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銘
摘要:現階段,綠色發展理念獲得全面普及,綠色金融獲得國家重視,并逐步構建了綠色金融體系。為了深入理解并分析國家綠色金融發展期間的規律,根據綠色金融的功能劃為金融中介功能、資源配置功能、儲蓄轉化功能以及風險管理功能,在該基礎上,使用因子分析法構造綠色金融發展的指標體系,同時評估綠色金融功能的實現與發展。根據研究發現,綠色金融功能主要展現在金融中介與儲蓄投資轉化中,無法體現出資源配置功能。因此,金融機構通過一定的時間來適應污染產業的退出,金融工具發展緩慢也成為實現風險功能的重要阻礙。
關鍵詞:金融功能視角;綠色金融;發展
20世紀末期,默頓(1995)首次提出了金融功能和能量理論。并將金融功能劃分為通過時間與空間上對資源進行傳遞、儲備以及分配等功能,同時解決了信息不對等帶來的問題,此外還有風險管理、結算與支付、信息的提供等。白慶憲和王華談(2006)認為金融功能具有四個層次分別為基礎功能、核心功能、拓展功能以及衍生功能,以此展現出金融功能是逐層遞進的關系[1]。為理解綠色金融對經濟發展產生的影響,本文以綠色金融的功能著手,對我國目前的綠色金融功能進行分析,并探析綠色金融在發展中的不足之處,為我國今后的綠色金融的發展方向以及重點提出了可行性建議。
一、現階段的評價指標體系分析
(一)綠色金融中的資金融通與儲蓄投資轉化功能的重要作用
從我國綠色金融發展水平的整體得分F系數來看,獲得平均系數最高的是金融中介的九項指標,緊隨其后的為儲蓄與投資轉化的兩項指標。證明我國綠色金融在現在的發展期間,具有最重要的功能為金融中介,其次是儲蓄與投資轉化。上述兩項功能也包括了綠色金融的核心與拓展功能。該兩項功能并沒有很大差異,證明目前我國的綠色金融逐步健全,不過還是在發展的初期階段[2]。綠色金融九項指標中,綠色信用節能減排五項指標體系為0.6,反映了綠色信貸在節水、節煤方面獲得較強的政府支持力度,卓有成效。但是在社會金融規模中綠色金融占比體系僅有0.17,可以得知綠色信貸在我國的整體信貸中占比少,我國在發展綠色金融過程中還需再次加大綠色金融的占比。
(二)尚未健全資源配置功能,金融功能需進一步調整時代發展適應性
從綠色金融的指標體系來看,資源配置指標的平均系數也比金融中介以及儲蓄投資轉化系數低,導致這類現象出現的主要原因是綠色金融中還沒有充分發揮出資源配置功能。從次級的指標系數來看,拉低其平均系數的為行業貸款的比率系數,該指標值平均分最低、指標系數也最小,雖然綠色項目以及企業可以從銀行中獲得資金,不過綠色金融沒有發揮引導資金流的作用,而“兩高一剩”行業貸款率減少并縮小了范圍。事實上是由政府的短期業績以及去杠桿化的困難而產生的。此外,企業去杠桿化的發展將要步入兩極分化的狀態;去杠桿代表企業的業務規模將縮小,其經濟活動也會降低,這對于資金不充分以及發展情況不好的企業來說是重擊,加大信用風險。但在綠色經濟發展大趨勢下,如果企業不主動去杠桿化,那么企業就會在市場經濟的影響下被動去杠桿化,通常會陷入更加嚴重的發展危機和深度衰退的境地中,信貸風險擴散更加快速[3]。構建并完善金融體系不但能縮減企業風險暴露的速度,對污染行業的企業來說,也能減緩退出過程。與此同時,以化工以及鋼鐵為產業支柱的區域,該區的管理以及發展會更看重政績的建設,地方政府會把政績作為經濟發展的作為一個主要因素,并且大力促進“兩高一剩”產業的發展,金融體系也會對該產業提高資金的投入,目前,在我國經濟不斷發展下,調整經濟結構是一個漫長并艱難的環節,銀行中的金融機構信貸需要較長時間才能完成投向轉型,在污染產業退出的背景下,才能顯現出綠色金融的資源配置作用。
(三)融資工具發展未能實現快速轉變阻礙了風險管理功能的實現
我國綠色金融體系在經濟發展與社會進步中的逐漸形成與完善,與發達國家相比,其起步較晚且融資工具尚未得到全面開發,融資工具屢見不鮮,然而很難將綠色項目外部內化,金融體系追求的是短時間的利潤,產品缺乏創新,綠色產品的應用范圍不廣,因此無法實現風險分散作用,信用以及環境風險重點集中在銀行業中的金融機構中[4]。因此,創新融資工具以及多元化發展是實現綠色金融風險管理功能的重要突破口。
二、在金融功能視角下促進綠色金融發展的建議
