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書架上過時落灰的書,總想著以后還會看;衣柜里堆滿了穿不下的衣服,總想著瘦下后還可以穿;甚至是舊報紙和布條,都會覺得某天它可能有用……總下不了決心扔一件東西,于是,再大的家也被塞得滿滿當當。雖然,面對囤積帶來的問題也會小小地自責一下,但總是控制不住要囤,這其實就是很典型的囤積癥表現。現代品質生活,我們還是要學會點斷舍離。
囤積癥是一種以持續地難以丟棄物品為主要表現的精神障礙。患者不顧物品的實際價值如何,而將其積攢在居住房屋,造成生活區域雜亂不堪,因此感到痛苦,卻又無法控制。隨著對這種疾病認識的加深,目前一般認為囤積癥可能影響了2%~6%的人口,但由于目前人們對囤積癥缺乏認識,大多數囤積障礙的患者并未及時就醫,實際就診率很低。
美國精神疾病分類與診斷標準的最新版本對囤積癥診斷標準如下:對自己的所有物丟棄困難,無論別人如何看待這些東西的價值。甚至送人、再利用或賣掉,對囤積癥患者都很困難;有強烈的存儲物品的欲望,丟棄物品會深感痛苦。就算臟亂的囤積,也只愿存儲不愿丟棄;大量物品的堆積,使生活或工作場所臟亂不堪,甚至影響生活和工作。這種特征通常會引起家人和朋友的注意。
囤積癥不光極大影響和干擾了自己和他人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如妨礙基本的家庭生活:做飯、起居、睡覺等,影響家庭關系,甚至因臟亂環境造成個人及身邊家人鄰居的健康隱患和人身安全。75%的囤積癥患者同時存在情緒抑郁和焦慮,帶來心理痛苦。
造成“囤積”行為的原因有多種,可能來源于遺傳、環境的影響,比如家庭的影響、個人的生活經歷等;童年時期創傷,或者虛榮心、從眾心理等。患者可能有猶豫不決、完美主義、選擇困難的性格特點,而通過“囤積”大量東西,從中獲取心理慰藉和安全感。生活中,有人常覺得壓抑無助、焦慮,囤積東西能讓他們感覺輕松,同時通過保存物品來回避決定是否需要丟棄物品的焦慮,久而久之,這種情緒的緩解與節省、獲取行為的循環導致囤積癥狀逐漸加重。
臨床上有嚴重囤積行為問題多發生于老年人群,但有研究表明,囤積行為通常在青少年時期就有所顯現,如果不加干預,可能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發展為囤積癥。
當出現“囤積癥”傾向時,最好前去專業的醫院進行評估,判斷癥狀嚴重程度,必要時進行心理治療或藥物治療,早期治療提高生活質量。
雖然患有囤積癥的人并不多,但生活中很多人都有喜歡囤積各種各樣的東西的習慣。不斷的囤積,都會或多或少對生活產生影響。追求品質生活,需要斷舍離。
“斷”需要我們學會篩選,有選擇、理性地購買,不貪小便宜,不為沖動買單。買東西時要多想想,我是不是現在就要用,這個物品我可以用多久,物品只有用起來才會有價值。現在不需要的以后再購買,需要時間不長的可以選擇租賃等,這樣可以大大減少物品閑置不用的可能,也可以節約開支。
“舍”則是舍棄多余的廢物,對于過去用過而現在不用的東西,于我們而言價值不大,賣掉或送給有需要的人用,這個東西的價值才會重新煥發。
“離”即要脫離對物品的執念,松開“多就是好”的念頭,定期強迫自己清理這些無用的物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