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青松
金絲楠木,有一種至尊至美的高貴氣質,不喧不燥,安靜沉穩,蓋世獨一,被稱——“皇木”。
話說鄂地竹溪,乃著名楠木之鄉也。
從地圖上看,竹溪處于中國版圖雄雞的心臟位置,是自然的“國心”。這里是漢江最大支流堵河的源頭。江也好,河也罷,往往是“通”則“流”也。而竹溪的河,偏偏反著取名——堵。有意思吧。
為了尋訪退耕還林楠木種植情況,我專程來到此地。
竹溪縣副縣長余凱告訴我:“竹溪退耕還林之所以種植了一些楠木,主要考慮楠木是中國特有樹種,具有重要的經濟價值和文化價值。此外,野生楠木資源越來越少,處于瀕危狀態了。作為楠木之鄉,通過退耕還林,來拯救這一物種,增加楠木資源存量,既是責任,也是使命?!?/p>
余凱曾擔任過縣文化局局長,對楠木文化頗有研究。在竹溪的兩天時間里,我們談的是楠木,看的是楠木。
楠木是一種極品木材,自古有“水不能浸,蟻不能穴”之說。楠木生長緩慢,是真正的大器晚成之木——長成棟梁之材,至少需要兩百年以上時間。楠木有五大特性:一曰耐腐,埋在地里可以幾千年不腐爛;二曰防蟲,它散發一種幽香,其香氣介于“有”“無”之間,經久不衰。這種香氣能驅蟲避害;三曰不涼,冬天觸之,溫手。坐之,溫臀;四曰不裂,其性中和,少有脾氣;五曰紋美,紋理溫潤柔和,細密瑰麗。正是基于這五大特性,故楠木被譽為群木之長。
楠木至美者為金絲楠木。金絲楠木的“金絲”不是生來就有的,而是“美成在久”的產物——楠木中的楨楠長到一定年頭,木質內才會含有“金絲”。如何判斷一株楠木是否為金絲楠木呢?余凱說,大體有三個要素可以成為判斷的依據。哪三個呢?余凱說,第一,看樹干有沒有虎皮斑;第二,折樹枝看是否流出藍色樹液;第三,看切面是否有“紅心”。如果虎皮斑、藍樹液和“紅心”三種情況都存在,基本就可以判斷是金絲楠木了。正常情況下,“金絲”是看不見的,只有在光照下,金絲楠木會折射出絲絲金光,若隱若現,移步幻影。紋理或像水波,或似云朵,或如錦緞,或若虎皮,爍爍奇妙。
在中國建筑中,金絲楠木一直被視為最理想、最珍貴、最高級的建筑用材,在宮殿苑囿、壇廟陵墓中廣泛應用。北京故宮和承德避暑山莊等現存完好的古建筑多為金絲楠木構筑。如文淵閣、樂壽堂、太和殿、澹泊敬誠殿等都是用金絲楠木做四梁八柱,并常與紫檀配合使用。
北京通州張家灣,是皇家專門存放金絲楠木之地。至今,那里還有皇木廠的地名。為何金絲楠木存放這里呢?當然是有原因的了。在通惠河鑿通之前,張家灣是明代大運河北段最重要的碼頭。也就是說,那時的金絲楠木,都是通過大運河上的船只或者放排運過來的。
明代宮廷建筑用材,曾從竹溪伐取大量楠木。
北京故宮午門和永壽宮等處使用的梁柱,就是產自竹溪的金絲楠木。在竹溪,我被一片頗具原始意味的金絲楠木群驚呆了——遠看,蓊蓊郁郁,聚氣巢云,遮天蔽日。近觀,如銀元般大小的虎皮斑,包裹樹干,層層疊疊,直插云端。遒勁的樹根若巨龍腳爪,在石縫中若隱若現。這是新洲鎮爛泥灣村的一片金絲楠木古樹群,結構完整,疏密有致,林相巨美。數一數,共有一百九十六株,樹高十五米至四十米不等,占地面積約八畝左右。
“樹齡有多少年了?”我指著一株最粗的金絲楠木問。
竹溪縣林業局長李善平回答:“我們專門請專家測定過,樹齡超過六百五十年了?!?/p>
“哦!——”
李善平告訴我,爛泥灣村民視金絲楠木群為村中之寶,自覺加以保護。村規民約中命令規定禁止任何人采伐和損壞楠木。村民還自發成立了一支護林隊,日夜守護著這片金絲楠木林。數百年來,未曾發生一起盜伐案,此片金絲楠木林未受到任何傷害。近年,不斷有富豪出高價購買這片金絲楠木林,均遭到斷然說不。
歷史上,竹溪河兩岸就分布著楠木叢生的森林群落。山下不遠處有一處古宅大院叫王家大院,是清代富商王三盛所建。整個建筑坐北朝南,占地一百余畝。大院呈“王”字形,建筑結構同式三幢并列,一進八重四十八個天井,一千余間。——夠氣派吧!興建大院自然要耗用大量木材。居室四梁八柱和門窗戶扇,均為連環花雕,處處用的都是良材美干。但不知什么原因,王三盛并沒有動過采伐這里金絲楠木的念頭。依他的實力,在那個年代,他如果采伐那片金絲楠木的話,應該不是問題。但是,他卻沒有采伐。
明清時期,皇家有專門采辦金絲楠木的官衙。官員采辦金絲楠木的數量是作為業績進行考核的。多者,即可得到晉升。金絲楠木,是與官員政治仕途緊緊聯系在一起的。
