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外交部發言的翻譯有著極強的政治敏銳性,而其中文化負載詞的翻譯更是給譯者帶來巨大挑戰。如何準確地傳遞發言人使用文化負載詞的情感態度至關重要。本文以釋意理論為指導,以王毅在第56屆慕尼黑安全會議上的演講同傳稿為研究對象,分析和研究其中文化負載詞的翻譯策略。
【關鍵詞】 釋意理論;文化負載詞;外交口譯
【中圖分類號】H315?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0)20-0091-02
2019年冬末至2020年春初,突如其來的新型冠狀病毒疫情襲向中國和世界,這是對人類社會前所未有的挑戰,它不僅對人們的生命健康產生重大威脅,也對世界經濟和各國關系帶來了猛烈沖擊。在面對這一突發的全球公共衛生危機,不同的國家因為其價值觀念的社會偏好不同,所采取的措施也不盡相同甚至截然相反,這給國際社會的合作帶來困難。外交部的發言代表國家形象,譯者通過同傳將中國的聲音傳到國際,讓世界知道中國的對待疫情的態度以及我們做出的努力與犧牲。作為跨文化溝通的橋梁,譯者需要著重注意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化負載詞的翻譯。由于外交部發言具有較強的政治敏銳性,文章探討引入釋意理論,以該理論的翻譯釋意和檢驗與王毅在第56屆慕尼黑安全會議上的演講同傳翻譯實例相結合,對其中文化負載詞的口譯進行細致分析。
一、釋意理論
口譯的釋意理論,是20世紀70年代由巴黎高等翻譯學院的Danica Seleskovitch和Marianne Lederer提出。Seleskovitch通過長期的翻譯實踐和對翻譯理論研究分析出,在口譯理解階段和最終產出階段之間存在一個意義與語言外殼脫離的階段。他據此提出口譯不是直接地從源語言到目標語言轉換,而是譯者靠自身對源語言理解基礎上的二次表達,這一過程不是簡單的線性,口譯的理解/闡釋(comprehension/interpretation)、脫離語言外殼(deverbalization)和重新表達(reformulation)是一個“三角形的過程”。此后,Seleskovitch和Lederer在《釋意翻譯》一書中提出了釋意論的“口譯三角模型”(the triangular model of interpretation)。在該模型中,三角形的底部分別是語言一(language 1)和語言二(language 2),在源語言和目標語言之間存在一個意義(sense)階段,位于三角形的頂端,即分離語言外殼階段(deverbalization)。從釋意理論的視角來看,口譯過程不是機械地把源語言轉換為目標語言,而是譯者在自身對源語言進行脫離語言外殼的理解基礎上,得出三角形頂端的意義(sense),再重新表達出源語言的意義和情感。
二、文化負載詞
文化負載詞是指標志某種文化中特有的事物的詞、詞組和習語。這些詞匯反映了特定的民族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逐漸積累的,有別于其他民族的、獨特的活動方式。這些詞語不僅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且一般只存活于某一種文化中,在另一種文化中是空白的。正是因為這一我有你無的性質,使得其成為跨文化交流和翻譯的障礙。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文化負載詞凝聚著中華傳統燦爛文明,但漢英語系不同,語言文化差異巨大。王佐良先生曾經說過:“翻譯最大的困難是兩種文化的不同。”如果譯者僅僅是機械地對漢語的表層意思進行語言轉換,并不能準確傳達出發言人的意義和情感。在外交口譯中,譯者更應當謹慎處理文化負載詞,避免產生不必要的誤解,展現大國文化。
三、釋意理論指導下地文化負載詞翻譯
釋意論認為譯者翻譯的是篇章,而不是語言,篇章描述表達的是事實、環境、思想、情感等。因為文化負載詞是只存在于一種民族文化中,具備其獨特的文化意義,我們在翻譯時會發現目標語言中沒有包含這樣的文化信息,所以我們絕不能進行簡單的機械的語言轉換,應該利用釋意理論,對源語言進行脫殼,把握其意義和情感,最終產出譯文達到跨文化交流的效果。
實例1:沒有一個冬天不可逾越,沒有一個春天不會到來。
譯文:Winter will eventually pass, and spring is sure to come.
評析:這句話英文原文出自外交部新聞發言人華春瑩推特賬號發布的首條推文:“No winter lasts forever, every spring is sure to follow.”意思是:沒有什么困難和痛苦是不可戰勝的,最終希望和溫暖都會到來。其中“冬天”象征著自己遇到的痛苦、挫折或者不幸的事,“春天”則象征著希望,同樣也意味著冬天的結束,也就是痛苦和苦難的結束。根據釋意理論脫離源語言外殼,在大腦內生成意義(sense),最后產出時根據自身經驗積累可以聯想到英國詩人浪漫主義詩人雪萊在《西風頌》中創作的一句話“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If winter comes, can spring be far behind?) 這句話同樣告訴人們,要樂觀地面對生活中的磨難,堅持下去,這些困難一定會被戰勝,春天總會如期而至。所以可以將“冬天”直譯為“winter”,“春天”直譯為“spring”,聽者也同樣能夠理解中國對于戰勝疫情的信息和決心。
實例2:俄羅斯、白俄羅斯、韓國等國雪中送炭,迅速派專機將急需的醫療物資送抵武漢。
譯文:Russia, Belarus and the ROK swiftly delivered badly needed medical supplies to Wuhan through chartered flights.
