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歲的小佳成績優秀,是學習委員??稍谒劾锝憬惚茸约焊鼉炐?。為此,她總是擔心成績下降,不如父母期待的優秀,怕被父母忽視。眼見班級里有些男同學進步很快,讓她的成績優勢受到了“挑戰”,小佳備感焦慮。
工作出色的父母,對10歲的小思期望很高。小思也是個爭氣的孩子,不僅擔任班長,成績也數一數二,被同學稱為班級里“最閃亮的星星”。四年級上學期,班上轉來一名思維敏捷的男同學,能解不少數學、科學難題,不少同學對他特別崇拜。為此,小思心里很不痛快,有一次在媽媽朋友店里拿走了800元錢,家長知道后非常吃驚。
12歲的小齊是一個性格乖巧的男生,成績穩定,經常主持學校活動。前段時間,由于疫情,在家里上網課,結果小齊出現了不愛起床,寫作業時說粗話的情況。家長將他的表現與老師溝通后,老師才發現小齊在家與在學校時的表現完全不同。
這是一名小學心理咨詢師在心理輔導時碰到的幾個孩子。在對接受心理咨詢的學生進行統計分析時發現,小學高年級階段優秀生出現心理問題的比例要高一些。優秀生由于日常表現好,即便出現了心理問題,隱蔽性也較高,不易被發現。
優秀生更容易出現心理問題。如果學生一直優秀還行,一旦受挫,馬上就會出現各種負面情緒。臨床上這樣的孩子太多了,他們往往處在“高處不勝寒”的境地,只要一“摔下來”,必受重創。女生也是一個易“中招”的群體,在心理咨詢門診量中,女生超過了六成。這主要跟女性敏感的特質有關,心思太細密、情感太豐富,會導致她們在自己制造的情感氛圍中無法自拔。
兒童青少年階段以學業為重,一旦出現不健康的心理狀況,首先會表現為學習上的障礙。在對8~11歲孩子心理問題調查中,學習障礙、情緒障礙、社會適應障礙排名前三位。
臨床發現,大部分有心理問題的孩子,都跟原生家庭的養育環境有關。很多人覺得,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母親起了決定性作用,其實不然。父親的角色才更關鍵。父親能給予孩子安全感,帶來剛毅、堅韌、威嚴的一面,可以讓孩子堅強、踏實、自信。父親角色的缺失,會讓孩子更易陷入“無安全感”“自卑”等情緒中。
家庭的養育環境將影響孩子的一生,那么家長到底該怎么做?在此,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1.家長要接納孩子的情緒,讓孩子的情緒有所釋放,平時不是“堵”而是要習慣于“疏”。
2.家長和孩子作息同步,比如孩子做作業時,家長可在旁邊閱讀書籍。孩子玩的時候,家長就陪其盡興,可以互動的戶外運動最好,一起做家務也不失為一個好選擇。
3.家長要成為孩子的知心朋友,而不是高高在上。多傾聽孩子的訴說,少一些“指手畫腳”。
對于家有優秀生的家長,建議用平常心去看待,別給孩子太大壓力。同時要了解孩子的行為目的。
中國孩子在精神成長過程中有四大渴望,分別是:面對家庭,孩子渴望父母有足夠的陪伴和傾聽;面對學校,孩子渴望獲得老師的關注和同伴的友誼;面對社會,孩子渴望有自我展示的機會;面對自我,孩子渴望人格獨立。
兒童問題行為的目的,一般為獲得注意、爭取權力、報復、自暴自棄4種。優秀生同樣會有這4種問題的出現,特別是習慣于獲得他人的注意,有一天不再是“核心發光體”時,會出現心理失調和行為異常。家長要透過表層,察覺孩子內心的渴望。如果通過家庭的努力仍不能解決問題,請一定及時尋求專業醫療機構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