然而,自然界的金絲楠木都生長在“窮崖絕壑,人跡罕至之地”。伐木者往往入山一百,出山五十?!鸾z楠木是用性命換來的呀!運輸也不易?!案锓ブ?,凡幾轉歷,而后可達水次,又溯江萬里而后達京師,水陸轉運數月難計?!?/p>
明朝嘉靖年間,故宮修繕。光化知縣廖希夔奉旨遍尋金絲楠木,不得。三尋四尋,還是不得。就在他萬分沮喪,不知如何交差時,有人卻告訴他,慈孝溝有楠木。慈孝溝在竹溪河上游。廖希夔聞訊大喜,須臾不敢怠慢,便帶人急急趕往慈孝溝。然而,此溝幽深險峻,人跡罕至。廖知縣歷盡艱辛,方進此溝,終于采得金絲楠木,其興奮程度可想而知了。廖知縣寫了一首詩,記錄了當時的情形。
采采皇木,入此幽谷,求之不得,于焉躑躅。采采皇木,求之既得,奉之如玉。木既得矣,材既美矣,皇堂成矣,皇圖筑矣。
廖知縣命人把那首詩人刻在崖壁上。數百年過去了,雖歷經歲月和風雨的剝蝕,也有荊棘雜草覆蓋遮掩,但至今仍清晰可辨。
字,直徑三寸,字面占崖壁平面近一平方米。
歷史總有些懸疑令我們難以理解。當年,廖希夔找尋金絲楠木幾乎轉遍了竹溪河兩岸,卻不知什么原因,生生漏掉了爛泥灣。也許,一聽爛泥灣這個名字,就沒了興致,也就疏忽了吧。然而,在爛泥灣卻藏著如此偌大一片金絲楠楠木。幸虧他未來此地,否則,那些金絲楠木的命運就難說了。
二十年來,通過退耕還林,竹溪楠木資源得到剛性增加。面積和株數有多少呢?——還是暫且保密吧。因為,楠木的價格,特別是老的金絲楠木的價格比黃金還貴呀!只能透露一點點吧——光是一個叫馬家溝的山谷里就種植了楠木四百五十畝,每年繁育楠木苗木二十萬株。嘖嘖嘖,這可不是楊樹柳樹槐樹呀!難怪竹溪人有足夠的自信和底氣稱自己——中國楠木第一縣呢。
余凱悄悄對我說:“在自然界,凡是生長楠木的地方必有鈾礦,你說怪不?”我眨眨眼睛道:“你的意思是說,竹溪地下富含鈾礦唄!”余凱沒有回答,卻笑了。
也許,楠木與鈾之間真的存在一種神秘的邏輯關系呢。
某日,阿黑聽說城里“夢巴黎”酒店的老板以不菲的價錢買下那棵樹,要把它移植到“夢巴黎”的門前,弄成顯赫的一景,就再也睡不著覺了。他急火火給朋友打電話,問這位謀略高手有什么辦法。朋友說,什么辦法?貨幣是干什么的?嗯?
掛斷電話,阿黑用右手擼下左手手腕上的黑褐色的閃著“鬼臉”的海南黃花梨手串,在手里盤著,盤著,盤著。珠子上的“鬼臉”翻著跟斗,很是有些詭秘。其實,他的心也在盤著,只不過,心盤的不是手串,而是那棵樹。
阿黑果斷出手了。他出了比“夢巴黎”老板還高的價錢——讓那棵樹原地不動。阿黑瘋了嗎?阿黑沒瘋。他之所以花巨資買下那棵樹,如果不是與“夢巴黎”的老板斗富,那一定是另有原因了。
吧嗒,吧嗒,吧嗒——這會兒,趿拉著人字拖的阿黑,繞圈圈繞累了,就坐在樹下的一塊石頭上歇息,手串上的“鬼臉”一閃一閃的,他并不理會,眼睛只是靜靜地看著那棵樹。
那是一棵奇崛的樹,名曰:箭毒木。箭毒木的汁液呈乳白色,劇毒,誤入眼中,會導致雙目失明,一旦由傷口進入人體血液里呢,那就更可怕了——使心臟麻痹,血管封閉,血液凝固,不消半個時辰,便會一命嗚呼了。故此,箭毒木又叫見血封喉,堪稱世界上最毒的樹。
那棵箭毒木雄踞于五指山下一個黎族村寨的寨口。一次,我到海南行走,順便去看了那棵已經屬于阿黑的箭毒木。那是一棵實實在在的樹,蓊蓊郁郁,氣象萬千。軀干五六個人手拉手才能合抱,樹皮是青灰色的,略顯粗糙。樹枝向南北東西四個方向延展,樹勢健朗旺盛。樹高三十二米,樹冠直徑超二十四米,樹齡超過五百年了。箭毒木的身上有許多泡沫狀的疙瘩,樹冠三百六十度球體覆蓋,猶如一朵巨大的綠蘑菇云浮在半空。
黎族人把箭毒木又稱為加布、剪刀樹。箭毒木的樹葉濃綠色,葉脈清晰,葉柄上帶有細細的絨毛。春夏交替之際開花,花落之后,結出一個個小梨子一樣的果實,秋季成熟時,果實變成黑色。果實味道極苦,不能食用,落到地上經雨水一淋就爛成泥了。阿黑在那棵樹下長大,阿黑的阿爸是在那棵樹下長大。聽阿爸說,阿爸的阿爸也是在那棵樹下長大的。箭毒木庇護著寨子,庇護著寨子里一代一代人的成長。大樹下,是牯牛躲風避雨的去處,是村民談天說地的地方。沒有電視的年代,村里所有的新聞都來自那里。
箭毒木堅定,穩固,不可動搖。裸露于地表的板狀根,如火箭尾部的翼片支撐著碩大的樹干。箭毒木的地下根系更是發達。這么說吧,樹有多高,地下的根就反向扎多深,并且縱橫交錯,相互疊加,形成巨大的網狀系統。一場強臺風過后,遍地哀歌,萬木摧折,唯有箭毒木,昂昂然,屹立不倒。什么原因呢?這就是根系的作用了。
