畫,乃成其字。曾不傍窺尺櫝[43],俯習寸陰,引班超以為辭[44],援項籍而自滿[45]。任筆為體,聚墨成形,心昏擬效之方,手迷揮運之理[46],求其妍妙,不亦謬哉!
注:[31]志學之年:指少年時代。《論語·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翰墨:本指筆墨,此處指書畫文章。
[32]味:體味,體會。余烈:遺緒,指前人遺留下的功業、功績。

《書譜》(局部) 唐·孫過庭
[33]挹:牽、拉,此處指汲取、獲取。前規:前人的規范。
[34]紀:古代稱12年為一紀。
[35]入木之術:喻書法內功深厚。唐張懷瓘《書斷》:“王羲之書祝版。工人削之,筆入木三分。”
[36]奔雷墜石:句出東晉衛夫人《筆陣圖》:“點如高峰墜石,磕磕然如崩也。”
[37]資:通“姿”,鳥飛獸驚的姿態。
[38]導:一種運筆方法,南唐后主李煜《書述》云:“導者,小指引名指過右。”頓:即“駐”,在與紙面垂直的方向往下用筆謂之頓筆。此句指行筆如流泉之暢達,停筆如山石之穩定。
[39]崖:《佩文齋書畫譜》作“涯”,語出《八決》:“似長空之初月。”
[40]河漢:指銀河。
[41]峰杪(miǎo):峰或謂“鋒”,指筆尖。峰杪:指筆鋒的末端。
[42]衄(nǜ)挫:指書法用筆中的衄鋒和挫鋒,均為運筆之法。衄鋒指運筆下行,至末端逆筆上收。挫鋒也叫挫筆,即在運筆時突然停止以改變方向,一般在運筆至轉角或(tì)處時用。
[43]傍:通“旁”。
[44]引班超以力辭:《后漢書·班超傳》:“(班超)家貧,常為官傭書以供養。久勞苦,嘗輟業投筆曰:‘大丈夫無他志略,猶當效傅介子張騫立功異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筆硯間乎?’”此句謂不能專精學書者以班超為借口。
[45]援項籍而自滿:《史記·項羽本紀》:“項籍少時,學書不成,去學劍,又不成。項梁怒之。籍曰:‘書足以記名姓而已。劍一人敵,不足學,學萬人敵。’”此句指不肯學書或書法不佳者,援引項籍不肯學書的故事聊以自慰。
[46]擬效:模擬仿效,臨摹。心昏擬效之方:指心里不懂得臨摹的方法。揮運,指運筆。手迷揮運之理:此句謂書寫過程中不懂筆法。
[今譯]:我少年讀書時,就留心學書法,體會鐘繇和張芝的作品神采,遵守羲之與獻之的書寫規范,又竭力思考專工精深的訣竅,轉瞬過去二十多年,雖然缺乏入木三分的功力,但從未間斷臨池學書的志向。觀察筆法中,懸針垂露似的變異,奔雷墜石般的雄奇,鴻飛獸散間的殊姿,鸞舞蛇驚時的體態,斷崖險峰狀的氣勢,臨危據枯中的情景;有的重如層云崩飛,有的輕若金蟬薄翼;筆勢導來如同泉水流注,頓筆直下類似山岳穩重;纖細的像新月升上天涯,疏落的若群星布列銀河;精湛的書法好比大自然形成的神奇壯觀,似乎進入決非人力所能成就的妙有境界。的確稱得上智慧與技巧的完美結合,使心手和諧雙暢;筆墨不作虛動,薄紙必有章法。在一畫之中,令筆鋒起伏變化;在一點之內,使毫芒頓折回旋。須知,練成優美點畫,方能把字寫好。如果不去專心習讀字帖,抓緊埋頭苦練,卻以班超之事為托辭,對比項羽而覺得滿足。放任信筆為體,隨意聚墨成形;心里根本不懂摹效方法,手腕也未掌握運筆規律,還妄想寫得十分美妙,豈不極為荒謬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