評析:成語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大特色,一般來說,成語都有出處。源語言中的“雪中送炭”出自宋朝范成大《大雪送炭與芥隱》一詩:“不是雪中須送炭,聊裝風景要詩來。”宋太宗趙光義體恤民情,關心貧苦,有一年冬天十分寒冷,天降大雪,他身在皇宮中突然想到有些貧窮的老百姓可能在受凍,于是命令官員給他們送去糧食和炭火。這個成語也是一個文化負載詞,原意指下雪天給別人送炭火取暖,比喻幫助急需幫助之人。發言人在此處使用是感謝俄羅斯等國在疫情期間給予中國的幫助是非常及時且必需的,譯員運用釋意理論脫離語言外殼保留非語言的意義(sense),選取“swiftly”和“badly”兩個副詞巧妙地表達發言人對俄羅斯等國在中國危難期間迅速伸出援助之手的感謝,簡潔而達意。
實例3: 從中央到地方,從城市到農村,我們以壯士斷腕的決心,果斷采取最全面、最嚴格、最徹底的舉措迎擊疫情。
譯文:From the central government to local governments, from urban to rural areas, the whole nation is battling the epidemic with resolve and self-sacrifice. Nothing short of the most comprehensive, rigorous and thorough-going measures have been taken.
評析:“壯士斷腕”出自唐朝竇皐《述書賦下》:“君子棄瑕以拔才,壯士斷腕以全質。” 成語意指勇士手腕被蝮蛇咬傷,就立馬將其截斷,以免毒性蔓延至全身。比喻做事要當機立斷,果斷不害怕。這里如果直接字對字翻譯為“cut off the wrist”,可能會使聽者難以理解,甚至引起歧義,造成場上緊張不安的氣氛。外交發言政治敏銳性高,就算是微小失誤,譯者也要盡可能避免。根據釋意理論,“腕”在語境中只是一個宏觀的符號沒有實際意義,我們可以舍棄“腕”這個符號,提取這一文化負載詞在語境中的意義(sense),即全中國所有人民戰勝疫情的決心以及不怕困難、甘于犧牲的精神。譯者用兩個名詞“with resolve and self-sacrifice”,簡潔貼切。
實例4:中國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先生曾倡導“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
譯文:Fei Xiaotong, a renowned Chinese sociologist, envisioned a world in which countries treasure their own distinct heritages, appreciate other cultures and promote shared prosperity.
評析:在外交發言中,有時會有一些古詩詞或者文言文,這類文化負載詞往往有著深刻的寓意,是口譯翻譯的一大難點,這要求譯者有較深厚的文學語言功底,隨機應變,把源語言翻譯為易懂的目標語言,實現跨文化交流。原文這句話是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先生在就“人的研究在中國——個人的經歷”主題進行演講時,總結出了這十六字箴言。簡單來說,就是一個人要先發現自身美,然后才能發現、進而欣賞其他人的美,最后通過互相欣賞、贊美,達到一致和融合。譯文用“envisioned a world”起筆,后面修飾“world”,每個國家都珍惜各自的特色文化,再去欣賞他國文化從而促進共同繁榮。沒有拘泥于原文格式,譯者獲得了發言人的欲說之言,即非語言的意義(sense),把人與人翻譯成國與國,高效的傳遞了發言人的信息。可見中國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一以貫之,不僅拉近與世界各國關系的,也展示了文明古國燦爛的哲學思想。
四、小結
不平凡的2020,中國憑借制度優勢,及全國人民的共同努力已基本全面復工復產,而海外大部分地區疫情仍然反反復復,對于中國的流言蜚語也是此起彼伏。在這個特殊的時段,中國對外交流愈發頻繁,外交部發言字斟句酌,所以作為譯者在翻譯時亦需反復推敲,不僅要準確傳遞發言人要表達的意思情感,還需要展現中國在面對這種全球公共衛生危機的大國風范和氣度。在進行實際的口譯時,譯員須在很短的時間內聽辨理解源語言、整合信息、短時記憶、再至目標語言的重構和生成,而外交發言涉及政治,其中的文化負載詞存在排他性,更對譯者能力提出挑戰。釋意派理論認為翻譯應脫離源語言外殼,譯者應跨越語言符號,結合主觀內省和經驗積累,產生情感意義,最后以目標語言輸出。本文所有的實例皆取自于王毅在第56屆慕尼黑安全會議上的演講,樣本較小并沒有對文化負載詞進行分類,只是簡單地運用釋意論探究譯文中文化負載詞的翻譯,因此本文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參考文獻:
[1]王正毅.物質利益與價值觀念——全球疫情下的國際沖突與合作[J].國際政治研究(雙月刊),2020,(3).
[2]王斌華.口譯理論研究[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8.
[3]廖七一.當代西方翻譯理論探索[M].南京:譯林出版社,2000.
[4]朱立春.中華成語故事[M].北京: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6.
[5]陳穎子.釋意理論視角下文化負載詞的翻譯[J].語文學刊,2016,(10).
作者簡介:
陳杰,男,漢,江蘇淮安人,學歷:碩士,研究方向:英語口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