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地域文化是在特定的區域內長期形成的具有獨特地方特色的文化表現形式,文化生態保護區成為保護地域文化的重要方式,本文通過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現狀分析,從地域文化的視角總結和梳理創建文化生態保護區存在的問題,并在此基礎上進行思考,提出相關對策。
【關鍵詞】 地域文化;文化生態保護區;非遺;思考
【中圖分類號】G127?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0)10-0057-02
地域文化是廣大人民群眾在特定區域內長期生產生活實踐中產生的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表現形式,非物質文化遺產伴隨著社會的發展,成為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資源。隨著非遺保護的不斷深入,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成為非遺保護的重要舉措,近年來隨著城鎮化建設的發展,見證著城市發展脈絡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正逐漸消失,創建文化生態保護區,實施整體性保護成為非遺保護普遍共識。本文通過對遼寧省丹東市非遺保護現狀調查,探索加快特色文化生態保護區創建,實現“見人見物見生活”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理念,推動整體性保護,實現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的目標。
一、創建文化生態保護區的基礎
丹東市地處祖國邊陲,歷朝都是軍事要塞。該市是多民族聚居地,有著18000多年的歷史,遠在舊石器時代晚期就有人類在此生活、繁衍;沿邊、沿江、沿海特殊的地理位置,悠久的歷史,優越的生存環境,孕育了內容豐富、特色鮮明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清政府進入中原后實行禁邊政策,到清末東邊地帶全部開禁,柳條邊開放,關內大批移民的涌入,在與本土民族的融合中,創造出獨具特色的地域民族民間文化印記,展現出濃郁的民族特色和原生態之美,是豐厚人文資源和民族民間地域文化的根基和文化資源。
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主要做法
近年來,丹東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有序推進,梳理非遺保護方面的工作內容,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明確目標、突出重點,有針對性地開展我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把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作為立足點,把普查摸底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基礎性工作來抓,通過普查編制出《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資料匯編丹東卷》。出臺《關于進一步加強丹東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工作的實施意見》,在廣泛普查的基礎上,公布丹東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已經建立起國、省、市、縣(區)四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體系。
(二)規范管理,完善制度,有目的性地完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機制。一是建立非遺保護機構。設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組織非遺人才隊伍培訓和理論研究工作,提升非遺保護隊伍的整體素質。二是發揮非遺專家委員會作用,建立起在專家指導下的非遺項目篩選、論證、評審機制。三是加強檔案管理,利用多媒體、數字化存儲技術,使非遺文本、影像資料得到更好保存。四是定期舉辦非遺講座,傳授非遺技藝,普及非遺知識,對有市場前景的項目,實施生產性保護,帶動就業惠及民生。五是確立市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傳承人,讓他們感受到傳承人的地位和價值,鼓勵傳承人師帶徒傳承活動。六是開展瀕危項目搶救性采錄工作,針對年齡偏大、身體較差的非遺項目傳承人,采用數字化技術手段,全面、完整、真實、系統地記錄傳承人掌握的非遺豐富知識和技藝。七是推薦非遺項目傳承人參加 “非遺人群研修研習班”,使傳承人增學養、強基礎、拓眼界,提高傳承人的技藝水平,增強傳承活力。
(三)開展展示宣傳活動,不斷提高非遺影響力。一是每年在“文化遺產日”期間舉辦“非遺保護成果展”,利用展示、展演、展板等形式,使廣大市民近距離感受非遺魅力、體驗非遺技藝,全方位宣傳非遺保護成果。二是開展非遺進校園、進社區文化惠民活動,讓保護成果惠及百姓。三是積極組織我市非遺走出去,擴大我市非遺影響力。推薦非遺項目參加省內外各類非遺展示展演活動,其中,市級非遺項目《寬甸柳匠編織技藝》獲得第四屆中國非遺博覽會傳統工藝大賽銀獎;省級非遺項目《鳳城景泰藍珀畫》項目傳承人在中國(昆明)官渡第七屆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聯展“中國工藝傳承與振興民間論壇”上做典型發言。多次參與文化部主辦的“歡樂春節”活動,特別是2017年春節在平壤中國駐朝大使館,丹東市組織14位非遺傳承人舉辦的“第四屆大同江中國春節廟會”活動,受到各國駐朝使領館人員和朝方代表的高度贊譽。四是結合打造具有地域特色傳統節日文化主題活動,每年在春節、元宵節等傳統節日舉辦“鼓樂喧天鬧元宵”丹東鼓樂展演、丹東朝鮮族花甲禮展演等系列主題活動,并積極利用電視、報紙等媒體普及非遺保護知識,宣傳非遺保護成果。
