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新 田耀
【摘要】 魏愛蓮(Ellen Widmer, 1939—)是現當代研究中國文學的少數漢學家之一,現任美國衛斯理學院東亞語言與文學系教授,主要從事明清文學,特別是晚清時期婦女文學研究。1985年以后,魏愛蓮教授的研究方向從整體的明清文學轉向了具體的女性文學,尤其是女性小說體裁。她認為與男性文學不同的是女性文學的萌芽和發展都異常艱辛,而且除了圍繞明清文學整體趨勢的各種因素及變化外,婦女文學更具有特殊性。
【關鍵詞】 魏愛蓮;明清文學;女性小說
【中圖分類號】I206?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0)10-0038-02
一、人物簡介
魏愛蓮1939年出生于美國明尼蘇達州,先后在衛斯理學院和塔夫茨大學獲得學士學位和碩士學位;她又于1974年和1981年在哈佛大學東亞語言與文明系獲得碩士和博士學位。2007年,她重返麻省衛斯理學院,任宋美齡專任中國研究講座教授、東亞語言與文學系教授以及哈佛大學費正清研究中心教授。
魏愛蓮作為韓南教授的高足,繼承了導師的研究路徑,致力于探討古典小說的新變,但她的明清小說的研究時期發生了從明清到晚清的轉變。魏愛蓮的第一部專著《烏托邦的邊緣:〈水滸后傳〉與明遺民文學》便是在她的博士論文《17世紀中國小說評注背景中的<水滸后傳>》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著成的,緣起南潯作家陳忱《水滸后傳》。1985年胡文楷(1899-1988)的《歷代婦女著作考》修訂本問世,以此為轉折點,魏愛蓮的研究重點便從整體的明清文學轉向明清女性小說研究, 2006年出版的《美人與書:19世紀中國的女性與小說》便是這一時期的研究成果。魏愛蓮的研究領域也擴展到書籍出版傳播史、傳教史、明清家族史等。關于這一主題的論文確有部分已被譯為中文發表,其書籍代表作為《小說家族:詹熙、詹塏與晚清女性問題》。
除此之外,她還與其他學者合編過關于現當代女性、清代文學、中國教會學院的幾部論文選集,并發表過關于印刷業和傳教士的論文,例如,與裴士丹合作編輯的《中國基督教學院》、與孫康宜合作編輯的《明清女作家》等諸多著作文章。
二、明清小說研究
1985年以前,魏愛蓮的研究重點為整體的明清文學,其中以明清小說最為典型。在這一時期的主要代表作品便是《烏托邦的邊緣》,此書的研究對象是南潯陳忱(1615-1670)的《水滸后傳》。魏愛蓮的明文學和清文學研究內容略微不同,前者作者注重明遺文學和小說評注.而后者多集中研究女性小說。
(一)小說評注。魏愛蓮關于小說評注的見解主要針對金圣嘆(1601-1661)的評注手法在陳忱的《水滸后傳》應用。據她本人介紹:“當討論中國小說批評在金圣嘆等人影響下是如何形成的時,這部小說具有作為例證的價值”。 關于小說評注的內容主要出現在第四章節和第五章節。第四章節主要研究的是:小說評注對不同的《水滸傳》評論家是怎樣作為一種小說分析法體現其作用的,特別是金圣嘆。金圣嘆非常肯定“評書”的重要性,意在“通作者之意,開覽者之心”。這也解釋了陳在文中創造“評論家”這一角色的目的所在。 但她并不認為陳完全繼承了金的“分析”手法,因為陳在作品中的評注手法增添了一種“自省”。這種“自省”穿插在文章情節和作者評注中。這種自我意識的添加,或許是陳逃避社會現實的一種方式和對他心目中理想的國度的希冀。魏愛蓮本人也提出了文學創作中的這一新現象很有可能在十七世紀的中國達到了一定程度。
在第五章中,魏愛蓮逐一分析了金圣嘆的15個敘事技巧是否為陳所借用,其中之一是對未遵循母本按照時間順序敘事手法的分析,魏認為這種敘事方式打破了章回小說各個章節之間的獨立性。 在這一章節的最后,作者又深入討論了陳是用了“反語”的方式將小說以“建業暹羅,成家立業”的方式終結。她認為陳心目中的英雄應該有為祖國鞠躬盡瘁的覺悟,而非有“娶妻生子”的想法。這也正好符合了陳在小說中具備的“作者”與“評論家”的雙重身份。
(二)不足之處。在此書中,魏愛蓮幾乎做到了“面面俱到”,幾乎所有的細節都被賦予了重大意義。然而,這樣的分析也難免會有“過度解讀”的嫌疑,尤其是她對陳忱思想的詮釋就難免有些牽強。另外一點便是書中細節贅述,重復說明反倒有損文章,比如,魏愛蓮多次用“轉折”的方式來解釋清朝統治者的壓力是導致陳忱在創作《水滸后傳》時反復斟酌小說內容的原因。實際上,這里只需告知讀者小說的創作環境與故事背景不一致即可。拋去這些遺憾,此書依舊是一本新穎的發人深省的文學研究作品。
三、女性小說研究
在20世紀初的思想家看來,明清女作家的作品無足輕重。等到1985年,胡文楷的《歷代婦女著作考》出版后,這一領域便受到了廣泛關注,魏爰蓮借此機會便將研究方向從以男性文學為主的明清文學轉向了女性文學。
(一)研究伊始。在女性研究冷門的時期,魏愛蓮將研究重點放在了與小說有關的婦女文學上。在中國傳統的文學領域,“小說” 從來都是“難登大雅之堂”的文學形式,而處于弱勢的女性文學中關于小說的閱讀創作更是避之唯恐不及。另一阻力是閨閣禮數與傳統觀念,閨秀大家自然不愿被白話小說這類文體玷污自己的高貴聲譽,而普通的封建女性也一直被“三從四德”這樣的行為準則道德規范所約束。即便是在小說發展高潮期,女性作家也多以“聯合寫作”,“銷毀著作”“贈送版權”等形式,竭力隱藏自己與小說的聯系。
