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年7月8日中央電視臺《中華醫藥》欄目和2019年10月12日北京衛視《養生堂》欄目先后播出國醫大師李濟仁教授介紹自己日常養生心得,在其介紹的養生妙招中,最令人注目的是他自創的氣血雙補養生藥茶。
據李教授介紹,他在50多歲時就患上了“三高”和心臟病,收縮壓一度高到200毫米汞柱,還有嚴重的頸椎病。雖然一直通過藥物控制血壓,但仍常覺頭昏腦沉,提不起精神,甚至已經嚴重影響到了工作。
然后,經過40多年的養生調理,如今雖90歲高齡,李教授依然每周坐診、看病。不僅如此,他的身體狀況更勝當年,面色紅潤、眼不花、手不抖,精力充沛,在86歲高齡時登上了西藏布達拉宮,87歲遠赴南極北極,實現自己周游世界的夢想。那么,李教授究竟又有怎樣的養生秘訣呢?
李教授無論走到哪里,都喜歡捧著一杯茶,杯子里面泡的并不是茶葉,而是一些紅色、黃色、黑色的中藥。這就是他喝了40多年的氣血雙補養生茶。
其配方為:黃芪10~15克,枸杞子6~10克,西洋參3~5克,黃精10克。
飲用方法:早上,將4種藥材放入杯內,倒入開水,悶10分鐘左右就可以喝了。喝完水后可以不斷添加熱水,喝上一整天;晚上,再把泡過的枸杞子、西洋參和黃精3種藥材吃下去。
這樣一道簡單的藥茶為什么有如此好的效果呢?李教授說,主要是氣血雙補,是調理氣血,調理經絡。當年他頭暈無力,現代醫學認為是高血壓所致,而在中醫看來,那種情況屬于氣血虧虛。首先是血虛導致疲乏和困倦,當血虛到一定程度的時候,血產生的氣也會不足,這就又會出現氣虛,氣不能夠推動血來濡養頭腦,就會出現頭暈。
中醫認為,人體健康有一個重要的標準,那就是氣血充盈而調和。這個“氣”就是使機體正常運轉的能量,好比戰斗力;這個“血”就是包括血液在內的、產生戰斗力的各種營養儲備。血充足了,四肢百骸、五臟六腑才能夠得到濡養;氣充足了,這些濡養才能得以完成。氣血充足,并能夠良性互動,人就會健康,精力旺盛,氣色也好。再看李教授現在的狀態,不得不說是這杯藥茶起作用了。
這道藥茶的4味中藥中,黃芪是補氣第一藥,可以補養五臟六腑之氣。中醫講氣為血之帥,血又是氣之母,氣與血有個辨證關系。西洋參不僅可以滋陰補氣,還因為其性涼,可以中和黃芪的熱,避免上火。枸杞子偏溫一點,具有滋補肝腎的功能,肝藏血,腎納氣,人的氣血虧虛大多和這兩個臟器有關系,所以需要滋補。而黃精具有滋陰潤燥、補氣養血補腎的功效。綜觀全方,這4味中藥相互配合,能充分發揮益氣養血、健脾益腎的功效。
結合現代醫學的相關研究,李教授的養生保健茶適宜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的“三高”人群,亦適用于易疲勞、記憶力減退和經常頭昏、腰酸等亞健康人群,以及身體無明顯不適但意欲延年益壽的中老年人。
在這里也要提醒大家,這道藥茶雖好,也并非人人適宜,喝前一定要咨詢中醫專家。正患感冒、經常手腳冰涼、容易腹瀉的病人,不建議飲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