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霞 王勤龍
【摘要】 “臨川四夢”誕生在“有法之天下”的明朝,四部作品或是巧合,或是匠心獨運,都與科舉取士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這也為從“臨川四夢”中探究明代的科舉文化提供了可能。本文以湯顯祖的“臨川四夢”文本為研究對象,堅持“論從史出”的研究方法,將文學作品的形象性與歷史資料的客觀性相結合,對其中所包含的明代科舉文化,即科舉考試的內容、科舉考試的方式以及科舉文化的實質等方面進行分析,以求展現明代科舉文化原貌。
【關鍵詞】 臨川四夢;科舉文化;內容
【中圖分類號】I107?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0)43-0031-02
一、科舉考試的內容
(一)“四書五經”為基本考試內容
科舉制度的題目源于《易》《書》《詩》《春秋》《禮記》以及“四書”等經典,考試內容的標準答案以三部大全為準繩。如再看第三卷,到是主戰。[看介] “臣聞南朝之戰北,如老陽之戰陰。”此語忒奇。但是《周易》有“陰陽交戰” 之說——以前主和,被秦太師誤了。今日權取主戰者第一,主守者第二,主和者第三。其余諸卷,以次而定。(《牡丹亭》第四十一出《耽試》) ①
一場戰爭,是否參戰,需要參考《周易》的內容。由此可見,科舉考試的題目留給考生發揮的思考空間極為有限。
(二)注重進士科時務政策的考核
明代科舉考試分為三場:帖經,口試,時務策。進士科自誕生之日起又經歷唐宋兩朝的發展,成了最重要的考試科目,且試題有著深刻的現實依據。如且看第二卷,這意思主守。[看介]“臣聞天子之守國,如女子之守身。”也比的小了。再看第三卷,到是主戰。(《牡丹亭》第四十一出《耽試》)
科舉考試與現實的戰亂、政治情況緊密相連,考查考生的策問能力,同時也注重考生的文采。在科舉考試中,通過對考生人品、知識、策問能力等綜合考查,從而確定科考入選者。《牡丹亭》中的柳夢梅正是因為有著這樣的策問才能,被主考官一眼看中,榮登狀元寶座。
他與滿朝勛貴相知。都保他文采第一。便是本監,也見他字字端楷哩。[凈]可知道了。他的書中有路能分拍。則道俺眼內無珠做總裁。(《邯鄲記》第七出《奪元》)
二、科舉考試的方式
(一)課程考試與官員推薦相結合
從“臨川四夢”中我們探得明代的科舉文化有了重要的變化,在考生參加科舉考試時,需位高權重者的推薦。如:
[老]老先不知。也非萬歲爺一人主裁。他與滿朝勛貴相知。都保他文才第一。便是本監。也看見他字字端楷哩。[凈]可知道了。他的書中有路能分拍。則道俺眼內無珠做總裁。(《邯鄲記》第七出《奪元》)
《邯鄲記》中的裴光庭、蕭嵩雖然是名門之后,才學不淺,但缺乏高官的引薦,最終還是敗給盧生。這就反映出明代科場考試與官員推薦相結合的科考方式,已經成為一種潛在的規定。又如:
[合前生]這等小生到不曾拜得令兄。[旦]你道家兄是誰。家兄者錢也。奴家所有金錢。盡你前途賄賂。[生笑介]原來如此。感謝娘子厚意。聽的黃榜招賢。盡把所贈金資。引動朝貴。則小生之文字珠玉矣。(《邯鄲記》第六出《贈試》)
《紫釵記》中湯顯祖的諷刺與批判已非常深刻,科舉考試中赤裸裸的金錢關系、豪門關系在湯顯祖的筆下展現得非常清晰。《牡丹亭》中的柳夢梅趕考誤期,只是因為熟人的緣故得以將自己的文章呈給主考官,這就體現出明代科舉考試制度的不健全。
(二)學校促考與私人報考相結合
明代的科舉取士同明代學校教育是同步的,但明代的科舉考試慢慢地與學校教育相脫離。學校教育對科舉文化的影響慢慢減弱,在“臨川四夢”的四部作品中,甚至沒有一部作品提及學校教育,而湯顯祖本人也與學校教育少有聯系。
[生]不欺娘子說。小生書史雖然得讀。儒冠誤了多年。今日天緣。現成受用。功名二字。再也休提。(《邯鄲記》第六出《贈試》)
在“臨川四夢”的四部作品中,能夠看到參加科舉考試的男主人公都與學校教育的關系不大,大多是自己飽讀詩書數十載,然后報名參加科考。他們或多或少受到上層階級的提攜,但對于他們所接受的學習教育,湯顯祖描寫的很少,不能說學校教育與科舉考試的密切關系完全消失,但至少能夠說明學校教育對讀書階層的吸引力慢慢下降,學校教育不能再像先前那樣受到足夠的重視。
三、臨川四夢”中明代科舉文化的優長
(一)讀書人入仕為官的重要渠道
處在社會底層的讀書人渴求“一舉成名天下知”,科舉考試則是他們入仕為官,跨越階級的重要渠道。如:
[凈背介]卷首定蕭裴。怎到的寒盧那狗才。[回介]是他命運該。遇重瞳。著眼抬。[老]老先不知。也非萬歲爺一人主裁。他與滿朝勛貴相知。都保他文才第一。便是本監。也看見他字字端楷哩。(《邯鄲記》第七出《奪元》)
卑微的盧生,沒有顯赫的背景和雄厚的財產,科舉及第則改變了他的命運。正是科舉取士的“公開選拔,擇優錄取”,打破了階層限制,讓普通民眾能夠有機會入仕為官。
