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憂郁的熱帶》在語言功力、哲學思想上魅力經久不衰。就閱讀體驗而言,可從自傳學術生涯的“逃避、痛斥、自我選擇”、感慨城市壓力的“壓抑、悲嘆、殖民入侵”、對熱帶田野的“錯愕、理解、惋惜”、對人類學與人類意義的“無奈、虛無、釋然”等四個憂郁維度加以解讀,或可在一定程度上把握列維既深沉又熱烈的人格魅力、波瀾壯闊的人生歷程及其著書生涯。
【關鍵詞】 憂郁的熱帶;克洛德·列維-斯特勞斯;四重憂郁
【中圖分類號】K892.1?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0)43-0013-02
基金項目:2017年度貴州大學文科重點學科及特色學科重大科研項目“文化路線·互動共生:貴州地域文化生態研究”階段性研究成果(課題編號:GDZT201711)。
誠如趙紅梅所言“對《憂郁的熱帶》的盛贊多于研讀,攀附性熱愛多于內省式興趣,片斷式引用多于整體性審視,從而導致對該書的寫作背景、列維情懷、語言風格、學術隱喻等不予深究的膚淺化閱讀傾向。”因此,應結合列維本人經歷,以回憶錄、自傳體視角對本書進行仔細研讀與理解,以領略列維憂郁沉頓卻又熱忱純真的一生。
一、列維生平與《憂郁的熱帶》
克洛德·列維-斯特勞斯是法國著名的社會人類學家,法國結構主義人文學術思潮主創始人。于1908年在比利時出生,其猶太血統導致被迫逃亡紐約躲避納粹迫害,后定居法國巴黎受教育。在法國先學習哲學,后赴巴西圣保羅大學當人類學教師。由于列維到巴西后沒有找到老師口中所說完全原始的印第安土著人,深覺受騙。于是在1936年,決定不再做“星期天人類學家”,獨自深入巴西熱帶雨林,首次獨立研究較原始的卡都衛歐族和波洛洛族印第安人。
兩年后,列維對自己的歷史觀(即過去沒有將西方世界視為一個整體看問題)進行自我反思后,決定從巴西圣保羅大學辭職,而后作為一名職業人類學家重返巴西。他從曾經的田野點(波洛洛人居住地)出發,組織團隊向人類學家從未涉足的一條“電報線”——向巴西熱帶雨林深處西北線挺進。1940年后,列維在美國研究結構主義。時隔17年,列維于1955年寫了《憂郁的熱帶》這本著作。總體而言,本書是一本夾敘夾議的、兼具個人回憶錄性質、具有文學色彩的特殊民族志。
二、本書主要內容
本書共九章,將本書劃分為四個部分,即前言自傳、城鄉對比、熱帶民族志、人類學反思等,并隨著本書中敘述的展開,可將列維的“憂郁”解讀為四重憂郁層次。
(一)第一重憂郁——初為人類學家的憂郁:“逃避、痛斥、自我選擇”
第一、二章,是本書的前言即列維自傳部分。
這里是列維初顯憂郁性格階段,即剛成為人類學家的憂郁,是一種專注學術而對現代社會功用目的的背離。在第一章《結束旅行》中,列維簡述自身成長經歷,交代成為人類學教師背景,認為“研究工作的偉大與不幸,在于研究工作是一種避難所,一種傳教站。”列維逃離了名利的現實世界卻又扎根田野,直面現實世界。他大聲疾呼結束華而不實的探險、旅行,開始真正的人類學調查。他推崇人類學調查應與原住民一起分享一種信仰, 是生命的延伸。在第二章《行腳小注》中,列維自述與人類學學科相遇與認知。在去異國教書的途中,他用精準到每秒的方式記錄下游記《日落》,遂成為人類學經典描摹文段。
(二)第二重憂郁——對工業城市與人類生存壓力的憂郁:“壓抑、悲嘆、殖民入侵”
第三、四章為宏觀城鄉景象描寫篇,是本書第二重憂郁之處,即對西方文明入侵的憂郁。
在第三章《新世界》中,列維用“面、線、點”手法進行宏觀場景描寫,長篇幅、靜態摹寫了巴西里約熱內盧、圣保羅市城市景色與鋼筋水泥制式化的建筑結構,以諷刺、悲嘆的口氣批判了工業文明對個性化世界毀滅性的殖民入侵。第四章《地球及其居民》中,列維描寫了在圣保羅附近的城與鄉場景,并倒敘穿插了二戰后訪問印度,對印度的人地矛盾、畸形人際關系進行了深度描寫,議論其由于人口眾多帶來的壓抑感。
(三)第三重憂郁——對原始文化散失的憂郁:“錯愕、理解、惋惜”
本書第五至八章為四個民族的民族志篇,是本書的第三重憂郁,即對原始文化散失的憂郁。
