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醫院糖尿病診療中心主任醫師

糖皮質激素是人體極其重要、不可缺少的生理激素,因由體內的腎上腺皮質分泌,又對糖代謝具有調節作用而得名。臨床上廣泛使用的“××松”“××松龍”,皆屬糖皮質激素類藥物。
糖皮質激素的作用非常廣泛:在生理劑量下,對糖、蛋白質、脂肪、鈉、鉀、水等物質代謝具有重要的調節作用;在藥理劑量下,可以起到抗炎、免疫抑制、抗毒和抗休克作用。因此,臨床常被用來治療多種炎癥性疾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
然而,為了起到抗炎及免疫抑制作用,臨床上糖皮質激素的用量往往超過生理劑量,這就勢必會影響體內的物質代謝過程,導致各種各樣的副作用:比如,脂肪堆積在顏面和腹部、皮膚變薄、骨質疏松、股骨頭壞死、青光眼、高血糖、高血脂、消化道損傷及出血、兒童生長發育障礙等。此外,糖皮質激素還對神經系統有影響,用藥后可能會引起過度亢奮,甚至精神失常。還有,由于激素抑制自身免疫,造成免疫力低下,容易繼發感染或使原本存在的感染加重擴散。
盡管有關激素的負面信息很多,但我們必須承認此類藥物作用廣泛、療效非凡:消炎、抑制免疫反應、退熱、止疼、抗休克都不在話下。在其他藥物都無能為力的時候,它卻可以大顯身手。也正因為如此,我們會用它來治療許多危重病癥和“疑難雜癥”。諸如自身免疫性疾病,由于免疫系統敵我不分,大肆對自身器官進行破壞,而糖皮質激素可以很好地抑制這種異常的免疫反應,因此成為這類疾病的首選藥物。又比如支氣管哮喘是由于氣道炎癥造成的,但這種炎癥又不是感染造成的,很難根治;這時,糖皮質激素可以發揮很好的抗炎作用,有效控制哮喘發作。
除了前面提到的副作用,使用糖皮質激素往往還要面臨一個減停問題,處理不當或導致以下不良反應:
1.停藥反應 長期中等或大劑量使用糖皮質激素時,減量過快或突然停用可出現腎上腺皮質功能減退樣癥狀,輕者表現為精神萎靡、乏力、食欲減退、關節和肌肉疼痛,重者可出現發熱、惡心、嘔吐、低血壓等,危重者甚至發生腎上腺皮質危象,需及時搶救。
2.反跳現象 在長期使用糖皮質激素時,減量過快或突然停用可使原發疾病復發或加重,須恢復糖皮質激素治療并常需加大劑量,穩定后再慢慢減量。平常老百姓所說的“激素會產生依賴”,指的就是這個問題。但這種說法并不科學。
我們知道,體內的各種激素在下丘腦及垂體的調節作用下維持在相對穩定的水平。如果服用了外源性激素,體內的激素水平就會升高,調節中樞感知到這種情況后,就會發出指令,減少體內自身激素的分泌,以維持平衡。如果突然撤掉服用的激素,調節中樞一時反應不過來,就會導致內源性激素分泌不足,出現停藥癥狀,但這與吸毒上癮完全不是一回事。
面對功過參半的糖皮質激素,我們如何正確對待?簡單地說,就是該用的一定要用,不該用的不能濫用。
不能因為激素有副作用就“談虎色變”、因噎廢食,那樣的話,疾病得不到有效控制,后果較之激素的副作用只會更加嚴重。
關鍵是要嚴格掌握激素治療的適應證,不能單純以退熱和止痛為目的使用糖皮質激素。事實上,只要合理使用、注意防范,激素的副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是可控的。比如,把激素用量維持在有效的最小劑量、能局部用藥(比如吸入)就不全身用藥等。
此外,還可以針對激素副作用采取一些預防措施。如在用藥期間,可以適當補鈣、補鉀、補維生素D,使用一些保護胃黏膜的藥物,并定期復查。至于停藥的問題就更好解決了,只需要在醫生的指導下緩慢減量,給身體一個適應的過程就行了。
在臨床上,糖皮質激素有以下適應證:
1.各種風濕性及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統性紅斑狼瘡、多發性肌炎、皮肌炎、系統性血管炎、原發性腎病綜合征、腎小球腎炎、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等。
2.某些過敏性疾病,如過敏性哮喘、過敏性皮炎等。
3.某些內分泌腺功能減退的疾病,如腎上腺皮質功能減退、腎上腺危象、垂體前葉功能低下等內分泌疾病。
4.器官移植術后的免疫抑制治療。
5.過敏性或中毒性休克。
此外,有下列情況者糖皮質激素原則上應禁用:如嚴重精神病史、癲癇、活動性消化性潰瘍、骨折、創傷修復期、嚴重高血壓、嚴重糖尿病、未能控制的(真菌)感染、活動性肺結核、嚴重骨質疏松、孕期及產褥期、尋常型銀屑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