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潤潔 張程程 鄭勇
摘要:大健康背景下國民體質健康越發得到重視,對體育教育事業的提升和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和目標。在與外來體育文化碰撞融合、交流互鑒的同時,應積極地發掘優秀民族傳統體育文化,促進其在現代文化進程中找到新的立足點。民族健身操做為體操學科中的一個新分支,對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弘揚獨具優勢和特色。哈尼族健身操是民族健身操的重要組成部分,獨特的民族性、實用性與時代性等特點使其具有較高的推廣和弘揚價值,現代語境下對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交流與傳播起著重要的作用。本文從哈尼族健身操的形成與發展特點分析出發,探討大健康背景下哈尼族健身操推廣與發展策略。
關鍵詞:大健康;哈尼族健身操;推廣與發展
一、前言
哈尼族歷史悠久,世居在相對封閉的哀牢山、無量山中,形成了30余種繁雜支系。哈尼族舞蹈源于其生產生活,動作古樸、豪放、熱情,是力與美的展現。通過操化動作創編而成的哈尼族健身操,融合哈尼族舞蹈和健身操的特點,透視出濃郁的民族特色與時代氣息,具有健身、健心、觀賞、提高身體協調性的功能,亦是民族精神的時代展現。是集哈尼族體育運動、哈尼族舞蹈與健美操運動于一體的綜合性的健身運動方式。哈尼族健身操作為一項新興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其發展前景與空間遠大[1]。其推廣與發展對體育教育事業的發展具有較高的實際與理論意義、社會經濟與文化價值。
二、哈尼族健身操的形成與發展特點
(一)顯著的地域性
“有什么樣的地方、就有什么樣的文化”。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哈尼族分布云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紅河、元陽、綠春、金平以及墨江、江城、西雙版納等地域[2]。普遍生活在海拔約800-2550米之間的山地,流傳有“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民間諺語。獨特的自然環境、氣候和地形要素之中孕育出具有鮮明山地梯田稻作特征的哈尼族傳統體育,哈尼族舞蹈熱情、奔放、地域特征顯著,與遠古遷徙和生產生活密切關聯。哈尼族健身操是根據哈尼族舞蹈的韻律與特色,結合其舞蹈動作元素和操化而創編,融合了哈尼族舞蹈和健身操的特點。
(二)濃郁的民族性
哈尼族舞蹈歷史久遠,從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哈尼族的歷史遷徙、生產生活、原始節祭儀式、內化教育、民俗鄉約等,是哈尼族傳統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組成,展現出族群認同與民族自豪。從其舞蹈中可以了解到哈尼族鮮明的民族性特點。在哈尼族傳統節日“矻扎扎”“甘通通”“昂瑪突”到來時,附近村落各民族均相聚在寨子里,跳侗尼尼、木雀舞、棕扇舞、樂作舞、铓鼓舞,可謂各民族大狂歡。阿扎河鄉萬人大樂作是近年來區域開展紅火的活動代表。這無一不透視出哈尼族雄健彪悍、熱情奔放、智慧勤勞的民族性情。哈尼族健身操創編過程中充分融入了哈尼族的舞蹈元素,從動作、音樂到服飾都充分體現出哈尼族的民族性特點。如哈尼族舞蹈動作多以半蹲狀態下,以小腹為軸心“扭動”,多是展現生活生產、耕作豐收的舞蹈,具有濃郁的山地農耕民族特點。
(三)特殊的傳承性
哈尼族眾多民族事項以口傳為主,族群記憶大多記載在古歌史詩內,其舞蹈承載著族群的緣由歷史、開拓居住地的遷徙戰爭、選址定居后的生產生活方式、豐收的喜悅之情等事項,可以說文化的傳承內化在了他們的舞蹈里。生命力尤為充沛,流傳世代。之所以把哈尼族舞蹈元素創編在哈尼族健身操中,其目的就是為了使哈尼族傳統文化得以在現代文化進程中繼續傳承下去,與世界多元文化交流互鑒、共同繁榮。
(四)應用的實用性
哈尼族健身操融合了哈尼族舞蹈和健身操的特點,有著濃郁的哈尼族民族特色和時尚氣息,具有健身、健心、觀賞、提高身體協調性的功能,是集哈尼族體育運動、哈尼族舞蹈與健美操運動于一體的綜合性健身運動方式,亦是群眾體育不可或缺的一個內容。具有較強的推廣性與實用性特點。體現出豐富的藝術性和運動性,長期堅持習練可使人精神飽滿、情緒愉快、豐富娛樂,培養民族團結的情操、推動哈尼族傳統體育文化內外的交流與傳播。