將綠色金融功能作為減少綠色計容發展評價指標體系建設的基石,可客觀評價及評估綠色金融功能未來的發展狀態,同時可對其實現風險進行評估。我國的綠色金融受到國情的影響起步較晚且各項體系尚未健全,因此其具有的功能在實際應用中表現出較為明顯的局限性,目前,只有金融中介以及儲蓄投資轉化才能體現出綠色金融的功能,綠色信貸的占比依舊少,資源配置雖然是綠色金融的另一個重要職能,然而沒有發揮出其作用。金融工具發展慢也成為風險功能實現的主要阻礙,重點表現在綠色金融產品還未獲得全面推廣以及引用。在此背景下,筆者結合實際工作提出在金融功能視角下促進綠色金融發展的3點建議:
(一)注重綠色金融資源的優化配置
首先,調整金融機構在節能綠色環保行業、企業資金以及資源配置力度的作用。其次,慢慢減少“三高一低”的行業與企業的資金支持的力度。最后,全方面落實環保行業的信貸準入體系并嚴格實施,對沒有經過環境影響評估驗收的企業,不會給其財政支持。
(二)全面著力于加大綠色金融的總量
我國的綠色金融發展雖然起步較晚,但在我國市場經濟快速發展及國際經濟地位不斷上升的背景下,綠色金融的發展將有巨大的發展潛力。因此在全面發展綠色金融的過程中需將我國實際經濟發展情況為基礎,穩健綠色產業的投入,促進綠色產業和綠色產業的發展,引導金融機構通過有針對性的支持、優惠利率、稅收減免等措施,以及綠色項目的金融支持力度,政府需要增加對綠色以及節能環保企業的支持強度,并且做好綠色金融整體提高的工作。未來,我國綠色金融總量將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充分發揮綠色金融資據酒已置的作用,因此現現階段需對其發展趨勢及內在發展潛力進行分析,為以后綠色金融占比重量的快速增加打下牢固的基礎[5]。
(三)將工作的重點轉移至綠色金融產品創新中
信用產品、債券、保險等金融業務是我國金融的主要產品,現階段,開始慢慢轉向綠色金融,然而綠色金融在我國起步較晚因此發展緩慢。所以,需要借鑒西方成熟的綠色金融發展的經驗,加強綠色金融在產品方面的創新力度,并積極探索碳量排放權以及碳排放許可等綠色產品。并且開展多個試點項目,從本質上來看,應用綠色金融可以有效的管控污染行業、環保企業等因經營的困難導致停產甚至倒閉等風險。所以,我們需要高度關注綠色金融的發展,并且積極學習金融知識,大力培養綠色金融方向的人才,同時創建完善的綠色金融風險管理體系,保持與政府單位、環保部門以及企業之間的溝通。此外,還要搭建企業的環境數據和信息共享平臺,密切關注綠色產品的前期監測、中期的管理以及后期處理機制的構建,才能有效的管控綠色金融的風險。今后,綠色金融發展將步入更高級的階段,同時全面發揮出金融風險管理功能。
三、小結
綠色金融通過金融產品的創新、支持研發,可以推進技術的進步以及經濟的提高。此外,綠色產業的發展有助于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并將社會效益最大化。使用資源配置的功能更好的調節資金的流動并從污染行業中撤資,幫助我國實現經濟轉型發展,推動產業鏈轉型發展,增加經濟效益的功能。同時將工作的重點轉移至綠色金融產品創新中,對其發展趨勢及內在發展潛力進行分析,為今后綠色金融總量的快速增加奠定良好基礎,從而促進綠色金融的健康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王偉,孫芳城.金融發展、環境規制與長江經濟帶綠色全要素生產率增長[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18,39(01):129-137.
[2]吳志遠.技術經濟范式演化下的農村金融功能定位與農村金融發展[J].經濟論壇,2017(12):25-31+48.
[3]王鳳榮,王康仕.“綠色”政策與綠色金融配置效率——基于中國制造業上市公司的實證研究[J].財經科學,2018(05):1-14.
[4]張蓉,林妍梅.環境金融發展與金融創新的關聯性研究[J].生態經濟,2010(09):54-58.
[5]許崇正,李從剛.碳金融本土化與中國碳金融體系的構建——2012~2014年中外碳金融研究述評[J].國外社會科學,2015(03):138-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