在她看來,女性小說的出現并不是穩步推進。她也曾解釋過在十七世紀中國女性文學發展起來的原因:一是女性從家塾中獲得教育;二是女性通過書信和其他方式彼此聯系;三是時尚的影響。而這些因素在經歷過朝代變化和帝王更替后卻有了變化。除了女性之間保持密切聯系這一因素外,19世紀時取而代之的是:出版市場與印刷文化的發展,男性文人袁枚、陳文述的鼓勵與倡導,乃至郵驛制度的發展。
另外,女性受眾群體也出現了上升的趨勢。魏認為作者和刊刻者越來越努力地把女性包含在預期的讀者中。證據之一是《紅樓夢》及其續作,《紅樓夢》中細致的女性刻畫和一系列續書中對女性閱讀方式特殊性的認可都使得女性讀者的地位變得越來越重要。作者甚至考慮到了傳教士起到的作用,但傳教士針對的讀者是上層社會中擁有相當文化水平的女性。
(二)《美人與書》。《美人與書》一經出版便有意略去其他形式的女性文學,這也與作者在女性文學上的研究時間跨度大題材廣有關。此書將女性文學的重點放在19世紀女性章回小說。
該著作分為兩個部分,共八個章節。在第一部分魏從 “共時性”的角度對19時期早期女性和小說關系的一個面向進行解釋,透露了19世紀才女與小說“結緣”過程中的種種艱辛和復雜圖景。第二部分以《紅樓夢》的續作為中心,從“歷時性”角度講述女性寫作。在這兩部分中,有關于小說作家的研究,魏都給予了單獨的闡述,而且關于第二部分《紅樓夢》續書研究,魏愛蓮在《1769年的曹雪芹、高鶚與〈后紅樓夢〉》(周健強譯)中也給出過特殊說明。從著作中可以看出,她對顧太清的《紅樓夢影》做出了很高評價,也將它作為女性小說高潮期的典型。作者也注意到該作的時效性,在與王妙如(1900-1936)的《女獄花》民族情緒對比上,魏認為《紅樓夢影》和其他為其鋪墊的續作都是自娛自樂,而非倡導某種變革,多是基于傳統閨秀文化的理念,而且這兩者在美學特征和出版方式上也因時代的變化而相距甚遠。
(三)著作不足。《美人與書》是首次對中國女性與小說的關系做出全面分析考察的著作,具備豐富的學術價值。然而從此書到一系列研究作品,不難看出其中摻雜了作者在不同情況下的眾多推測與“想象”。當然,在明清時代,無論是白話小說還是女性文學都不曾公然流傳于世,這也就造成了文獻資料缺失和不足,要想串聯起這樣的歷史并加以分析,的確有賴于推測想象。然而,成敗皆蕭何,這也造成了對文章的質疑,比如,盡管魏愛蓮發現不少才女互通書信的資料,但依然無法證明她們是否真正組成了寫作團體,形成一個影響廣泛的閨秀文學網絡。但這并沒有降低此書的研究價值,相反卻推動了下一階段的研究方向。
四、結語
魏愛蓮在明清文學上的研究重點保持在有關小說題材的研究上,尤其是在女性小說的研究上卓有成就。在她研究伊始,就顯現出對文學小說的興趣,比如在處女作《烏托邦的邊緣》中對“小說評注”的研究。魏愛蓮的作品暗示了她反對對明清女作家的貶低,現存的明清女作家的作品中有強大的意志力和適應力。1985年《歷代婦女著作考》出版,她就此轉向有關性別的小說研究,《美人與書》就此問世。雖然書中不少地方有“想象歷史”的嫌疑,但是在小說與婦女史這兩個領域上,《美人與書》稱得上是開山之作,而她井然有序的研究必然也會給我們帶來更多方向的作品。
參考文獻:
[1]趙紅娟,魏愛蓮.小說、性別、歷史文化——美國漢學家魏愛蓮教授訪談錄[J].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8,48(2):194-199.
[2]Hegel,Robert E.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47.1(1988):136-37.
[3]魏愛蓮著.趙穎之譯.晚明以降才女的書寫、閱讀與旅行[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6.
[4]魏沛娜.對話美國漢學家魏愛蓮:傳統中國女性有很多話可說[N].深圳商報,2016-08-28(W02).
[5]馬勤勤.歷史無聲卻有痕——評魏愛蓮教授《美人與書:19世紀中國的女性與小說》[J].婦女研究論叢,2018(4):122-128.
[6]魏愛蓮,趙穎之.缺乏機械化的現代性:鴉片戰爭前夕小說形態的改變[J].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40(2):5-15.
[7]魏愛蓮.美人與書:19世紀中國的女性與小說[M].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24-27.
[8]魏愛蓮.佳麗與書籍:19世紀中國女性與小說[J].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57(6):31-36.
作者簡介:
張玉新,女,漢族,山東人,天津外國語大學,美國社會與文化方向,在讀研究生。
田耀,男,漢族,天津人,教授,天津外國語大學,美國社會與文化方向,碩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