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旋地轉、惡心、嘔吐……眩暈常讓患者痛苦不堪。休息一會或吃點藥緩解了,下回再發作時癥狀更厲害。
眩暈是人體對空間定位產生障礙后引起的位置性錯覺。它只是多種疾病中的一種常見癥狀,而非一種疾病。眩暈的發病原因復雜,需要醫生和患者一起認真分析找出病因。
在門診,主訴眩暈的患者病情通常比較復雜。可引發眩暈的疾病多達幾十種,需要仔細分析。
單從發病部位來看,有周圍性眩暈和中樞性眩暈。周圍性眩暈是由內耳迷路或前庭部分、前庭神經顱外段(在內聽道內)病變引起的眩暈,包括急性迷路炎、梅尼埃病等。中樞性眩暈是指前庭神經核、腦干、小腦和大腦顳葉病變引起的眩暈。這兩個部位病變引發的眩暈占30%~50%。還有其他致病原因,如貧血、內分泌腺疾病、精神疾病等,這部分占15%左右。還有部分眩暈尚不清楚致病原因。
說到眩暈,很多人第一個想到是不是頸椎出毛病了。發生眩暈后,有人會選擇推拿、按摩,希望減輕癥狀。實際上,由頸椎疾病引發的眩暈在門診并不常見。在眾多頸椎病類型中,只有椎動脈型可能出現眩暈癥狀,發病概率相對較小。
夏季是眩暈高發的季節。夏季眩暈往往不是小事,一定要找準病因,準確治療。因為夏季是心腦血管病高發時節,眩暈也可能是腦中風的表現或先兆。高血壓、動脈硬化患者易發生腦干、小腦梗死或供血不足,這部分病人出現眩暈,可視為腦中風的“報警信號”。
尤其要關注臥位起身時發作的眩暈。有一位60多歲的女士,早晨起床突然天旋地轉、惡心嘔吐、心慌、氣短、出冷汗,被家人緊急送到醫院急診,經會診明確是小腦梗死引發的眩暈。這類患者必須第一時間送到醫院。發病4.5小時之內是治療的黃金期,可以采用靜脈溶栓治療。
1.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 眩暈在起床、翻身、臥倒改變頭位時出現,持續時間短暫(<1分鐘),發作時不伴耳鳴、耳聾等聽覺癥狀。
2.后循環缺血性眩暈 可伴失衡不穩感、復視、偏盲、感覺異常、言語不清、吞咽困難等神經系統癥狀。
3.梅尼埃病 眩暈發作時常伴耳鳴、耳脹,甚至聽力喪失等聽覺癥狀,持續數小時左右。
4.前庭神經炎 突發劇烈眩暈、持續數天,常不伴耳鳴、耳聾等聽覺癥狀。
5.前庭性偏頭痛 眩暈或頭暈呈發作性,每次發作可持續5分鐘到72小時,伴有偏頭痛或既往有偏頭痛病史,發作時伴畏光、畏聲、惡心、嘔吐等。
要預防和控制眩暈發作,應首先從改善生活習慣,控制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等疾病做起。分析眩暈的發病原因,大部分患者與之有關。比如,較常見的內耳眩暈(梅尼埃病),是由于內耳膜迷路水腫而致的發作性眩暈、波動性耳聾和耳鳴為主要表現的內耳疾病。一般為單耳發病,青壯年多見。內耳眩暈的主要發病原因就是高血壓、貧血、代謝性疾病等。內耳眩暈常反復發作,很難根治。
其次,注意飲食均衡,少吃油膩、甜食等;保證高質量睡眠;適當運動,提高抵抗力。運動對體質、情緒調節都比較好。但運動量不宜過大,有眩暈的患者應注意避免頭部的強烈運動。
此外要加強情緒管理。眩暈患者情緒管理非常重要,部分患者單純由情緒引發的眩暈,容易焦慮,導致恢復緩慢。
大部分眩暈患者同時伴有嚴重的耳鳴、嘔吐、心悸、轉頭即眩等癥狀,常常不知道去哪里就診,輾轉于急診科、神經內科、骨科、五官科、心內科和消化科等。要提醒的是,眩暈患者最好先到眩暈門診就診,明確病因后再對癥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