(五)鮮明的時代性
各民族文化都有著屬于自身的內涵與外延,民族傳統體育文化亦一樣。在不同歷史時期,展現出不同的文化特質與特殊的人文地理與人際關系。隨著時代的變遷,哈尼族體育文化也在不斷調適,從傳統的節祭、民俗中的“滿足”與“寓意”中逐步呈現出來,從“后臺”到“前臺”、從“悅神”到“悅己”、從“地方的、集體的”到“群眾的、民間的”、從民族習俗內的傳習活動到現代競技場上體育健身。哈尼族健身操在歷經一代又一代體育工作者凝練提升,是社會大眾需求變遷的必然,是群眾健身的優選,現代展演舞臺上其表現形式與內蘊氣息無不散發出鮮明的時代性。
(六)廣闊的世界性
民族傳統體育從概念上深入思考應具備“全稱判斷性質”[3],哈尼族武術、摔跤、走高蹺、賽馬等項目逐步從民間節祭活動中脫穎出來,演變為較具有代表性的現代競技體育項目。哈尼族健身操融入了競技性的體育特點,絢麗多彩的紋形服飾、民族特色的民族音樂使其獨具觀賞與習練價值。應驗出“越是世界的,就越是民族的。越是民族的,才越是世界的[4]”。特殊的形成地域、濃郁的民族內涵、廣闊的應用空間,決定了它必然走出鄉村展演活動、走向世界體育舞臺。
三、哈尼族健身操推廣與發展策略辨析
(一)發展方向的具體把控
民族傳統體育由于其特殊的文化緣由和形成背景,展現出人和自然界的協調與相融共生[5],其賴以生存的土壤在鄉村在民間。哈尼族體育大多不具備競技性,在對其開發利用的同時不能因過于強調競技性和體育性而忽略了其本質特性。要堅持“文化本真”,以多學科知識為指導,充分利用先進文化資源,不斷實踐探索,注重開發的利益取向及科學性與實效性,推廣過程中要通過實踐驗證,不斷修正、凝練升華,形成可持續發展良性機制。
(二)從傳統向現代,在凝煉提升中發展
隨著生產生活方式的變遷,為適應現代文化的需求。哈尼族體育的推廣和發展逐步在從過去內蘊的經驗導向向現代合理科學的導向延伸[6],在不脫離其賴以生存的文化土壤,保持其“文化本真”的前提下,現代多學科知識理論、組織原理、發展模式被合理的移植、引入和運用。哈尼族健身操也應遵從不斷凝練提升的發展原則,與過家發展戰略相契合,借助現代體育先進理念與信息傳媒,在制度、規則、模式、機制等方面加以完善改進,進一步推進哈尼族健身操的現代化轉型,使其穩步發展。
(三)組織競賽規范發展
有序組織競賽活動,推動哈尼族健身操的可持續發展。既要提高競技技術水平,又要追求其大眾型推廣。在評分規則方面,應以體育特征為核心分值;在評委的選擇方面,應以體育方向的評委為主,避免現在許多類似體育展演或競賽被過于加工而導致“舞蹈化、藝術化”的扭曲現象。
(四)注重學校教育
哈尼族健身操在沿邊民族地區有較好的群眾基礎,在中小學、地方高校中開展或設置教學內容,既有利于學生學習興趣的形成、豐富體育課程內容與特色,還可以拓展本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生存空間。體現其價值,通過教育的引入為區域青少年體質發展助力。
四、結語
大健康背景下,隨著中西方體育文化的交流互鑒,哈尼族健身操要不斷創新融合、開發發展,尊重文化本真注入新的內容與形式、引入現代體育理念,利用好信息傳媒平臺,成為喜聞樂見的大眾健身體育項目的同時,與世界多元體育文化共發展。
參考文獻:
[1]倪利.云南民族健身操創編及推廣的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2014,5:1-71.
[2]李德祥.哈尼族體育[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0,3:5.
[3]手兆束刀.民族體育與傳統體育[J].體育文化導刊,2002 (2):92-93.
[4]張選惠.民族傳統體育概論[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6,5:20-21.
[5]彭福棟,戚一峰.全球化背景下我國民族傳統體育發展的路徑選擇[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06,4:29-31.
[6]余靜,蔣艷陽.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與現代奧林匹克文化的融合—奧林匹克文化多樣性的研究視角[J].廣州體育學報,2007,9:2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