在大力開展全域旅游建設中,又將非遺保護傳承工作與自然資源(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相結合,涌現出一批保護傳承較為成功的案例,如青山溝滿家寨滿族風情園、下露河朝鮮族民俗園等,這些景區引入古民居、傳統習俗等,使大批非遺項目得到保護和傳承,在一定程度上減緩了現代化進程中對非遺的沖擊,有效地協調了自然與人文的和諧共生。
三、制約創建文化生態保護區的不利因素
當前,隨著社會的發展,現代化進程的加快,傳統文化受到巨大沖擊,設立文化生態保護雖然對保護傳承優秀民族民間文化起到重大作用,但是也因社會的發展、外來文化的沖擊面臨諸多困難。目前,創建文化生態保護區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地方政策和配套機制不完善?!哆|寧省文化生態保護區設立及管理辦法》對文化生態保護區的創建提供了依據,但市、縣級設立保護區與之配套的地方可操作的文件缺乏,不利于開展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此外,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涉及部門較多,需要建立多部門共同參與的聯動機制。
(二)文化生態的物質載體不斷減少。在文化生態保護區不僅包括非物質文化遺產,還包括物質文化遺產,如傳統民居、古建筑等物質載體,雖然加大了對傳統村落的保護和搶救力度,但由于城鎮化進程的加快,以及歷史、自然等原因,現存維系傳統生活生產的大量物質載體損失嚴重,面臨不斷減少的危機。
(三)創建文化生態區的資金投入不足。創建文化生態區實現整體性保護需要資金的投入,目前創建文化生態保護區面臨的難題是沒有經費投入,造成了工作難以開展,阻礙了文化生態保護區的創建工作。
四、創建文化生態保護區的思考
丹東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呈現以下幾方面特色:一是多民族文化融合。丹東自古以來就是多民族聚集地區,區域內漢、滿、朝鮮、錫伯等民族文化交匯融合、和諧共生,成為丹東地域文化的杰出代表。形成了以國家級項目《丹東朝鮮族花甲禮》為代表的朝鮮族特色民俗文化,以《鳳城滿族特色小吃制作技藝》為代表的滿族傳統特色飲食文化,以《寬甸八河川皮影戲》為代表的傳統戲劇文化等,并成為丹東市獨特的地域文化特色。二是滿族文化特色突出。在丹東眾多的民族文化中,尤以滿族文化特色最為突出。大批滿族先民較早遷徙到本地生活,從事農耕兼漁獵,因此,其文化形態兼具農耕文化和漁獵文化的特色,這些滿族傳統民俗和大量活態文化仍在丹東地區生生不息。其中《滿族醫藥》《滿族婚禮》等先后列入省、市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三是鮮明的闖關東移民文化印記。丹東地理位置獨特,在清末開放柳條邊解禁以后,大量的關內移民移居本地的同時,關內優秀的中原文化也隨之帶到本地,并與本土文化融合交匯,孕育出豐厚的人文土壤,滋養出無數具有鮮明移民文化特色的民間藝術。如《丹東鼓樂》《鳳城景泰藍珀晶畫》等國家級、省、市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創建以地域文化為特色的文化生態保護區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建立管理體制,理順管理機制。應當加強政府的主導作用,設立專門的管理機構,負責對文化生態保護區協調管理、統籌規劃、共同實施。對于跨部門管理的,如文化、財政、土地、規劃等各部門,可由管理機構統一協調。
(二)加強政策配套,為文化生態保護提供可操作的依據。地方政府及文化行政主管部門要高度重視創建文化生態保護的重大意義,積極制定與本地區相適應的文化生態保護區規劃、項目保護規劃和實施辦法等各類配套政策,并明確責任,完善政策法規,為文化生態保護區創建提供可行的制度保障。
(三)重視以非遺傳承人為主體的保護地位。在文化生態保護區申報、規劃制訂、規劃執行等環節中,要突出傳承人的主體地位,尊重傳承人的文化意愿,充分發揮傳承人的作用,同時,還要加強傳承人的隊伍建設,鼓勵傳承人培養后繼人才和參與熱情。
(四)設立專項資金,吸引社會資金共同參與。建立以政府為主導的經費保障機制,設立專項文化生態保護區專項資金,列入年度財政預算。同時重視吸引社會資金共同參與,引進社會有識之士參與文化生態保護區的創建。
(五)挖掘地域文化特色,推動特色文化生態保護區創建。地域文化反映出一個城市的文化獨特性。丹東市是多民族聚居區,民族民間文化遺產豐富,尤以滿族、朝鮮族等少數民族特色文化較為突出,將地域、民族特色的傳統文化元素或符號運用在當地文化生態保護區創建中,形成以反映民族特色為代表的文化生態保護區,有利于民族文化認同、保護傳承和地域文化認知度。
五、結語
文化生態保護區是基于整體性保護地域文化的一種保護模式。以地域歷史積淀深厚、存續狀態良好的民族民間文化為基礎,充分保護地域人文環境和自然環境的文化生態保護區,對獨特的地域文化起到有效的保護和傳承,堅持合理利用、保護和開發相協調。營造良好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環境,因地制宜,突出地域特色,保護非遺的完整性和傳承性,正確把握好保護、傳承、利用的關系,保護為核心,落腳點是傳承,實現文化生態保護區整體協調發展。
參考文獻:
[1]蔣晨晨.基于保護格局的文化生態保護區的理論探析[J].住宅與房地產,2019,(2).
[2]王永桂.文化生態保護區居民地方文化認同調查研究[J].黃山學院學報,2020,(2).
作者簡介:
楊佳斌,男,丹東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研究中心,館員,從事非遺保護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