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模因論是基于達爾文的進化論思想解釋文化進化規律的一種新理論。本論文以中國知網數據庫為支撐,應用統計學的研究方法對知網數據庫中有關模因論研究的相關文章做了統計,歸類分析。梳理出了國內對于模因論研究的現狀,分析了模因論與相關學科結合的研究脈絡和不同領域的研究維度。本論文高度概括提煉了目前國內對模因論的相關研究,對模因論在國內的縱深研究和跨學科交融有一定的參考意義。
【關鍵詞】 模因論;文化進化;綜述
【中圖分類號】H315?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0)23-0083-02
基金項目:川北醫學院科研發展計劃項目(項目編號CBY18-B-YB09)。
一、引言
模因論是基于達爾文的進化論思想解釋文化進化規律的一種新理論.基于生物進化的最小因子—基因,模因論提出了人類社會文化傳播的最小復制因子,即模因。何自然教授指出“它從歷時和共時的視角對事物之間的普遍聯系以及文化傳承性這種本質特征的進化規律進行詮釋”。模因論在西方研究開展已久,隨著何自然等中國學者的引入和研究,模因論在國內學術界如火如荼地開展,目前模因論在國內的研究主要涉及模因論與翻譯、教學、社會語用和傳播學的跨學科研究。
二、國內的模因論研究
模因論在國內的研究開始于吉林人民出版社分別于1998年和2001年出版了理查德·道金斯的《自私的基因》和理查德·道金斯的《自私的基因》,之后在何自然、謝朝群和 王斌等學者的推動下模因論在中國快速發展。從宏觀上來看目前國內的模因論研究主要分為以下幾類:模因論與教學實踐,模因論與翻譯,模因論與社會語用,模因論與傳播學的結合。
(一)模因論與教學實踐的結合,主要在模因論的指導,對傳統教學活動的啟示。鄧來英以高職商務英語寫作為研究對象,探討在模因論的指導下如何創新寫作課程模式,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水平。白潔同樣以英語寫作課程為切入點,基于模因論,提出在民族院校藏語類零起點英語教學中構建“閱讀-仿寫”的寫作教學模因,提升教學效果。周園以模因論作為指導,尤其是其中的強勢模因理論,來指導初中英語的詞匯教學活動,提出了自己的建議。張偉平采用實證研究方法,在模因論的指導下分析了大學英語四六級的寫作過程。
(二)模因論與翻譯研究,主要是在模因論的指導下探討翻譯活動的方法和策略。主要涉及幾方面的翻譯研究:1.文本形式的翻譯研究,如詩歌文本,網絡文本,商業文本的翻譯研究。王靜以模因論為基礎指出詩歌意象翻譯過程中譯者要根據具體語境下模因庫的特點進行形意的對應模仿和復制。她同時還結合了當代新媒體的網絡語言環境分析了模因論指導下的網絡英語翻譯實踐。劉曉維基于模因論中的強勢模因構建了企業外宣的翻譯策略和啟示。丁自華、翁風翔基于模因翻譯理論,具體闡述了如何將模因理論中的語言同構、語言參數和語言轉碼運用到國際航運英語的翻譯實踐中。羅倩基于模因論的視角分析了中國菜名的傳播方式,進而提出了中國菜名的翻譯策略。2.文化負載詞的翻譯研究。張麗花在其碩士論文《從模因論看文化負載詞的翻譯——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區大典 ·天水市介紹〉翻譯實踐報告》以翻譯實踐報告為出發點分析了從模因論的視角分析了承載了天水市文化的詞匯翻譯。張小燕在其碩士論文《模因論視角下文化負載詞的翻譯研究——以王安憶的小說〈長恨歌〉》中從模因論的視角分析了小說《長恨歌》中的文化負載詞。
(三)模因與社會語用的研究,主要用模因論的理論基礎分析社會語用現象。社會語用現象包括對網絡流行語、網絡歇后語的分析。李娟以模因論為理論基礎,以《咬文嚼字》2014-2019年所公布的網絡流行語為研究對象,分析了網絡年度流行語模因的來源、語法特點和語義特點。顧曉樂、徐子葳在語言順應論和模因論的指導下分析了網絡熱詞在傳播過程中的模因變異現象,對熱詞的模因的理解和翻譯提供了借鑒。王麗娟從模因論的視角審視了中日流行語的模因分類,并對中日流行語進行了比較。何自然在《公共話語中的諧音仿擬模因》一文著重談論了模仿元信息發音或聲調而形成的諧音仿擬模因及其種種變異,包含它們的分、應用、傳播以及形成動因.