就像無法量化箭毒木的博大與壯美一樣,也無法丈量它根系的全部。因為,它的根系之發達,超越了我們的思維和想象。
地下的根系在黑暗里四處延伸,儲存陽光,尋找養料,汲取水分,呼吸空氣。日里夜里,一刻也不停歇。它把地面上箭毒木所需要的一切,一波一波送上去,送上去。那些根系仿佛長著牙齒,強臺風來襲,就死死地叼住,然后一口一口地吞進去,吃掉。連風的骨頭也不剩,吃得干干凈凈。暴烈的臺風就怕了,就沒脾氣了,就軟了。
阿黑還專門雇了個阿叔看樹,每月工資三千元。
看樹的阿叔戴著斗笠,腰里別一把砍刀,每天巡護,盡職盡責。后來,阿黑讓阿叔在箭毒木的不遠處擺了個攤兒,出售椰子、檳榔、芒果和菠蘿蜜。一邊看樹一邊做生意,或者說,一邊做生意一邊看樹。阿黑認為,這樣既低調又自然,順理成章。免得村民反感——把我們都當賊了嗎?不過,看樹的阿叔還真是有點老電影里,八路軍地下交通員的意思,眼神里透著警覺,總是時不時地往樹這邊瞄幾眼。
阿黑給看樹的阿叔配了一部手機,讓他每天用短信把樹的情況發給他。阿叔發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今日無異?!?。而阿黑呢,每天只有看到阿叔的短信,睡覺才踏實。

站在窗口的人,目光,藏著丟失的燈盞,在黑與白的影像里,愛,是幸與不幸的源頭,當你懂得痛心疾首,匆忙的肉身就安靜了。
我來的那天,特意到阿叔的攤前買了個椰子,喝椰子水,解渴。阿叔揮起砍刀,咔!咔!咔!砍那么幾下,就在厚厚的椰子皮上砍出了洞洞。插進一個吸管,遞給我。他說,小時候的阿黑機靈得像個猴子,就是喜歡爬樹。嗖嗖嗖幾下,就能竄到幾丈高的樹上去,摘椰子,摘檳榔……他指了指高大的箭毒木,說,他常在那上面耍,掏鳥蛋、捅馬蜂窩,也站在樹上往下呲尿,專呲那些打樹下過路的“禿頭腦殼”。被呲了一頭尿的“光頭腦殼”就在樹下跳著高地罵“小崽子,你等著,回頭就用刀把你那東西割下來!”嘻嘻嘻。我聽得入迷,能感覺到,阿黑的童年,洋溢著歡樂的氣息。是啊,這棵樹上有阿黑的記憶。記憶是什么?記憶就是鄉愁。而對阿黑來說,鄉愁不是什么虛幻縹緲的東西,就是這棵具體的樹呀。
我坐在小板凳上,吸著椰子水,咕嚕嚕,咕嚕嚕,一時竟忘了該問些什么了。我將椰子放在小桌上,用一片芭蕉葉擦了擦嘴巴,便也學阿叔的樣子往箭毒木那邊瞄一眼——
箭毒木裸露的板根上拴著一頭老水牛,靜靜臥在樹下,享受著午間慵懶的時光。它的尾巴悠閑地甩著,驅趕著蚊蠅。一下,一下,三五六七下,就那么甩著。時間仿佛不存在了,存在的只有這棵古老的箭毒木,以及箭毒木樹下發生的那些故事。
阿黑原是某政府機關公務員,才華橫溢,寫得一手好文章。領導賞識他,女同事崇拜他。不出意外,若干年后,局長的那把椅子,就應該由他來坐了。不料,順風順水的阿黑因遭人嫉恨,陷入了一場莫名的圈套里。有口難辯,何況他心已冷,也懶得辯了。無奈之下,阿黑辭職下海。阿黑到底是阿黑,你把他一個人赤條條扔到沙漠里,他出來時照樣腰纏萬貫,而且還有可能牽回一隊駱駝。
僅僅幾年,阿黑就發達了。
人生就是這樣,常常充滿了玄妙的變數。
那次海南之行,我結識了阿黑。因興趣相同,我也愛樹,阿黑便把我當成了他的朋友。寨口那棵樹,真的有靈性嗎?用右手往上擼了擼左手手腕上那副黑褐色的閃著“鬼臉”的海南黃花梨手串,阿黑說當然。而整天守護那棵樹的阿叔對此更是深信不疑。因為,有三則傳說至今如謎,無法解釋。其一,1915,袁世凱登基做了皇帝,剎那間,箭毒木的樹葉紛紛凋落。八十三天后,袁世凱一命嗚呼時,箭毒木的樹葉又恢復如初。箭毒木是常綠闊葉樹,葉子怎么能說落就落,說長就長呢?其二,毛澤東去世那年,箭毒木突遭雷擊,主干頂部起火,在雨中燃燒了三天三夜后,唰的一聲響,一道彩虹橫空出世,大火驟然停熄。所有人都認為,此樹必死無疑了。誰知,轉年春天,燒焦的枝干蹤影皆無,代之的是新干新枝和滿樹的翠綠。樹,也是深藏著情感的呀,而這種情感釋放出來,就可以轉化成巨大的力量嗎?其三,2004年的某天,村民們發現,有無數的白蟻形成兩股巨流,瘋狂地往箭毒木上攀爬。次日,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附近發生九級大地震,接著,印度洋發生兇猛大海嘯,奪走數萬人生命。箭毒木能感知地震和海嘯的信號嗎?烏泱烏泱往樹上爬的白蟻都變成樹體里的毒了嗎?
