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接受了來訪,杜教授介紹說:房顫的發病機制復雜,目前房顫抗心律失常及抗凝藥物治療只是治標不治本。近十多年來,經導管射頻消融術治療房顫成為研究熱點,其治療有效性和安全性越來越得到認可與接受。
與藥物治療相比,導管射頻消融術最大的優點是能夠“長治久安”地消除房顫,真正實現根治的目的。根治是指房顫完全消失,同時不需要服用任何抗心律失常藥物。
導管射頻消融術根治房顫后,患者不僅改善癥狀,不再服用抗心律失常藥物,生活基本正常,而且還有多方面的獲益,如降低卒中率和死亡率,對合并心衰的患者可明顯改善生存率。研究表明,目前單次房顫消融3個月后,約有70%陣發性房顫和60%持續性房顫可痊愈,部分患者經第二次或第三次消融治愈率可達90%以上。
不少患者以為導管射頻消融術是對心臟進行手術,創傷一定不會小。其實,這是一種介入治療方法,是將一根直徑為2毫米左右的電極導管,經血管送至心臟內,然后通過對心肌電生理檢查,發現有異常興奮性或傳導性的心肌細胞,經精確定位后,將射頻消融儀通電,讓電能轉化為熱能,當溫度超過50℃后,異常心肌細胞便會受熱脫水而凝固壞死(消融),喪失其異常的興奮性和傳導性,從而達到治療房顫的目的。
導管射頻消融術治療時,多采用局部麻醉,僅在左右股靜脈(大腿根部)及左側鎖骨下有穿刺點,切口只有綠豆大小。患者全程處于清醒狀態,射頻電流損傷心肌范圍通常在幾個毫米,不會造成心臟功能損傷。消融過程中會有輕微燒灼感,患者耐受性好,即使高齡患者也可耐受該手術。手術時間一般為3小時左右,術后平臥6~12小時即可下床活動,手術后2~3天即可出院。
隨著技術的成熟,導管射頻消融術的安全性已有足夠的保障。其最嚴重的兩個并發癥——肺靜脈狹窄和心臟穿孔的發生率均降至1%左右,死亡率為1‰。大家所熟知的冠心病支架治療死亡率為2‰。
杜教授告訴我們:盡管目前消融手術已經比較成熟,但有一定比例的患者術后會復發。這是不可避免的現象,對此,準備做手術的患者必須要有這個心理準備。
導致復發的原因有很多,比如:陣發性房顫房顫病程短,持續時間不長,射頻消融效果是非常好的,但如果房顫持續時間有好幾年了,不僅治愈率低,術后復發率也高;患者房顫病情復雜,病灶過多,或是病灶所在的部位隱蔽不易到達或所處位置關鍵,風險高,療效會差些,復發率也會相對高些。
此外,如果最常見的可誘發房顫的原因,如心肌缺血、甲狀腺功能異常、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等因素持續存在,即使行導管消融術,房顫仍易復發。
再有,手術團隊的手術量、技術把握的程度以及處理并發癥的能力,也是影響房顫是否復發的重要因素。
什么情況才認為是復發?杜教授接著介紹:房顫射頻消融后,對心房的損傷需要一段時間恢復,術后前三個月(空白觀察期),尤其是第一個月,由于心臟沒有整體修復,可能會發生各種房性心律失常,甚至比手術之前還多,這并不代表消融失敗。隨著心臟的修復,發作會越來越少,一般到三個月后,基本上就不再會發作了。部分患者雖然發作漸少,但三個月后仍少量輕微發作,對此可以延長觀察到6個月。如果三個月到六個月之后,仍然有房顫,且每一次持續發作的時間在半分鐘以上,才能定義它為復發。
對于復發的患者,可以結合具體情況決定是否再次消融,個別患者二次手術仍沒有成功,可能還要再做第三次,甚至更多次。對于不適合再次消融的患者,則恢復到藥物治療。
杜教授特別提醒:射頻消融術后創面愈合前,局部容易形成血栓,因而不論患者之前的CHA2DS2-VASc(房顫血栓栓塞風險評分)如何,都必須要進行最少3個月的抗凝治療。射頻消融后3個月房顫沒有復發,臨床可以稱為手術成功,但手術成功不能作為停用抗凝藥的依據。
根據目前的指南建議:是否停用抗凝藥需根據CHA2DS2-VASc評分決定。對于評分≥2分的男性和≥3分的女性,即血栓栓塞高危人群,仍然建議繼續服用抗凝藥物。所以,能否停藥不能自行決定,需由醫生評定再做決定。
房顫患者糾結最多的問題是:一次射頻消融術費用不低,有的還要做幾次?到底是做還是不做呢?
杜教授的建議是,導管射頻消融術畢竟是有創傷的,長期持續性房顫(持續時間超過1年),心房直徑大于55毫米的患者,術后容易復發,需要多次手術,不但花費大而且可能效果不好,需要慎重選擇;還有就是患者預期壽命比較短或并發癥很多,也不建議選擇導管射頻消融術;此外,如果抱著一次消融必須成功的心理,甚至砸鍋賣鐵來手術的患者,建議還是慎重。
由于隨著房顫時間的延長,心房增大會更明顯,射頻消融手術難度增大,成功率會有所降低,且術后復發率也會增高。所以,對于房顫患者來講,如果確定行射頻消融手術,越早做效果越好。
綜合當前國內外的共識,有2個主要適應證可作為參考:①陣發性房顫,癥狀明顯,嚴重影響生活和工作,藥物治療無效或不愿長期用藥或者難以耐受藥物治療,導管射頻消融手術可推薦為一線治療。這類患者手術效果較好、成功率較高、復發率低;②持續性房顫患者,發作時間不太長,幾個月或一兩年,左房內徑小于55毫米,沒有明顯的器質性心臟病,或持續房顫病人有腦卒中高危因素的,這類患者做導管消融的成功率也比較高,可作為合理的選擇。
當然,是否選擇射頻消融手術,除了結合具體的病情,還要考慮患者意愿、家庭經濟情況以及當地醫療技術水平等等多種因素后作出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