其一,卡都衛歐族:初步與外界交融的部落。卡都衛歐族的居住房屋與外界鄉民無異,唯一特征是卡都衛歐族大多紋面、身上刺青,這是他們文明的象征。列維描述卡都衛族曾經興盛過,但現已衰落。除了采集漁獵的經濟類型外,很多人都是做乞丐乞討或者偷盜維持生存。列維對卡都衛歐族紋面進行了詳細解釋:一是年輕人趕時髦;二是女性增強性吸引力;三是成人進入文明的標志。四是由圖案標明自身階級。五是以象征過去的盛世制度與景象,這是最為重要的因素。卡都衛歐族仍保持著貴族等級內世襲,實行嚴格的等級內婚,亦是對盛世的追憶。此外,卡都衛歐圖案在不同的原則中總是尋找到均衡的沖動,這暗示著目前在這種衰落社會背景下心理不平衡的解決方案。
其二,波洛洛族:擁有獨特觀念的互助部落。波洛洛族原始程度較深,列維從以下幾點進行了描寫。一是外形方面。幾乎全身赤裸,但是有精致裝飾,遮擋住重要部位。二是社會結構方面。最具特色的為半偶族制度。列維將半偶族制度比喻做比賽慷慨的足球隊,哪個半族對對方幫助更多,哪方就贏得更高聲譽。在遇對方半族的婚喪嫁娶等人生儀式時,本半族必須出人出力,以顯示自己的慷慨、友善,彰顯本半族地位、聲譽。三是自然觀方面。他們將文化與自然對立,把生命視為文化的一部分。當人死亡,他們視作自然對社會的損害,并向自然“討債”。四是在宇宙觀方面。他們將村落的特殊建筑結構——圓心結構,視為是社會宇宙的一部分。
其三,南比克拉瓦族:原始、民主、美好的民族。此民族是列維辭職后成為職業人類學家,組建自己團隊后接觸的原始民族。有以下幾個特點:1.在生存方面,他們原始、貧困,難以維持基本生存。2.習俗方面,對本族人姓名保密,男女間調情技藝發達。3.政治權利方面,實行臨時酋長制度,酋長身負處理族群生存危機(給族人找食物)的職責。要求酋長慷慨待人,并享多妻特權。
其四,吐比克瓦希普族:酋長權力高度膨脹的民族。由于列維團隊有人生病、去世等問題,后期調查未能成行,故本部落未詳細描寫。但在“賈賓鳥的鬧劇”一節里進行了酋長裝神弄鬼以求權力穩固的細節儀式描寫。
(四)第四重憂郁——對人類學意義、人類意義的憂郁:“無奈、虛無、釋然”
第九章《歸返》,章節題目意指一種在忙碌生活中,尋找精神意義上的返璞歸真。本篇章是精神密度高度集中的一章,有人認為研讀本章可以促進人類的自我了解,同時也是第四重憂郁,即對人類學、對人類的憂郁。
在《一小杯朗姆酒》列維寫道,“文明的迷人之處主要來自沉淀其中的各種不純之物”,人類學的憂郁,只能見證異文化的衰落,見證那些有味道的東西毀掉。列維對人類學的憂郁——研究異族似乎是沒有意義的。在尋找答案后,列維最終提出了解決方案,認為人類學的意義在于盧梭所言的對構建世界的原則進行記錄。
接下來列維開始思考人類的意義,也即是本書最深沉次的憂郁——對人類的憂郁。在《緬甸佛寺基榮之旅》中先以時間順序縱觀三大宗教,最終列維認為宗教的意義歸于虛無,人類的意義也歸于虛無。那么,活著的我們能做的是什么呢?列維寫道:“對一塊比任何人類的創造物都遠為漂亮的礦石沉思一段時間;去聞一聞一朵水仙花的深處所散發出來的味道,其香味所隱藏的學問比我們所有書本全部加起來還多;或者是在那充滿耐心、寧靜與互諒的短暫凝視之中,這種凝視有時候,經由某種非自愿的互相了解,會出現于一個人與一只貓短暫的互相注目之中。”
三、結語
《憂郁的熱帶》破題而言,“熱帶”主要指巴西、印度等熱帶地區。“憂郁”一詞,雖是本書基調,即整體以嚴厲反思與冷峻態度看待問題,但列維卻懷以對田野、對人類學深沉的熱愛與情懷,苦中作樂,間歇性釋放憂郁。面對最深層憂郁—— 人類的意義,列維認為人類的意義雖是虛無,但其經歷體驗構成了個人活著和存在的價值。一方面承認世界的荒謬性,一方面幸福地把巨石推向山頂——到田野中去吧。列維懷揣著深沉的憂郁與滿腔的熱忱,號召人們回到田野中去吧,去經歷和體驗世界的美好。可見,雖然列維細致、多愁、敏感、悲觀,卻仍懷有一顆與人分享、記錄、保留異文化的赤子之心。
參考文獻:
[1]趙紅梅.詩性與學術的交錯——克洛德·列維-斯特勞斯《憂郁的熱帶》述評[J].廣西民族研究,2015,(01):65-72.
[2](法)克洛德.列維-斯特榮斯編.憂郁的熱帶[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
作者簡介:
李秋華,女,布依族,貴州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與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