無疑,這三則傳說給那棵樹罩上了神秘的色彩。我們對自然界的了解還僅僅是一知半解,其實,有很多現象就真實地存在于我們的感知之外。
早年間,黎族獵手的狩獵工具是弓弩。弓弩發射時聲響小,隱蔽性高,便于偷襲。阿黑聽阿爸說,阿爸的阿爸是寨子里最出色的獵手。阿爸的阿爸在每次出獵前,都在那棵箭毒木下,用小刀割破樹皮,將滲出的乳白汁液滴進小罐里,爾后把汁液涂在削尖的竹箭頭上。狩獵時,一旦毒箭射中獵物,毒性就會迅速發作,致獵物斃命。
黎族諺語:“七上八下九不活。”什么意思呢?就是說,被毒箭射中的獵物,在逃竄時若是上坡,最多只能跑上七步;若是下坡,最多跑上八步;無論是上坡還是下坡,至第九步時一準已經沒命了。即便正在空中飛翔的鳥,一旦被毒箭射中,也會立刻從空中倒栽下來。
據說,醫藥專家把箭毒木中的毒素提取出來,用于制作治療高血壓和心臟病的藥物,藥效令人驚奇。海南的黎族婦女,還用箭毒木的毒汁來治療乳腺炎,原理還是以毒攻毒吧。
令我意外的是,箭毒木的樹皮還能做衣服。阿黑曾收藏了一件箭毒木樹皮衣,至今完好無損。是阿爸的阿爸那輩傳下來的。樹皮衣的本色是乳白色,內斂而節制,很輕。阿黑說,從前,阿爸的阿爸狩獵時常穿這種樹皮衣,既可防潮又可防毒蛇和蚊蟲的叮咬。我用手指輕輕捏了捏,柔柔的,有一種特別的感覺,上面分明散發著歲月溫暖的氣息。
阿黑說,粗大的箭毒木在海南已經很少見了,所以做樹皮衣的手藝也幾乎失傳了。舊時,黎族人把箭毒木樹皮從野外剝回來之后,先用木棍反復捶打樹皮,使得樹皮纖維和木質分開,然后將樹皮纖維浸泡一個月左右,一方面去除纖維中有毒的東西,另一方面使得纖維變得柔軟而富有彈性。這樣處理過的樹皮,做衣服,做筒裙,做毯子,做褥子,還是做別的什么,盡可由人了。
黎族婦女常把樹皮衣染成各種各樣的顏色,過節或趕集的日子穿出來,卻也漂亮極了。
不過,漂亮歸漂亮,我的心里對箭毒木還是懷著恐懼。
據說,韓非子是服毒死的。服的什么毒?是箭毒木的毒嗎?箭毒木的毒,奇毒無比,唯有紅背竹竿草才可以解此毒。哪里有紅背竹竿草呢?生長箭毒木的地方多半都生長紅背竹竿草。換句話說,紅背竹竿草多生長于箭毒木的周圍。大自然早替我們安排好了,它在創造一種毒的同時,把解此毒的東西也備在那里。不過,一般人很難識得,只有黎族“老山里通”才能辨認出來。每每見到箭毒木時,別人仰頭朝上望,我則低頭俯身在樹下尋找。尋找什么呢?紅背竹竿草。我唯恐一不留神有人中毒,先找到解毒的東西,就可以放心觀賞箭毒木了??墒?,尋找了無數次,至今未找到。紅背竹竿草到底長得什么樣呢?
