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提出的一項重大戰略,參與群體眾多。在此背景下,青年群體如何積極踴躍參與基層社會治理、發揮最大效用?本文通過分析徐州地區青年群體參與社會治理的現狀及發展困境,并就如何推動青年人才參與到鄉村振興、社會治理提出合理化建議,助力新農村建設。
關鍵詞:鄉村振興;青年;社會治理
一、研究背景
黨的十九大把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寫入了黨的報告,并作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啟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征程的重要戰略步驟。其中,夯實鄉村治理是鄉村振興的根基,實現鄉村有效治理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
伴隨當代青年自我意識的覺醒,青年群體日益成為社會治理的重要力量,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大背景下,青年群體發揮著助力農村產業興旺的生力軍作用,為健全鄉村治理體系,尤需進一步促進全市廣大青年參與到農村社會治理中來。
二、青年參與社會治理現狀
一是加強農村青年黨政干部隊伍建設。農村基層干部的年輕化、專業化、知識化,是推進農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然要求。市委組織部出臺《2019-2021年徐州市年輕干部墩苗培養計劃》,2020年前擇優選拔200名大學生村官充實到基層工作,探索實施市級“名校優生”計劃,每年選拔10名優秀的選調生進入鎮(街道)領導班子;實施專題調研儲備,開展優秀年輕干部專題調研,市級層面直接掌握50名縣處級、300名鄉科級優秀年輕干部納入墩苗培養計劃,樹立年輕干部墩苗在基層、成才在一線的鮮明導向,引導青年人才積極投身基層,為農村社會治理注入源源不斷的青春力量。出臺《2018-2022年徐州市干部教育培訓實施意見》,加強年輕干部政治訓練和實踐鍛煉,加強基層干部特別是鄉鎮(街道)黨政正職、村(社區)黨組織書記的培訓,著力提高農村青年干部社會治理等專業化能力。
二是群團組織引導青年參與農村社會治理。近年來,共青團、青聯、婦聯、學聯等組織得到長足發展,對推動青年參與治理發揮了重要作用。全市各級團組織注重凝聚、動員青年群眾參與農村社會治理,搭建“三下鄉暑期社會實踐”“困境青少年關愛工程”和“蘇北計劃在徐州”等活動載體,構建完善、規范的青年志愿服務體系,著力引導廣大青年投身農村社會實踐及志愿服務,在助力農村社會治理工作中提高自身能力、點亮青春理想。
三是青年群體參與農村社會治理意識日益增強。青年己經成為社會治理與發展的主流力量,隨著參與領域不斷擴大,參與渠道和參與方式日益豐富多樣,青年已經成為社會治理的重要力量和支撐。他們飽含熱情與活力、有創新能力和專業知識,對于社會治理、鄉村發展有著先進的見解和可行的解決途徑。
三、存在問題
大部分青年群體對社會問題很關心,經常依托公益活動參與社會治理,但部分青年、青年社會組織在參與社會治理中還存在專業能力不強、服務水平不足,缺乏實踐經驗、政策扶持、資金支持等問題。
一是青年參與農村社會治理的能力和素質有待提升。當代青年群體同時受到西方國家、中國傳統社會以及現代文化等多方面影響,“非理性”特征較為明顯。因此在面對一些社會問題時容易表現出偏激性批判,尤其在網絡虛擬空間表現出言語和行為的肆意任性。他們還沒有形成合力有序、理性合法的參與社會治理的素質和方法。
二是青年社會組織發育緩慢,制約組織化參與治理發展。青年群體數量龐大、職業結構日趨復雜、文化程度差異較大,在利益訴求、關注的重點等方面存在較大差別。同時,現有青年組織的功能尚不完善,與產業結構、行業分布、利益分化等形勢不相適應,制約了青年通過組織渠道反映自身利益訴求,也限制了青年參與能力的提高。
三是新媒體參與渠道推廣力度不夠,網絡參與作用未充分顯現。青年群體是網絡參與的主力軍。目前,很多政府部門、社會組織己經將“互聯網+”和新媒體作為發布信息、促進交流、收集意見的重要手段,為網絡參與提供了便利條件,擴展了參與治理新渠道。但是,政府部門、社會組織對新媒體參與治理功能的推廣力度較小,新媒體的參與治理功能沒有得到重視和開發,沒有切實聚焦青年群體的“需求點”,對青年群體的吸引力不強,“互聯網+”和新媒體對青年群體參與治理的助力作用有待提升。
四、對策和建議
一、針對共青團組織。一是做好人才儲備。共青團非常重要的工作就是為黨組織輸送人才和新鮮血液,因此推動鄉村組織振興和人才振興也是共青團的重頭戲。要做好“推優入黨”工作,保證青年黨員質量;加強團干部培訓,讓團干隊伍成為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先進分子;充實村干部的知進分子,提高青年村干部的知識和能力。開展青年成長計劃,重點培育年輕村干部、青年致富帶頭人。二是抓好活動載體。組建青年宣講隊,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及優秀傳統文化;開展節慶文藝活動促進“三農”題材文藝創作生產;結合青年志愿者服務開展移風易俗行動,從而推動鄉村文化振興。選取村民小組為試點,研究村民自治創新體系;開展脫貧攻堅、生態環保等專題項目,通過活動激活文化,調動村民自主自治的意識,從而實現文化與生態振興。
二、針對青年黨支部。一是發揮基層組織的作用。不斷壯大基層黨組織,建立更多的青年黨支部,讓基層的青年黨員更有責任感和使命感,能夠在工作當中,不斷地加油鼓勁。二是加強黨委領導。落實縣鄉黨委抓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和鄉村治理的主體責任;村民委員會成員、村民代表中黨員特別是青年黨員應當占一定比例;要實施村黨組織帶頭人整體優化提升行動;發揮青年黨員在鄉村治理中的先鋒模范作用,密切與群眾的聯系,幫助解決實際困難。
三、針對青年社會組織與青年群體。一是培育參與型治理文化。發揮政府、高校、社會組織的宣傳引導功能,增強青年依法參與治理的責任心、事業心,在全社會營造一種鼓勵參與、尊重參與的濃厚氛圍,對推動基層社會治理創新作出貢獻的青年個人和組織給予表彰獎勵。二是發揮新媒體渠道優勢,提升青年網絡參與能力。“互聯網+’,和新媒體成為青年參與治理的重要手段。基層政府和社會組織應重視“互聯網+”和新媒體對促進青年參與治理的作用,適應科技發展趨勢和青年參與特點,以青年人和大眾喜聞樂見的形式進行信息發布和反饋,讓社會治理更“接地氣”
作者簡介:黃佳璐(1992-),女,漢族,學歷:本科,研究方向:青少年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