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健康中國”國家戰略背景下,中國健康產業的發展勢頭總體向好。然而新型冠狀肺炎的爆發給諸多行業帶來意外沖擊,健康產業面對挑戰能否逆襲而上尚未可知。因此,本文將從醫藥健康、保健品、食藥同源和中藥出口四個方面剖析新冠疫情帶來的挑戰與機遇,以期為健康產業未來的發展提供理論指導與科學依據。
關鍵詞:健康產業;新型冠狀肺炎;醫療;保健品
一、新冠疫情凸顯中國強大的治理能力
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是對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m數十天的封閉隔離防治措施,對社會各層面都極具挑戰性。如何防止更多人被感染和挽救更多患者生命,如何保證疫情重災區正常的生活物資供應,如何依法打擊囤積居奇、哄抬物價等違法犯罪行為,如何在后疫情時代消除疫情對經濟帶來的沖擊并完成年度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任務,都在考驗中國的治理能力。自疫情暴發以來,習近平總書記親自指揮,居中部署,為疫情防控工作做出“疫情防控要堅持全國一盤棋”的基本遵循。中央統籌全局,地方精準施策,人民全力配合迅速形成了全國防疫格局。以中國速度、中國規模和中國效率在最短時間內有效遏制疫情發展,各地區有序推進復產復工。2020年全面進入小康社會的既定目標即將實現。這些成績將證明唯有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才能為突發重大事件和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全面解決方案,只有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才是取得勝利的根本。
二、疫情后醫藥健康產業將為城市的發展保駕護航
新冠肺炎疫情下,城市居民的幸福指數、安全感與該地區醫療資源的豐富程度及保障能力密切相關。為消除新冠病毒帶來的負面影響,以及應對未來尚未可知的重大突發公共衛生安全事件,全國各地區將充分激活當地生物醫藥產能及其他與健康相關資源,保障本地區居民生活正常的運轉。一般情況下,公共衛生健康領域投資的 GDP轉化率高達60"/O以上,是交通設施投資GDP轉化率的兩倍。然而我國公共衛生醫療建設仍面臨整體水平低,投資嚴重不足的局面,即便2014年國家相繼出臺《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快應急產業發展的意見》《應急產業培育與發展行動計劃(2017-2019年)》等政策文件,各地區醫療建設基本以應急救援裝備、消防救災為主,服務醫療救援等方面建設仍嚴重缺失。隨著疫情過后國家對公共衛生醫療體系建設重視程度的提高,以及新一輪基建潮的到來,作為未來城市發展的壓艙石,醫藥健康產業將借助人工智能、5G等現代化信息技術深度融入到現代城市發展中。
三、疫情影響,保健市場迎來生機
(一)客觀層面:病毒疫情仍是人們健康的重大威脅,健康需求將進一步加強
21世紀以來,全球范圍內共發生9起重大公共衛生事件,其中SARS、甲型H1N1等均在中國有所爆發。2015年比爾·蓋茨在演講中提出,未來烈性傳染病將會奪去上千萬人生命,面對如此嚴峻的情形,人類顯然仍未做好充分準備。目前,我國人口逾千萬城市已達16個,隨著城鎮化程度的進一步加強,這種超級規模的城市將進一步增多。聚集式高密度、超高流動性,為病毒的傳播提供了有力的外部支持條件,加之各地區防疫建設參差不齊,特殊時間節點爆發造成的后果難以想象,存在使社會經濟停擺的巨大風險。當前,人類對病毒的認識尚淺,諸多病毒仍在進一步研究當中,短時間內無法研發出普適性的特效藥或疫苗,因此病毒疫情仍是人類健康發展的重大威脅。
(二)主觀層面:本輪疫情極大提高了國民的健康素養與衛生意識
如何提高免疫力抗擊新冠病毒,成為非常時期人們關注和討論的話題。在諸多版本的防控指南中,均提到選用膳食營養補充劑,甚至在《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四版)解讀》中提出利用腸道微生態調節劑提高免疫能力。在尚未研發出特效藥和疫苗的情況下,患者能否成功抵抗病毒和攻擊,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個人本身的健康素質。提高健康生活質量的方法有很多,相比于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堅持鍛煉,攝入膳食營養補充劑產品顯然要更加簡便,甚至未來會成為大眾保持健康生活的第一選擇。同時,早期因各種原因使人們對保健品認知產生的部分負面情緒將在本次疫情中得到消除,保健產業將迎來價值的真正回歸。從勤洗手、勤消毒、時刻佩戴口罩,到更廣譜化的消費健康服務,健康產品將得到最大公約數認同。
四、食藥同源助力抗擊新冠肺炎
在疫苗或新冠肺炎特效藥問世前,人們仍需謹慎應對。通過中西醫結合防治疫情,對中國人來說易于接受,尤其通過攝入食藥同源食品,可達到食藥同補的雙倍功效。食用食藥同源食品防治疫情并非無據可依,國家中藥管理局,經過在四省試點臨床觀察后,得出服用“桂枝、白術、茯苓和薏苡仁”等配方的新冠病毒患者,治療總有效率高達90%以上。其周茯苓和薏苡仁即為食藥同源食品。早在唐朝《黃帝內經太素》中便記載“空腹食之為食物,患者食之為藥物”一文,可見“食藥同源”并非近期提出的概念[2]。隨著后期人們健康意識的提高,食療保健養生的思想將進一步融入人們生活中。
五、后疫情時代,中藥走出去持續發力
“中醫治療新冠肺炎的經驗,應該是中國方案里的一大亮點?!敝醒胫笇ЫM專家張伯禮院士透露,韓國、日本等多國科研院校已來信尋求分享中國抗擊疫情和中醫藥使用經驗。中醫藥“出海”援助國際疫情是防控需要,也是中醫藥走出國門的契機。中藥產品,是中醫藥診療乃至中醫藥產業走出去重要的物質基礎。我國出口的中藥產品可分為植物提取物、中藥材及飲片、保健品和中成藥四大類[3]。近年來,植物提取物出口量和金額在出口中藥產品中所占比例最高。中藥材及飲片出口所占比例次之。受近期新冠疫情在全球范圍內爆發刺激和“新冠肺炎一號方”帶來的積極影響,有望利好后期中藥材及飲片出口市場。保健品和中成藥出口所占比重最小。但在本輪疫情治療中,以連花清瘟為代表的中成藥表現突出,受到了諸多國家關注,加之中成藥出口受國家政策層面支持,品牌意識不斷加強,有望未來出口比重進一步提升。中醫理念、中醫藥以及藥食同源產品將會將會加快向世界的傳播。
六、結束語
社會的經濟發展經過本輪疫情的劇烈沖擊,在未來將孕育出新的變革力量。新冠肺炎作為全球性突發重大公共衛生事件將對大健康產業的業態、產業結構、發展模式、政策體制等產生重大影響,并為各地及全球健康企業的發展塑造新的發展機遇。
參考文獻:
[1]顏曉峰.在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大考中交出合格答卷[N].解放軍報,2020.3.13.
[2]郗效.從“藥食同源”到藥食兩用[J].大眾健康,2013(10):54-57.
[3]歐秀芳.我國中藥產品出口現狀分析[J].中國管理信息化,2019,022(004):144-145.
作者簡介:劉麗莉(1975-),女,滿族,遼寧葫蘆島人,中國國際醫藥衛生有限公司市場總監,研究生學歷,美國馬里蘭大學工商管理碩士,主要從事大醫藥、大健康業務的國際化研究和實踐工作,具有豐富的市場開發和營銷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