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記得2012年年底,我采訪一位為愛馬仕做櫥窗設計的設計師時,他借用了攝影組合Petrvsky & Ramone的一句話:“我們在尋找一個出口表達自我”。
安藤忠雄,頗具傳奇性的日本建筑師,1995年普利茲克獎(建筑界的諾貝爾獎)得主。從小就是“打架大將”的他在成為建筑師前曾當過職業拳擊手,青年時期在世界各地旅行,并自學建筑。日本現代主義建筑大師模文彥將以安藤為代表的上世紀40年代出生、70年代開始嶄露頭角的一批建筑家稱為“野武士世代”。
這一期的特別策劃專題,我們在“和美術館”,采訪了安藤忠雄先生。建筑,也是他表達自我的出口,“將每個項目的固有文脈最大限度地發揮出來,創造出只存在于此處的獨一無二的建筑。”這是安藤忠雄的建筑的永恒主題。
當我們的編輯在廣東聆聽安藤忠雄先生與羅馬萬神廟的“圓”分時,北京的記者正在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里采訪本期的封面人物張曉龍,此時,他剛剛拍攝了一檔節目,主角是書畫,是傳統文化,他希望自己能為優秀的傳統文化發聲。他認為應該“從美學高度去保護和傳承古典文化。”
2020年受疫情影響,本季巴黎時裝周少了許多參與者與觀賞者,但能夠繼續參與的品牌和設計師們依然堅守了對時裝的初心,用一場場美輪美奐的大秀表達了對經典時裝、美好過去、時尚偶像的懷念與致敬。
這一期的時尚專題,我們呈現的是巴黎時裝周,雖不似往屆熱鬧,但仍然精彩,這一季的巴黎時裝周突破了我們當下所以為的“摩登”風格的界限,顛覆了性別的刻板印象,打破了男女著裝的邊界和年代的限制,進一步強調了女性的剛柔并濟。一場疫情或許會極大程度地改變這個世界,但是在時裝的世界里,我們或許能始終堅守那些最美的時代。
這一年,雖不宜遠行,但時裝無國界,非常推薦讀者們欣賞這一期的潮裝專題,貼身體會北歐自然風貌,感受挪威森林的文藝氣息。
一本雜志里最奢侈的也許不是那些奢侈品,應該是它所記錄的人的思想和情感。我們以雜志為出口進行表達,為此,《鳳凰生活》希望呈現出智識與情懷,與讀者們共同學習美和修養,讓它們為讀者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