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久沒有回老家了,難得長假有時間和家人團聚。到老家的第一天,舅舅就嘮叨開了,說他晚上睡覺時雙腿老覺得不舒服,有時還抽筋。他聽人說腿抽筋是缺鈣,就買了鈣片補,結果效果并不明顯。他知道我是學中醫的,讓我給想想辦法。
我想舅舅既然已經在補鈣了,腿抽筋那應該不是低鈣所致。我想到了《傷寒論》里提到的芍藥甘草湯能治療“腳攣急”(即腓腸肌痙攣)。雖然心里沒底,但想想這藥不貴,味道也不難喝,于是就讓舅舅試試看。舅舅服用后效果居然還挺好的。通過這件事,大大增強了我對中醫的信心。

芍藥甘草湯出自張仲景的巨著《傷寒論》,是治療“腳攣急”的主方。清代名醫陳修園把它概括為“芍甘四兩各相均,兩腳拘攣病在筋,陽旦誤投熱氣爍,苦甘相濟即時伸”。《朱氏集驗方》記載,芍藥甘草湯可治療腳弱無力、行步艱難,因療效顯著,又形象地稱其為“去杖湯”。《醫學心悟》謂其“主腹痛如神”,可調和肝脾、緩急止痛。
芍藥甘草湯僅由白芍、甘草兩味藥組成。白芍味酸,養陰柔肝,調和營衛;甘草味甘,緩急止痛,且能補虛,兩者合用,酸甘化陰以養肝,且能調和肝脾。
事實上,不少急性功能性疼痛癥、抽搐痙攣常與肝陰不足、津傷血虛、筋脈失養有關,是一種肌肉自發的強直性收縮。中醫認為肝主筋,脾主肌肉,而芍藥甘草湯能養陰柔肝,調和肝脾,因此能解痙止痛。
芍藥甘草湯原方的用量,是芍藥、甘草各4兩,后世醫家常根據臨床調整比例,《朱氏集驗方》調整為6:1,《傷寒論方解》調整為5:2至2:1,現一般常用6:1至3:1。
現代藥理研究證實,白芍的主要成分為芍藥苷,與甘草協同發揮作用,能顯著抑制平滑肌、骨骼肌的收縮,對全身內外肌肉痙攣引起的疼痛有良好的解痙鎮痛效果;對冠狀動脈有擴張作用,能有效緩解心絞痛。此外,芍藥甘草湯還能抑制胃酸分泌抗潰瘍,又有類腎上腺皮質激素作用,能鎮咳祛痰、抗炎、抗過敏。
因芍藥甘草湯對肌肉痙攣、平滑肌痙攣甚至血管痙攣所致的疼痛均有較好療效,臨床上可通過加味化裁來治療各系統疾病,如胃腸炎、膽囊炎、膽結石等引起的腹痛,以及腓腸肌痙攣、肌肉痛性痙攣綜合征、呃逆、痛經、哮喘、百日咳、腰冷痛、不安腿綜合征、風濕性關節炎、磨牙、偏頭痛、面肌抽搐等。
芍藥甘草湯解痙止痛效果好,尤其適用于功能性疾病,但對于一些疼痛性疾病,不能盲目取其止痛之功效,應排除梗阻、穿孔及內出血等危及生命的疾病,查明病因再用,以免延誤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