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人民醫院皮膚科主任醫師

濕疹是常見的過敏性皮膚病,是由多種內外因素引起的瘙癢劇烈的炎癥性皮膚病,以皮膚紅斑、丘疹、鱗屑、糜爛、滲液為主要表現。濕疹根據皮損表現,可分為急性、亞急性、慢性3種。
臨床上,將父母有過敏病史,濕疹表現特別嚴重、特別頑固的,可能伴有過敏性鼻炎、過敏性眼結膜炎、哮喘等患者,診斷為特應性皮炎(異位性皮炎,AD)。特應性皮炎可以認為是一種與遺傳有關的特殊類型的濕疹。
濕疹可在各年齡段發病,以嬰幼兒和中老年多發。目前,沒有針對性的特殊檢查,過敏原的血液檢查也僅供參考。主要通過醫生觀察和問診來了解病史、皮疹形態及病程,以此來判斷患者是否存在濕疹或特應性皮炎。
嬰兒濕疹可在出生2個月左右開始出現癥狀多數在1歲左右緩解消退。半數以上嬰幼兒患者成年后便不再有癥狀。嬰幼兒特應性皮炎的癥狀,會隨著年齡增長呈現出“從上到下”的緩慢發展過程:先是在頭皮、面部或上臂、軀干,至青少年時期發展到四肢屈側、小腿,并表現為局限化。臨床資料顯示,男童的特應性皮炎更容易發展至成年。
此外,濕疹還好發于免疫功能下降,皮膚干燥、老化等的成人,特別是中老年。成人濕疹并沒有特定好發部位,面部、四肢、軀干都可發生,少部分發生在頭皮,特別是后枕部。
濕疹是多因素誘發的疾病,常為內、外因相互作用所致。內因如慢性消化系統疾病、精神緊張、失眠、過度疲勞、情緒變化、內分泌失調、感染、新陳代謝障礙等;外因如生活環境、氣候變化、食物等。外界刺激如日光、寒冷、干燥、炎熱、熱水燙洗以及各種動物皮毛、植物、化妝品、肥皂、人造纖維等,均可誘發濕疹。
復雜的病因使得濕疹難以根治,即使癥狀好轉也可能反復發作。但通過積極治療、日常合理防護,有助于緩解癥狀,減少復發,使其不影響正常工作生活。
濕疹的臨床形態和部位各有特點,故治療也因人而異,常見的治療包括:
1.外用制劑。外用糖皮質激素制劑是治療濕疹的主要藥物,輕度濕疹建議選弱效糖皮質激素,如氫化可的松、地塞米松乳膏;中度濕疹建議選擇中效糖皮質激素,如曲安奈德、糠酸莫米松等;重度肥厚性皮損建議選擇強效糖皮質激素,如哈西奈德、鹵米松乳膏。兒童患者及面部或皮膚皺褶部位皮損患者,一般選弱效或中效糖皮質激素即有效。
需要注意的是,強效糖皮質激素連續應用一般不超過2周,以減少急性耐受及不良反應。對于多處皮損肥厚角化的患者,可在醫生指導下合理增長應用時間。
這是因為,一種外用激素連續使用2周以上會出現耐藥,導致療效下降,這時可以改選其他類型的外用激素制劑。另外,外用激素會出現皮膚變薄、易繼發毛囊炎、多毛等不良反應。
目前,外用藥中有一些非激素藥物,如他克莫司和吡美莫司。這類藥物不良反應較少,可與外用激素制劑交替或續貫使用,也可單獨使用。
其他如焦油類、止癢劑、非甾體抗炎藥等外用制劑,可根據情況在醫生指導下選用。
鑒于濕疹患者皮膚屏障功能遭受破壞,易繼發刺激性皮炎、感染及過敏而加劇皮損,保護屏障功能非常重要。提倡多使用保濕潤膚劑,預防并適時處理繼發感染。
2.抗組胺藥。濕疹的典型癥狀就是劇烈瘙癢,抓撓瘙癢部位不僅會加重濕疹和皮損,還可能引發感染。
誘發瘙癢的主要炎癥介質是組胺。因此,可選擇適當的抗組胺藥物來止癢抗炎。這類藥物臨床使用廣泛,安全且副作用少。但濕疹、特應性皮炎的炎癥介質除了組胺,還有很多其他細胞因子參與。因此,抗組胺制劑的療效因人而異,主要針對輕度患者或作為聯合用藥的一部分。常用的抗組胺藥有:氯雷他定、地氯雷他定、西替利嗉、依巴斯汀、咪唑斯汀、非索非那定等。兒童制劑有糖漿、滴劑供應。
3.口服糖皮質激素或免疫抑制劑。主要用于嚴重患者,須嚴格掌握適應證,限于其他療法無效的中重癥患者,或者急性濕疹。
短期系統應用糖皮質激素病情得到明顯緩解后,需減用或停用糖皮質激素。針對頑固病例,還有免疫抑制劑,常用藥有環孢素、甲氨蝶呤、驍悉(嗎替麥考酚酯)等。目前,正在開發的可治療頑固性中重度濕疹、特應性皮炎的新型藥物,特別是小分子的靶向藥物和生物制劑,給患者帶來了新的希望。
預防濕疹,首先要尋找可能誘因,如工作環境、生活習慣、飲食、嗜好、思想情緒等,以及有無慢性病灶和內臟器官疾病;其次要保持愉快的心情,避免緊張、抑郁、焦慮、暴躁、憤怒等負面情緒的出現,也有利于病情的康復;另外,患者日常要盡量避開可加重濕疹的因素,如:皮膚干燥或處于非常干燥的環境中,過熱或出汗過多,緊張或焦慮,溫度突然變化,刺激性的肥皂或清潔產品,香水,羊毛或合成纖維織物(如聚酯纖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