自然界是一種弱肉強食,吃與被吃的關系。其實,從另一個角度看,自然界還是一種以毒攻毒,以毒克毒的關系。
箭毒木不是傳說,如果把阿黑買下的寨口的那棵箭毒木的毒都提取出來,能放倒多少人呢?這個數字還真是不好說。不過,箭毒木雖然有劇毒,可寨子里因箭毒木的毒而奪人性命的案例,至今沒有發生一起。或許,它的毒從來就不是拿來用的,而是拿來說給人聽的。
返京前的那個傍晚,阿黑驅車帶我又來到寨口的那棵箭毒木下。朦朧的月光中,一個黑影向我們這邊警惕地探了探頭,就隱了。估計是那個看樹的阿叔吧,他真是盡責呀。我和阿黑在那棵樹下繞著圈圈,說著一些不著邊際的話,東一句,西一句。說著說著就沒話了,就啞了。只有一些嘶嘶的蟲鳴聲,起起伏伏。突然,一只不知名的小動物嗖地從角落里躥出來,又嗖嗖嗖地躥到箭毒木上去了。
怎么說呢?——蒜頭果不是蒜頭結的果,而是結的果子像蒜頭般的一種植物。
蒜頭果,在植物學上,獨屬獨種,沒有兄弟,沒有姐妹。它僅生長在滇東和桂西某些海拔500米至1700米之間的石灰巖山地中。云南省廣南縣舊莫鄉是目前地球上蒜頭果分布和保有量最多的一個鄉鎮。
至今,除了中國滇東和桂西某些山區,地球上其他國家和地區未見有蒜頭果分布。蒜頭果,堪稱植物中的“大熊貓”啊!至于具體數字嘛,還是保密吧——因為蒜頭果是國家二級保護植物。據說,一些藍眼睛和黃頭發的植物大盜,披著各種仁慈的外衣,以各種甜蜜的借口,不斷來這一帶走動,其用心不在山水,而是在打蒜頭果的主意呢。
《神農百草經》里沒有蒜頭果,《本草綱目》里沒有蒜頭果,《農政全書》里沒有蒜頭果,看來,蒜頭果一直在深山中,靜靜生長,無人理睬。直至一九七二年,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云南植物志》首次進行了這樣表述:“蒜頭果,別名山桐果”。一九八五年,云南日報發表了《價值萬金的蒜頭果》新聞報道,蒜頭果才開始引起植物學家的注意。
許多人并不認識蒜頭果。蒜頭果木材屬于硬木,暗紅色,硬度強。不翹,不裂,不折,有自己的個性。
早年,廣南民間不知道蒜頭果的珍貴,就常用蒜頭果木頭蓋豬圈。因為蒜頭果木頭堅硬,豬嘴巴用力拱,也拱不壞。當然,也常用蒜頭果木頭做床,結實耐用?!安还茉趺凑垓v,不會發出尷尬的聲音,不會有突然散架子的危險?!碑數嘏笥研χf,“廣南小伙——剛結婚的新郎最喜歡用蒜頭果木頭做的床。想想啊,新郎喜歡,新娘就更喜歡了。”
蒜頭果具有較高的經濟價值和生態價值。據專家講,蒜頭果是含神經酸最高的植物。神經酸是什么?最初,神經酸是在鯨魚大腦中發現的一種物質,它能修復被損傷的大腦神經,還能改善和促進微循環系統活性,有助力智力神經細胞生長和發育的功能。具體說,神經酸能防止記憶減退、老年癡呆、癲癇、抑郁、焦慮、失眠、腦癱、大腦缺血等癥狀,增強免疫功能和提升高密度脂蛋白的功效。專家研究發現,人體自身不能生成神經酸,只能靠食物攝入。于是,科學家們就尋找含有神經酸的動物與植物。終于找到了——植物中,文冠果榨出的油里含有神經酸,元寶楓榨出的油里也含有神經酸。然而,比較數據顯示,含神經酸最高的植物還是蒜頭果——獨占鰲頭,沒有并列。
為了認識和了解蒜頭果,2019年深秋的一天,我來到廣南縣舊莫鄉安勒村。安勒村后山上生長著一片蒜頭果林,面積若干畝。若干年前,縣政府專門頒布了法令,把此地劃定成蒜頭果保護小區。
一條山路蜿蜒曲折地通往后山。我們兩眼盯著路面,驅動雙腿,小心謹慎地行進著,路上時不時遭遇牛屎,有的還冒著熱氣呢。偶爾,旁邊樹叢會簌簌地晃動,叮叮當當的牛鈴聲傳來,卻不見牛。
我開玩笑說:“你們這里的牛,一定比別處的牛牛啊!”
縣長問:“何以見得?”
我說:“此處的牛有蒜頭果吃啊!”
縣長:“可不敢,蒜頭果榨出的油貴比黃金,我們哪敢喂牛啊!”
一行人都笑了。
我們翻山越嶺,氣喘吁吁。迎面出現一塊宣傳牌,立在兩棵大樹中間。
我擦著額頭的汗,駐足端詳,只見宣傳牌上畫著保護小區范圍圖,經度多少,維度多少,還標注了坐標點的位置。圖旁邊是文字說明,寫著什么是蒜頭果,大樹多少棵,幼樹多少棵。
最后是一行很嚴厲的話:“保護小區內禁止亂砍亂伐,禁止偷盜種子,禁止毀林開荒,禁止縱火,違者必究!”
目光從宣傳牌移開,投向四周——保護區似乎有隱隱約約的柵欄圍著。說是柵欄,其實就是東倒西歪的幾根木棍象征性圈一下罷了。
縣長手指樹林里掛著小牌子的樹說:“喏,那就是蒜頭果?!?/p>
“唉,樹干樹葉都像香樟樹呢。”
“對,很容易跟香樟混淆?!?/p>
我走到一棵較粗的蒜頭果樹下,用力拍了拍樹干,發出梆梆梆響聲。我側耳貼在樹干上,繼續拍,梆梆梆!低頭仔細觀察,蒜頭果的根都扎進裸巖石縫里了,多為單株生長。樹下伴生的植物有水冬瓜、箭竹,還有一些叫不出名字的雜灌木。落葉和腐殖層上有散落的果實,彎腰撿起幾枚,觀之,狀如板栗果。剝掉外面毛皮,里面的內果才像蒜頭。憨態,飽滿。
農歷九月下旬,蒜頭果成熟。在長期實踐中,安勒村人積累了一套用蒜頭果榨油的經驗。先將果實脫皮,籽粒裝進竹簍中,浸泡于山間河流,反復沖刷,洗去籽粒表皮的黃白色的粉層,然后,將籽粒倒進石臼里用木錘搗碎,置于竹席晾曬數天。此過程謂之——“露”。“露”后的籽粒水氣大大減少,干爽的籽粒再經過炒蒸的程序,就可榨油了。
縣長告訴我,蒜頭果籽粒含油量高達百分之六十五,民間木榨頭一次只能榨出百分之三十。因此,往往初榨后,再將油渣置于竹席“露”數日,然后上鍋炒熱再榨。如此,反復三次,所含之油盡可榨出了。
蒜頭果之所以珍貴稀有,除了自然分布區域狹窄以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它長期以來不能人工種植。2004年之前,人工繁育沒有一例成功,均是不明原因的失敗。——紅土壤不行,黑土壤不行,黃土壤不行;土壤太酸不行,土壤太堿不行,腐殖土過多也不行,到底什么土壤行呢?科研人員經過十年的努力,卻意外地用河沙沉積催芽法,終于取得繁育成功。原來,它喜歡河沙沉靜穩重的性格,喜歡它微堿微酸的小脾氣?。?/p>
——歡呼雀躍呀!激動不已呀!