(二)才子佳人聯姻的“催化劑”
參加科舉,金榜題名,這就為才子佳人的聯姻注入了催化劑。“臨川四夢”中男主人公總是處在社會的下層,對心儀女子的傾心讓他們無法自拔,但現實的殘酷處境又讓他們身不由己,參加科考成為他們最為便捷、最為有效的抉擇。如:
[旦]盧郞。自招你在此。成了夫婦。和你朝歡暮樂。百縱千隨。眞人間得意之事也。但我家七輩無白衣女壻。你功名之興卻是何如。(《邯鄲記》第六出《贈試》)
當杜麗娘得知其他士子都已前往參加科考,便立刻要求柳夢梅取個狀元及第回來,“七輩無白衣女婿”,這樣的封建觀念在女子心中也是根深蒂固。才子佳人在科舉考試高中后能夠順理成章的結合,這也是中國封建社會的一種定律,在湯顯祖的“臨川四夢”中同樣有著很好地展現。如:
[生]十年窗下,遇梅花凍九才開。夫貴妻榮八字安排。敢你七香車穩情載,六宮宣有你朝拜。五花誥封你非分外。論四德、似你那三從結愿諧。二指大泥金報喜。打一輪皂蓋飛來。[旦]夫,我記的春容詩句來。(《牡丹亭》第三十九《如杭》)
湯顯祖倡導“有情之天下”,但這與明朝的“有法之天下”相抵。他將內心所向和所有理想寄托在創作的作品中。尤其是科舉考試成了美滿婚姻必不可缺的因素。
(三)士人顯示才學的重要方面
科舉考試為讀書人提供了求取功名的機會,也為他們展示才氣提供了平臺。“臨川四夢”中柳夢梅的才學在科舉考試中得到很好的展現,他運用自己的才學為國家的戰事提出策略。如:
[生]當今呵,寶駕遲留,則道西湖晝錦游。為三秋桂子,十里荷香,一段邊愁。則愿的“吳山立馬”那人休。俺燕云唾手何時就?若止是和呵,小朝廷羞殺江南。便戰守呵,請鑾輿略近神州。(《牡丹亭》第四十一出《耽試》)
正是在科舉考試中,才看到讀書階層的才學與膽識,在流傳下來的史料中,也能夠目睹當年參加科考人員的滿腹才情與詩性,科舉考試成為科考者展示自己才學的重要方面,成為自己推銷自己的重要手段。
四、臨川四夢中明代科舉文化之弊端
(一)缺乏科學的參考標準
在科舉考試中,判閱試卷沒有科學的參考標準,以主考官的主觀意念評判為主。考試缺乏公信力,也難以評判出社會真正的需要的人才。如:
但是《周易》有“陰陽交戰”之說。——以前主和,被秦太師誤了。今日權取主戰者第一,主守者第二,主和者第三。其余諸卷,以次而定。(《牡丹亭》第四十一出《耽試》)
(二)造成人格的功利性
科舉考試是跨越階級從而顯達的最佳途徑,入仕為官則有機會向權貴靠攏,這就造成科考者人格的功利性。如:
[生]大丈夫當建功樹名。出將入相。列鼎而食。選聲而聽。使宗族茂盛而家用肥饒。然后可以言得意也。(《邯鄲記》第四出《入夢》)
呂洞賓與盧生這段對話堪稱經典,深刻展現了他們讀書入仕為官的目的是光耀門楣,富貴顯達。
(三)禁錮文人的思想
科舉考試是統治者選拔任用人才的重要途徑,同時也是他們禁錮文人思想的手段之一。如:
王孫公子不豪奢,雪案螢窗守歲華。但是學成文武藝,都堪貨與帝王家。(《邯鄲記》第五出《招賢》)
“貨與帝王家”這是科舉制度的使命,也是科舉文化的生命的特征。科舉考試成為統治階層的一件武器與法寶,利用這樣的工具牢牢控制了科考者的思想與生命。
五、結語
明代科舉考試的基本內容以“四書五經”為主,注重進士科時務政策的考核,科考形式以課程考試與官員推薦相結合、學校促考與私人報考相結合。“臨川四夢”中湯顯祖對科舉并非一味排斥,他肯定了科舉文化的優長,也深刻揭露了它的弊端。通過“臨川四夢”中湯顯祖的描寫,看到了人生、社會的真實一面,同時應始終秉持客觀的態度,探求其中所蘊含的科舉文化,并為現代教育制度的發展提供借鑒與參考。
注釋:
①湯顯祖:《湯顯祖戲曲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415頁。以下引用“臨川四夢”原文均出自此書。
參考文獻:
[1]湯顯祖著,朱萍整理.臨川四夢[M].北京:中華書局,2016.
[2]湯顯祖,湯顯祖戲曲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3]劉海峰.中國科舉文化[M].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10.
[4]王凱旋.明代科舉制度研究[M].沈陽:萬卷出版公司,2012.
[5]鄒自振.湯顯祖與臨川四夢[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16.
作者簡介:
海霞,女,回族,新疆烏魯木齊人,中央民族大學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學院2018級博士生,研究方向:文獻與醫藥文化交流研究、民族文獻與非物質文化研究。
王勤龍,男,江蘇無錫人,江蘇常熟國際學校教師,漢語國際教育碩士,研究方向:中文教學與中醫文化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