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桂林
摘要:新中國成立之初,在五十年代前半期全國籌建鄉級財政,銀橋鄉級政府沒有多少自籌收入,沒有構成一級完備的財政。在1983年-1993年銀橋鄉一般稅費收入并沒有什么太大的變化,而與之相反增長最快的是與教育有關的支出。義務教育是一種受益范圍超越單個地方行政區域的公共產品,此時中央政府正在把普及九年義務教育作為一項政治任務在全國推廣,支出責任由各級財政共同負擔,1994年財政體制實行分稅制改革后,支出責任下移到鄉鎮政府,義務教育的投入沒有穩定稅源的鄉財政背負重擔,基本靠上級的轉移支付支撐。減免農業稅對于農業鄉鎮范圍內的稅收收入有很大影響。
關鍵詞:鄉鎮;財政;對策探析
從1996年起通過十幾年的招商引資和不斷加強財源建設,大理靈泉溪電廠、大理娃哈哈食品有限公司、大理市牛奶公司、大理匯泉塑業有限公司、大理市標準件廠、大理錦溪電站等一批企業相繼入住我鎮,使全鎮的產業結構得到了極大的優化,全鎮的財源建設碩果累累出現了全新的局面。銀橋鎮財政收支規模不斷擴大,財政實力明顯增強,有力地支持了經濟社會事業發展,充分體現了鄉鎮財政建設的重要性。
由于全國鄉鎮財政收支不平衡,許多鄉鎮入不敷出,舉步維艱。2008年國家實施“鄉財縣管”改革試點工作。在預算管理權、資金所有權和使用權、財政資金開支審批權不變原則的前提下,縣(市)財政參與鄉鎮級支出管理,按照“保工資、保運轉、保穩定、保法定和重點支出”的原則,合理調度資金,銀橋鎮范圍內的稅收收入全部上解市財政,銀橋鎮基本沒有自己獨立的稅源;首先,中央、省、州、市保證鄉鎮級人員工資的正常發放,銀橋鎮政府的支出僅限于人員工資和辦公經費,基本由市財政全額撥給;教師工資以及衛生院、派出所、稅務所、工商所等駐鄉鎮機構的開支均不由鄉鎮財政負責。其次上級財政及時撥付各鄉鎮公用經費和村級轉移支付資金,再次上級財政確保農村低保及其他優撫資金的發放,最后在認真測算鄉鎮級財力的基礎上,中央、省、州、市及時撥付各項事業發展、基礎設施建設等資金。采取“預算統編、賬戶統設、收支統管、采購統辦、票據統管”的鄉鎮財政管理方式,規范了鄉鎮財政收支程序,有效控制和防范了鄉鎮債務風險。
部門預算是各部門及其系統內部所屬單位的全部收支情況,由本部門所屬各單位的預算組成。編制部門預算可以增強部門收支項目安排的透明度,有利于對政府預算的監督審查。一個部門一本預算,統籌安排預算內外資金,一個公開、透明、科學分配使用財政資金的機制正在形成。深化部門預算改革,細化預算編制,健全各種定員、定額,制定科學的定額標準;建立專項資金整合使用機制,整合項目資金,解決項目資金小、散、亂問題,集中財力辦大事;加強項目規劃工作,建立、完善項目庫,改革項目產生機制。進入財政項目庫按輕重緩急擇優安排,進入部門預算的項目和年底超收需安排的項目均從財政項目庫中選擇,未進入項目庫的項目資金原則上不予安排;全面推行預算論證制度,逐步實行財政資金分配和重大項目支出的決策咨詢制度、預算編制審查制度。
國庫集中收付制度就是財政部門代表政府在國庫建立一個單一賬戶體系,將政府所有收入都納入這個賬戶中進行集中管理。即為每一個預算單位開設一個單一賬戶,各預算單位的財政收入都納入這個賬戶之中。大理市市級建立了國庫單一賬戶體系,實現了“收入一個進口,支出一個出口”,使鄉鎮政府資金從籌集到使用的全過程處于財政有效監督之下。
政府采購是各級政府機構為開展日常政務活動或為社會提供公共服務的需要,通過公開、透明、市場競爭的方式采購貨物、工程和服務的行為,是市場經濟國家普遍采用的政府支出管理方式。全面推行了政府采購,實現管辦分離,最大限度地發揮了政府采購的集約效應,提高了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益。做好機構分離和職能定位工作,形成相互制衡的工作機制;嚴格執行政府采購制度,規范政府采購行為。加強規范化管理,提高政府采購工作質量與效率;按采購程序,對大標的和重點采購項目實行前期考察論證制度。
收支兩條線改革穩步推進。目前,各級財政加大了收支兩條線的改革力度,實行了“財政統一票據,單位執收執罰,委托銀行代收,資金繳存財政,綜合預算分配,收支逐步脫鉤”的辦法,成效明顯。進一步完善銀行代收制度,擴大“收支兩條線”管理范圍,全面加強非稅收入管理。對非稅收入摸清底數,逐項規范,實行收支脫鉤,建立既有利于合法項目征收管理,又有利于保障部門支出的合理機制。對經營性收費使用票據,凡需財政供給資金的單位,一律使用財政票據,應繳納的稅金,由財政部門向稅務部門劃撥,確保財政和稅務的監管都能夠到位。
銀橋鎮財政稅收建設圍繞中心工作,科學分析形勢,理清發展思路,突出工作重點,加大工作力度,促進了經濟財政持續穩定增長。按照科學發展觀要求,牢固樹立經擠財政觀,堅持走從經濟到財政的路子,大力支持經濟發展,做大財政經濟“蛋糕”發揮財稅政策和財政資金“四兩撥千斤”的導向作用,加大支持工業發展力度,推動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優化升級。認真落實國家稅收政策,嚴格執行稅收征管政策,加強對各稅種的征管,促進了財政收入快速增長。充分利用網絡技術手段,建立涉稅信息平臺,推動工商、稅務、財政等部門涉稅信息整合,建立綜合治稅體系,各基層單位不斷增強協稅、護稅觀念,健全多層次的協稅護稅網絡。建立考核激勵機制,充分發揮財政、稅務及其他各有關部門的職能作用,多方聯動,形成合力,強化稅收征管,確保了財政收入持續穩定增長。積極推進財政扶持政策鼓勵和引導農民流轉大量土地為大理石加工、花卉種植、觀光農業創造條件,把產品相同或相關的企業集中到一起、打造特色產業園區,并在土地等資源的產權和經營權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和嘗試。
進一步解放思想,與時俱進,開拓進取,服務大局多措并舉加快地方財源建設,認真執行中央財政轉移支支付,以一般性轉移支付為重點、以特殊轉移支付為輔助的復合型轉移支付模式。確?;竟卜盏木然?,為廣大群眾提供更多的公共物品,為全鎮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各項事業的和諧、穩定、可持續健康發展保駕護航。
參考文獻:
[1]王文濤.鄉鎮財政問題的原因分析與解決方案[J].中國市場,201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