然而,能繁育出小苗,卻并不意味著小苗移植造林就行。廣南頭一批育出的十萬棵兩年生的小苗,移植后生生不發芽??蒲腥藛T以為是假死,切片研究后發現,不,不是假死,是真死呀。結果,那移植的十萬棵小苗全成了干柴。
如今,隨著科研難題的一個一個解開,在廣南的山嶺上我們終于可以看到一片一片蒜頭果人工林了。長勢昂揚,茁壯而蓬勃。
是的,蒜頭果,這種奇異的植物,在靜靜的生長中,寄托著廣南人的希望和未來。
刺梨長相粗鄙古怪,是植物中的刺猬吧。
黔地,刺梨陡然長滿山坡、溝谷。若干年的刺梨長在一起,高矮錯落有致,新枝老枝疊加,邏輯分明有序。然而,刺梨樹的個體都很任性,每一棵都長得歪歪扭扭,自由隨意。每一束枝條似乎都在亂長,每一根杈似乎都在胡伸。地下的根是密密麻麻的,長根勾著短根,粗根勾著細根,短根勾著粗根,細根勾著長根,根與根勾連著,織成一張巨大的網,這張網網住了地下的魚,地下的蟲,地下的水。這張網還網住了清晨的露珠,跳躍的鳥鳴,夜晚的星星。
刺梨,又名木梨子、山王果、刺莓果、刺菠蘿,別名繅絲花、送春歸。薔薇科,薔薇屬,為多年落葉叢生小灌木,因果形似梨且表面密生小肉刺,俗稱刺梨。刺梨不是帶刺的鴨梨,不是帶刺的雪花梨,不是帶刺的庫爾勒香梨。刺梨就是刺梨。按說,刺梨是沒有疆域的,可出了黔地,就鮮見它的蹤影了。
清代《黔書》這樣描述刺梨——“實如安石榴而較小,味甘而微酸,食之可以解悶,可消滯。漬汁煎之以蜜,可作膏,正不減于梨楂也?!眲⑸剖觥侗静荼惴蕉ぜ吩唬骸按汤娓仕釢沽?,根治牙痛繃帶易,紅花甘平瀉痢止,葉療疥金瘡痢。”看來,刺梨真是個好東西。
刺梨樹的葉子是蔥綠色的,新葉和嫩芽是淺綠色的,看上去一片生機盎然。當然,刺梨花必須說了——四至六月開粉紅色、紅色或深紅色的花,花瓣一般五瓣,花蕊是黃色的?;?,從山腳到山頂,從溝邊到天邊,刺梨花開得像夢一樣。好美。
刺梨樹喜歡叢生,一棵樹望著另一棵樹,才踏實,安穩,自信,有底氣。刺梨與刺梨相擁相簇著,當老枝眼看要黃時,卻又有了青的意思了。枝條上也長著密密的小刺,小刺是深褐色的??创汤娴闹l便知,一個季節完結的時候,另一個季節卻又開始了。
吃刺梨需要耐心。要等。刺梨植苗后至少要等上五年時間,才能進入盛果期。當然,三年也有掛果的,但黔人怕樹累傷,就干脆把花疏掉了——這叫憋性。讓它攢勁兒,到了那個火候,才準它敞開結果。這是黔地朋友陳石告訴我的。陳石從小吃刺梨長大,性格也如刺梨,幽默有趣。
清道光年間,一個叫吳嵩粱的人在黔地做官,估計對自己做官的地方很是滿意,原因就在于此地有刺梨。他寫道:“新釀刺梨邀一醉,飽與香稻愧三年。”瞧瞧,吃三年稻米不抵喝一次刺梨酒痛快,盡興?;蛟S,就是這個意思吧。
刺梨每年九月成熟,滿山滿嶺金黃一片。刺梨果實多為扁圓球形,金黃色,間或略帶紅暈。一副頑童做事做錯了害羞的樣子。刺梨的維生素C含量極高,還沒有什么水果能超過它。是蘋果的五百倍,是柑橘的五十倍,是獼猴桃的十倍,具有“維生素C之王”的美稱。刺梨果鮮食居多,也制成果脯,果干,也可以浸酒。刺梨酒芳香醇厚,晶瑩剔透,長期飲用可防治痛風,清肺潤脾。在黔地,“天刺力”和“山王果”桶裝刺梨汁、發酵酒及果脯和源片聞名遐邇。據黔南州林業局副局長、刺梨專家陳梅介紹,刺梨的抗性極強,抗衰老抗過敏,防癌癥。她說,刺梨還有治療壞血病和排鉛的作用,也有治療口腔炎癥和腳氣病的功效。有道是:“刺梨上市,太醫無事?!?/p>
