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軍


第一,堅持“光盤行動”,從源頭減少垃圾產生。不浪費食物不僅是一種美德,還能從源頭減少濕垃圾的產生。
許多人都有在馬路上邊走邊吃的經歷,吃剩的食物也大多順手丟到路邊的垃圾桶里。自垃圾分類實施以來,很多市民發現,在公共場所,收集“可回收物”和“干垃圾”的垃圾桶比較常見,而收集濕垃圾的容器卻不多。
《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第26條規定:“公共場所應當設置可回收物、干垃圾兩類收集容器;但濕垃圾產生量較多的公共場所,應當增加設置濕垃圾收集容器。”可見,公共場所并不加設濕垃圾桶,這是為什么呢?
濕垃圾又稱為廚余垃圾、有機垃圾,是指食材廢料、剩菜剩飯、花卉綠植等易腐的廢棄物。
濕垃圾易于生物降解,也就是說這類垃圾容易發酵。濕垃圾的處理方式通常為堆肥或填埋等,比如利用微生物發酵制肥或分解、粉碎后自然發酵等。
濕垃圾如果長時間放在垃圾桶里,就會腐爛發臭,滋生細菌,讓垃圾桶變成令人“聞而卻步”的污染源。 所以,自垃圾分類實施以來,街頭的濕垃圾收集容器數量并不多。
第二,濕垃圾桶的數量雖有減少,但并非完全找不見。如果生活里產生了濕垃圾,如玉米棒、紅薯皮、骨頭、果核等,不妨在手上多拿一會兒,到有收集濕垃圾的容器處再扔掉。
出門在外的市民該如何處理濕垃圾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