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反應工段是三胺裝置節能技改的核心,氨不參與反應,主要作用是促進反應器內部循環,防止堵塞,確保儀表導壓管暢通、閥門靈活,事故狀態下裝置安全停車。三胺的熔點是352℃,維持氨的溫度是保證反應工段穩定的核心。
關鍵詞:反應工段;氨;溫度
我公司三聚氰胺生產裝置在工藝上采用高壓法生產,將熔融尿素送入刺刀管式反應器中,在高溫、高壓下聚合生成三聚氰胺,再經過急冷、汽提、離心、干燥生成成品三聚氰胺。因此,反應工段是高壓法生產三聚氰胺裝置的心臟。其操作溫度為370-380℃,操作壓力為7.0-9.0MPa。為提高三胺產品的競爭力,我公司進行節能技改,反應工段增加兩個關鍵設備,使反應工段內物料進行氣、液分離,降低副產物的生成,增加反應工段負荷,提高轉化率,降低噸三胺生產成本消耗。為保證反應工段的生產穩定,新增加一臺氨加熱器,確保尾氣分離器、后置反應器底部進氨及儀表閥門氨沖洗的溫度。目前反應工段各項工藝指標均達到設計要求,生產能力穩定。但是,在開車的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問題,本文將對這些問題給以分析并提出解決方案。
1 反應工段的設備和作用
1.1 反應器的結構及作用
反應器(如圖1)是一圓柱形耐壓筒體,反應器熱量由熔鹽供應。尿素的聚合在此設備內進行。內部裝有六層共339根刺刀管,它們環形分布在中心管的周圍,中心管下方有一物料接液盤,盤的周圍開有36個長圓孔,正常生產的內部物料從中心管下來,通過36個孔循環到刺刀管側。從反應器底部進入的熔融尿液和氨混合從接液盤的周圍進入循環。在刺刀管環隙和中心管內共有四套熱電偶組,每組6個熱電偶,從下向上均勻分布。頂部裝有反應器出料管,筒體外側是導熱姆預熱夾套。
1.2 尾氣分離器的結構及作用
尾氣分離心器是接收反應器出來的氣、液混合物,在此設備內,混合物進行初步氣、液分離,氣相送至急冷塔進行回收,液相依靠液位差進入后置反應器,液位由后置反應器擋板控制。尾氣分離器外側附有導熱油夾套,開車時預熱。
1.3 后置反應器的結構及作用
后置反應器內部有6層塔盤,液體三聚氰胺依靠重力作用從反應器尾氣分離器V-301流進后置反應器R-301,在后置反應器底部增加一股氣氨,促進物料攪拌,在塔盤的作用下氣、液兩相分離,氣相進入急冷塔,95%的三胺物料由液相進入溶解釜。后置反應器外側有熔鹽夾套,熱量由熔鹽提供。
1.4 氨加熱器的結構及作用
氨加熱器是由電加熱器,使氣氨由190℃升溫至380℃,
氨加熱器有兩臺(E8104/E311),E8104高溫氨供反應器底部進氨,E311供應尾氣分離器、后置反應器氨沖洗及底部進氨,特別是尾氣分離器、后置反應器氨的溫度必須保證。為保證尾氣分離器、后置反應器氨的溫度,在E8104、E311出口管線增加互通管線,緊急情況下可用E8104代替E311,保證后置反應器溫度。
2 氨的流程
液氨經氨泵升壓到9.0MPa,通過E8103蒸汽加熱至190℃,分兩路分別進入E8104/E311電加熱器加熱至380℃,氣氨送至反應工段。為避免E311故障,造成氨溫度下降,致使尾氣分離器、后置反應器儀表指示漂移,閥門卡澀,液相管線堵塞,三胺裝置被迫故障停車。
3 運行中出現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由于設計、施工原因,氨管線在投用后未達到設計指標(溫度),為避免出現次生危害,進行了技改。
3.1 熱偶固定問題
由于氨管線壓力高9.0MPa,溫度380℃,熱電偶固定設計由卡箍固定,由于氨是隔膜泵進行升壓,氨管線有輕微振動,熱電偶輕微晃動,熱電偶與管線壁接觸面振動、位移,造成熱電偶溫度與實際氨溫度產生偏差,顯示溫度偏低。經過分析決定采取絲扣固定,熱電偶與管線壁緊密接觸,改造后氨的溫度指示正常。
3.2 氨管線保溫
E311出口氨管線保溫厚度設計為100mm,氨投用后,氨的各分支管線溫度與E311加熱溫度相差較大。主要原因:E311測量的是電加器內部溫度,各支點測的是管壁溫度;現場測各保溫溫度,保溫表面溫度超過50℃,保溫效果較差;氨管線與其他工藝管線間距過小,保溫層與其他工藝管線包在一起,影響熱量損失。
采取措施:增加氨管線與其他工藝管線間距,保溫層厚度增加至300mm,測保溫層表面溫度與環境溫度一致。
3.3 氨沖洗溫度
由于氨沖洗支管較多、管線長,流量少,氨管線固定支撐處易造成熱量損失,特別是后置反應器液相出口兩支氨沖洗管線溫度偏低。經過分析,此兩支管線氨沖洗夾套增加高高壓蒸汽加熱,管線固定支撐與管線接觸面增加絕緣材料,避免散熱,改造后氨沖洗溫度升高。
4 結束語
通過對反應工段的設備結構、工作原理、物料性質的總結及開車中出現的問題,通過現場排查分析和解決問題,積累了一定的操作經驗,從而保證氨的溫度,為三聚氰胺裝置的安、穩、長、滿、優運行創造了條件。
作者簡介:
羅明偉(1984- ),男,工程師,從事三聚氰胺的生產工作,河南省中原大化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三聚氰胺事業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