吃刺梨要先去掉小刺。怎么去掉呢?可把幾個刺梨攥在手里揉搓,也可放進器具里揉搓,借用個體與個體之間的摩擦力,而除掉小刺,然后用清水沖洗一下,就可以吃了。當然,這是文雅的吃法了,事實上,當地人根本不用除刺,吹一吹,就吃了。吹什么呢?我問陳石,陳石說他也不知道,先人就是這么吹的,就沿襲下來了。頭一次吃刺梨,有一種澀澀的感覺,就像舌尖觸電一樣,令人嘶啞咧嘴。澀澀的感覺一過,就是微微的酸和絲絲的甜了。刺梨的果肉爽脆。不過,果肉里面的籽兒像石榴籽一樣硬,也是要摳出去的,不然會硌牙。當然,不怕硌牙的話,也可以不摳。
臨別黔地時,黔地另一位朋友唐軍給我出了道布依族謎語——
一個金罐罐,裝著硬飯飯。
不吃硬飯飯,要吃金罐罐。
我笑了。還用猜嗎?說的就是刺梨嘛。
拐拐拐,拐。
在陜南秦嶺山區,我認識了一種有趣的植物——拐棗。
拐棗的形狀頗有幽默的意味。據說,其憨態有萬德圓滿之意。在退耕還林工程中,旬陽把拐棗作為主栽樹種,大力發展拐棗產業。全縣在退耕還林地塊上,種植拐棗面積已達三十七萬畝,其中,掛果面積已有六萬畝,鮮拐棗產量六萬噸,實現產值近兩億元。旬陽縣縣長跟我說:“一棵拐棗就是一棵搖錢樹。旬陽發展拐棗的目標是——每人種植一百棵。”
可是,旬陽有多少人口呢?我卻忘記問了。
旬陽的耕地,主要分布于秦嶺山區和漢江河谷地區。耕地分為三種:水田、旱地、望天田。
何謂望天田呢?
望天田是當地叫法,其實,就是山頂上森林里“開天窗”的水田??坑晁N稻禾(與重慶合川等地的“雷鳴田”類似)。水干了,田就荒了。望天田,土層薄,耕作層淺,由于反復耕種,致使土壤養分嚴重缺乏。又由于坡度大,水土流失甚為嚴重。
旬陽的望天田,通過退耕還林全部種上了樹,而樹又以拐棗居多。如今,旬陽無可爭議地成為了“拐棗之鄉”。
“南山有枸”。枸即枳椇,南山謂之秦嶺。拐棗學名喚作枳椇,是秦嶺山區的特產。
可以肯定,司馬遷對拐棗也頗為喜歡。在惜字如金的《史記》中,他生生用了十二個字來講述一個故事?!蔼毷癯鲨坩u,多持竊市夜郎?!薄壅?,拐棗也。枸醬,即拐棗醬也。翻譯一下,就是獨有蜀國出拐棗食品,很多商人冒著風險,偷偷把拐棗食品走私到夜郎國銷售,從而獲取高利。
歷史上,旬陽在蜀國版圖內,司馬遷沒說錯。那時,枸醬屬于緊俏商品,一概不得出境的。然而,司馬遷吃沒吃過枸醬,就不得而知了。
旬陽民間,造“枸醬”之法很簡單——將拐棗洗凈,裝入陶罐里,布封其口,再加厚泥糊上。將陶罐置于陰涼處,等果漿自然發酵,果子里的單寧轉化為糖。時間會讓水分慢慢蒸發,果汁漸漸濃稠化為糖漿,色如琥珀,甚美。歷經兩個寒暑,當甜香之氣彌漫陶罐四周,撲鼻誘人的時候,就可以除去封口的泥,開蓋食用了。
拐棗除可以制作枸醬外,還可以鮮食,還可以釀酒、制醋、制糖,也可作香檳、汽酒、汽水。旬陽縣有一家叫“太極緣”的企業,專門從事拐棗種植和系列產品深度開發。其加工生產的拐棗酒、醋和飲料深受消費者喜愛。近年,用拐棗加工的罐頭、蜜餞、果脯、果干等食品,也在市場上走俏。在旬陽期間,我們到“太極緣”進行了采訪。
總經理吳群軍介紹說,旬陽是拐棗大縣,拐棗資源總量占全國八成。旬陽拐棗有紅拐棗,綠拐棗、胖娃娃拐棗和白拐棗。拐棗有極高的藥用價值,其果實、葉子、果梗、種子和根均可入藥。拐棗富含硒、鐵、鈣、銅、磷等微量元素和一些生物堿。
吳群軍從小就喜歡吃拐棗,能講出很多自己與拐棗的故事??上?,我來旬陽的時間倉促,沒有靜下來聽他好好講一講,不無遺憾。
拐棗是鄉下懶人的摯友。因為拐棗樹也叫“懶漢樹”,那意思是只要種下去,就不用操心了,坐等收獲果實就是了。這樣的樹,懶人能不喜歡嗎?
