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農村歷來就是重視禮尚往來的人情社會,適當合理的人情消費可以加深彼此的聯系與情感,而隨著經濟的發展,農村人情消費行為愈演愈烈,甚至逐漸變味異化,成為人們日益關注的問題。本文主要基于帕森斯社會行動理論中AGII.模型,對農村人情消費行為產生的原因及功能做了客觀分析。
關鍵詞:社會行動;農村;人情消費
一、問題的提出
中國素來就是“禮儀之邦”,“來而不往非禮也”是中國人民的重要傳統觀念之一。特別在農村這樣一個熟人社會里,鄰里之間交往密切,禮尚往來的人情文化正是農村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村民需要通過人情來往來維持自己的關系網絡。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鄉村振興”戰略并明確了“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態富裕”的總要求,其中鄉風文明是新農村建設的重中之重。然而近年來,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情消費也在相應地不斷增加,其增長速度甚至超過了人們的家庭收入增長速度,使得許多農民被沉重的人情負擔壓的苦不堪言,嚴重影響了其正常生活,并阻礙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道路的發展。因此,這一現象值得大家去關注。
二、農村人情消費行為的原因及功能分析
本文主要運用帕森斯社會行動理論的AGIL模型,從行動系統的四個子系統以及相對應的功能范式出發,分析農村人情消費行為在農村社會長久盛行的原因,并探討其所帶來的正、負功能。
(一)原因分析
1.行為有機體系統:獲取存在感和情感適應的方式
一方面,人情消費可以為人們提供一次團聚的機會,農民在期間交換金錢和物質的同時,也可以交流情感、分擔困難、分享快樂,從而尋求認同感和歸屬感。一個人若長久不遵從習俗進行人情消費,則會被人認為是“不通人情”,漸漸地就會被人排除在外。另一方面,人情消費是人們維持情感關系的一種方式,特別是逢年過節,親友之間相互來往,表達情感,能夠豐富人們的情感生活,獲得情感上的滿足。
2.人格系統:獲取社會資源和目標達成的手段
農村人情消費行為不僅可以使農民鞏固以往的社會關系網絡,而且可以擴大甚至建立新的社會關系網絡。這種關系網絡可以看作是一種潛在的社會資本,農民在其中可以通過交流獲取雙方所需要的信息資源,從而實現自己的目的。一個人的社會關系網絡越廣泛,就越容易獲得相應的社會資源,從而也越容易實現自身效益的最大化。因此,農民在生活中越來越重視“人情”的作用。
3.社會系統:社會結構和經濟發展的影響
一方面,費孝通先生在《鄉土中國》中提出“差序格局”學說來概括農村社會的特點,認為農村的社會結構是以“己”為中心,在血緣和地緣的基礎上,通過一根根私人聯系構成逐漸向外推移的網絡。正因為中國農村的這個特點,決定了農民之間相互依賴、頻繁交往、守望相助的社會關系,這種社會關系的維持正是需要通過人情來往這種方式。另一方面,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農民的收入有了大幅度提高,這為人情消費行為奠定了一定的物質基礎,在農民有一定經濟能力的情況下,都會更愿意進行人情消費,以獲得情感維系和社會支持。
4.文化系統:傳統觀念和外來文化的影響
一方面,我國的傳統文化十分注重“禮”,“來而不往非禮也”的觀念深深烙印在中國百姓的心中,別人給你送了禮,你必須要還回去,這樣一來二往的就漸漸形成了農村約定俗成的習俗規范,人們都會習慣性去遵守。另外,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面子文化”也是導致人情消費行為產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別人給了你面子,你也得給別人面子。正是這種“爭面子”的心理使得人情消費行為愈演愈烈。
另一方面,隨著勞動力的輸出,農村的人口流動性加強,外來負面文化得到傳播,使得功利主義、拜金主義等不良風氣在農村蔓延,因此許多人漸漸習慣于通過用金錢來“做人情”,從而來獲取資源、解決問題。由此,人情消費行為自然產生。
(二)功能分析
1.農村人情消費行為的正功能
結合原因分析,就可得出農村人情消費行為的正功能。從“適應”功能來看,農民通過人情消費,可以滿足人們的情感需求,豐富情感生活和營造融洽的人際氛圍,可以使農民更好地適應社會環境。從“目標達成”功能來看,農村人情消費行為是農民建立和拓展社會關系網絡的一個重要途徑,有助于自身目標的實現。從“整合”功能來看,農村人情消費行為有助于整合社會資源和人際關系資源,在人們之間形成良好互助、和諧友愛的人際關系。從“模式維持”功能來看,人情消費行為有助于維持社會關系網絡的和諧秩序,同時其互惠性的來往也有利于農村社會結構的平衡和整合。
2.農村人情消費行為的負功能
就農民個人而言,加重了農民的經濟和精神負擔,影響了農民的正常生產和生活。從經濟上看,過度的人情消費成為普通農戶家庭的一大筆“灰色支出”,使農民得之不易的勞動收入流失,有的貧困家庭為了所謂的“面子”,甚至還會負債“送人情”。從精神上看,貨幣化的人情消費,使得人情交往從自由、自愿的交往活動變成了被迫、扭曲的束縛,長此以往,加重了農民的心理負擔。而經濟壓力的劇增和精神負擔的加重,也很容易引發家庭矛盾,影響到家庭關系的穩定,最終危害到農民的正常生活和生產活動。
就整個農村而言,扭曲了農村原有的淳樸的人情關系,阻礙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進程。最初人們之間的往來是為了促進感情,增強交流,而隨著人情消費的異化,這種淳樸的人情關系便被功利性的金錢關系所代替,人們送禮不再是僅僅為了表達情感,而是為了實現自己的某種目的,有的甚至用送禮的多少來衡量關系的親近。儀式程序越來越形式化,攀比之風越演越烈,而且每逢大擺筵席之時,少不了打牌賭博等活動,這些不良現象都嚴重污染了農村的社會風氣。
參考文獻:
[1]帕森斯.社會行動的結構[M].張明德、夏遇難、彭剛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03:49-50.
[2]張麗娜.當前我國農村人情消費研究[J].南方論刊,2012(11).
作者簡介:劉佩(1996-),女,漢族,陜西紫陽縣人,研究方向:組織與發展社會學,西南大學文化與社會發展學院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