(四)模因與傳播學的結合研究,主要從模因論的視角探討傳播領域的社會現象。劉紅見以模因翻譯論為理論基礎,分析了《白鹿原》中民俗文化負載詞的英譯和傳播過程。李雪、馬歡采用模因論分析了網絡流行語“轉錦鯉”的復制和傳播過程,并指出了“轉錦鯉”這一模因所具有的三種語用功能。汪華、李曉瀅以模因論為指導,從詞匯、句式和修辭三個層面對壯族文化對外傳播的英譯策略進行了探究,以提升壯族文學的傳播效度和力度。黃躍進基于模因論,針對區塊鏈中語言模因的社會信息傳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對策。
(五)模因與傳統文化的結合研究,主要從模因論的視角探討傳統文化的文化基因,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對外傳播。林曉娜,魏紅波在《模因論對國學傳承的啟示》一文中從語言模因論的角度來解讀如何傳承國學,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從模因論的獨特視角分析了國學的傳承發展。韓衛娟在《模因視域下的故宮文化影像化傳播》一文中從模因論的視角分析了傳統文化中的故宮文化的傳承和傳播問題。張艷云,楊春紅在《文化負載模因“禮”異域傳播的模因論解讀》一文中從傳統文化符號切入從模因論的視角分析了文化符號“禮”異域傳播的機制和傳播周期。
(六)模因理論的研究和補充,包含對模因論研究的綜述和模因理論的研究應用。近期對于模因論本身理論發展的研究有樊林洲的《模因理論的發展和應用綜述》,分析了模因論自身存在的問題,以及對這些問題的思考和看法,展望了模因論這一理論的應用前景。李宗俠、干映鋒和鐘玲俐等人從不同的側面梳理了模因論在國內外的研究現狀。
三、從模因論角度研究中國經典英譯
目前隨著中國文化軟實力的提升,中國傳統文化走出國門,走向世界的進程也在加快。承載了中國傳統文化的中國經典也加快了“西進”的步伐,目前隨著中國經典文化的英譯西傳,不少學者和研究生開始用模因論為理論框架,從文化進化的視角研究中國文化經典的英譯與傳播。本部分主要以中國傳統經典著作《論語》和《道德經》分析當前研究現狀,目前在中國知網檢索的相關文章有九篇,包括5篇碩士論文和4篇期刊文獻。
其中有5篇是以中國傳統經典《道德經》為藍本,結合模因論分析其英譯和文化意象在西方世界的傳播。如:武漢科技大學研究生柯可的論文《模因論視角下〈道德經〉在英語世界的翻譯與傳播》從模因的視角,根據模因的傳播復制規律對道家文化模因借助翻譯進行傳播的現象和過程進行探討和闡述;河南大學研究生楊靜的論文《從模因論看〈道德經〉在英語世界的翻譯和傳播》 從模因論的視角,觀察《道德經》自1868年至今在英語世界翻譯和傳播的三個宏觀歷時過程,從而探索其成功傳播的軌跡和所遵從的原則;長沙理工大學研究生王崇的論文《從模因論看〈道德經〉英譯本中文化意象的轉換傳遞》 在模因論的視角下研究《道德經》翻譯中文化意象傳遞的現象,分析翻譯活動實質是通過語言進行模因復制和傳播的過程,利用模因論合理地處理歸化與異化的關系,并實現文化意象持續有效的傳遞。
其中有4篇是以中國傳統經典《論語》為藍本,結合模因論分析其英譯和文化負載詞在西方世界的傳播。如河南大學研究生金廷顯的論文《模因論視角下〈論語〉的英譯研究》 用模因論對翻譯進行了重新界定,認為作品翻譯的過程就是文化傳播的過程。從模因論的視角對《論語》英譯的宏觀歷時過程進行分析,發現《論語》的英譯過程遵循著文化進化的規律,它能夠適應不斷變化的文化環境,從而產生出相應的新譯本;西安外國語大學研究生鄭永堂(2011)的論文 On the Translation and Diffusion of the Analects in English Worl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emetics 采用一種新的文化傳播理論——模因論,來描述《論語》自1868年以來在英語世界傳播的三個宏觀歷時過程并試圖揭示其翻譯和傳播的過程遵循著文化進化的軌跡;張艷云的文章《〈論語〉中文化符號“仁”“禮”異域傳播的模因論闡釋》結合符號模因異域傳播圖式,分析了文化符號“仁”“禮”異域傳播的四個階段,并詳細論證了再符號化模因“virtue”“propriety”被西方讀者接收的深層文化原因。
四、結語
模因論從文化進化的視角開創了解釋文化現象的新思路,目前國內對于模因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模因論與其他相關學科的跨學科融合和補充研究,相關學者可以進一步深入研究模因論自身理論體系,加強其與相關學科的融合,提高模因論自身體系的縱深發展和學科交融。
參考文獻:
[1]白潔.模因論視角下“閱讀-仿寫”英語寫作教學模式研究[J].廣西教育學院學報,2018,(06):77-81.
[2]何自然.語言模因面面觀[J].外國語言文學,2019,
36(01):5-6.
[3]何自然.公共話語中的諧音仿擬模因[J].外國語言文學,2019,36(01):7-18.
[4]李雪,馬歡.網絡模因視角下“轉錦鯉”現象簡析[J].新余學院學報,2019,24(05):66-70.
[5]李宗俠.模因論研究綜述[J].重慶第二師范學院學報,2016,29(06):46-50.
[6]羅倩.模因論視闕下中國菜名的英譯研究[J].山東農業工程學院學報,2018,35(12):107-108.
[7]王麗娟.模因論視角下中日流行語比較研究[J].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18,38(11):26-27.
[8]王靜.模因論視域下的高校英語翻譯教學——評《文化多樣性與英語教學》[J].當代教育科學,2019,(05):97.
[9]周園.語言強模因對初中英語詞匯教學的影響探究[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18,(07):401.
作者簡介:
張艷云,女,漢族,四川成都人,川北醫學院外國語言文化系教師,助教,研究方向:文化傳播和語用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