拐棗銷路巨好,韓國和日本客商更是長期盯著這東西,有些鄉鎮的拐棗果實未及下樹,就被他們訂購了。吳群軍說,有六個韓國人長期住在旬陽,每當拐棗成熟季節,就敞開收購。只要拐棗品質好,似乎對價格也并不怎么計較。他們為什么這么喜歡拐棗呢?韓國人日本人精明得很,一定有它的原因。
古語云:枳枸來巢?!裁匆馑寄??是說拐棗味甘,故飛鳥慕而巢之。喜鵲也嗜食拐棗。為了取食方便,喜鵲干脆把巢筑在拐棗樹上。喳喳喳,它在樹枝跳躍著,一邊取食,一邊叫個不停。喜鵲的叫聲,引來了探頭探腦的果子貍。它嗖嗖爬上拐棗樹,把風疏忽了的最后一串拐棗摘走了。
《陜西通志》是這樣描述拐棗的——“南山(秦嶺)有萬壽果,葉如楸,實稍細于箸頭,兩頭橫拐,一名拐棗。紫紅色,九月成熟,蓋枳椇也。”
拐棗,果實粗鄙,無色澤,不光艷,而是棕灰色,像彎彎曲曲的棒狀物。不認識它的人,絕對想不到它可以吃,甚至會嘲笑吃它的人。可是,當你放進嘴里慢慢咀嚼的時候,才會發現它居然是那么好吃——味如棗,勝過棗;甜似蜜,勝似蜜;醇香甘美。
事實上,食用拐棗并非食用它的果實,而是果梗。它的果實在果梗的先端,如豌豆粒般大,堅硬而干燥,實在其貌不揚。——這就是拐棗的智慧所在。它的種子藏在果實里,刨開可見,每個果實有三個小室,每一室里鑲嵌著一枚種子。
拐棗的功能實在神奇?!侗静菔斑z》記載:“味甘,性平,無毒,止渴除煩,止嘔,利大小便,功同蜂蜜?!薄肚媳静荨吩唬骸敖饩贫?,去酒煩。”拐棗不僅能解酒,還可以敗酒。據說,舊時,旬陽有一家酒鋪造新房,用拐棗木做四梁八柱。結果,房子造好后,酒壇里的酒都成了水——拐棗使了暗功呢!
拐棗木,屬于硬木,紋理疏密有致,呈暗紅色。可做樂器、木匣等工藝品。然而,切記,拐棗木決不可以做裝酒的木桶,否則,裝進去的是酒,到出來的是什么就很難說了。
拐棗適生性強,抗旱、耐寒、耐瘠薄、喜陽光。溝邊、渠畔、路旁、山坡上都可以種。一般三年后掛果,十年后進入盛果期。一株樹可產果六十斤。二十年樹齡的,可產果四百斤。拐棗的盛果期長,可至五十年以上。甚至更長。每當深秋,拐棗成熟之時,挨過霜降,只要用力搖搖樹,拐棗就像雨一樣落下來。
陪同我采訪的安康市林業局局長陳揚斌猛地一下想起什么,他一拍腦門說:“唉,差點忘了,神河鎮還有一株拐棗古樹呢,不妨去看看?”于是,我們驅車來到神河鎮王義溝村。
遠遠就看到了那株古樹。蓊蓊郁郁,聚氣巢云。古樹生長在一戶農家院子里,很是有些蒼古之氣。古樹上掛著兩個牌子,一上一下。上為紅牌,牌子上字有“拐棗古樹03號”;下為白牌,牌子上字有“古樹名木保護牌:拐棗,編號:412,別名:萬壽果”。細觀之,兩個牌子都沒標明古樹樹齡?!@絕不是有意疏忽吧?問陳揚斌,答曰,掛牌子時還沒有測定出樹齡。他說,前不久,專家已經測定出樹齡了。我問幾多?陳揚斌說,至少有一千年了。他說,至今古樹仍年年結果不歇。僅去年就產果六百斤,收入一千余元。
我們在那株古樹下拍了一些照片。想跟戶主聊聊,告知,戶主不在家,去田里收麥子了,晚上才能回來。不無遺憾,我們便意猶未盡地離開了。
山路七拐八拐,把我們引向一片拐棗林。
在那片拐棗林里,我們遇到了放蜂人朱忠亮。這里原來種的是苞米,由于是坡地,一下雨莊稼就被沖得稀里嘩啦,到秋天收不了多少糧食。后來村里實施退耕還林,朱忠亮就把這塊地種上了拐棗。近二十年過去了,當初種的拐棗樹都長成了大樹。
拐棗是蜜源樹種,拐棗蜜品質極好。
我數了數,拐棗林里,放置的蜂箱有幾十個。每個蜂箱都被四根木棍托起來,離地面有一巴掌那么高,懸空著。遠看,蜂箱就像飄在地面上。
我指了指蜂箱問:“這樣放,有什么講究嗎?”
朱忠亮瞥了一眼蜂箱,說:“沒什么特別的講究,這是為了防潮?!?/p>
“哦。”
嗡嗡嗡——蜜蜂在我們身邊飛舞。我用手捂面,唯恐被蜜蜂蜇了。朱忠亮說:“莫慌張,蜜蜂不會隨便蜇人的。”他說,“拐棗蜜是頂呱呱的蜜。能降血壓,能醒目安神?!蔽业皖^時才注意到,朱忠亮穿的是一雙草鞋。
問:“是自己打的嗎?”
他說:“是的?!?/p>
我說:“好手藝呀”
“如今的鄉下,會打草鞋的人不多了。”他說,“穿草鞋舒服。習慣了?!痹趫龅拇逯魅?,把目光不經意地投向了朱忠亮穿的那雙草鞋。表情很復雜。朱忠亮瞥了一眼村干部,粘著泥巴的腳趾,下意識地收縮蠕動了幾下。
村主任說:“這個老朱,家里有這么一大片拐棗林還養二三十箱蜜蜂,年年收入幾十萬元,家里蓋了新房,有摩托車,也有小轎車,早是村里小康戶了??删褪窍矚g穿草鞋,這不是給我這個村主任臉上抹黑嗎?唉,拿他沒辦法?!?/p>
我們都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