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婉婉
【摘要】 庫淑蘭剪紙藝術在大眾傳媒過程中受政治、經濟、文化等因素的影響。從報紙的報道、電視專題片的拍攝到自媒體的編碼來看,主流媒體依舊占據著最為重要的地位,它有著最廣泛的受眾群體和具有優勢的傳播渠道。如今,傳統民間藝術的傳承人越來越少,傳統剪紙文化也遭受著來自國內外文化的沖擊。面對庫淑蘭剪紙作品的傳媒化現狀,如何進行庫淑蘭剪紙藝術在大眾傳播中的傳承保護,應該成為人們不可忽視的問題。
【關鍵詞】 剪紙藝術;傳媒化;大眾傳播
【中圖分類號】J51?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0)10-0067-02
大眾傳播給庫淑蘭剪紙藝術的傳播帶來了新的可能,庫淑蘭剪紙藝術作為傳統的民間藝術有了新的生存和發展方式,但庫淑蘭剪紙作品傳媒化也意味著庫淑蘭剪紙藝術及其主體不可避免地受政治、經濟、文化等因素的影響。
一、局限性
(一)主流媒體主導話語權。在庫淑蘭剪紙藝術的傳媒化過程中主流媒體以其強大的傳播優勢掌握著主要話語權。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新媒體的出現對傳統媒體造成很大的沖擊,也使媒體的話語權產生了新的分配關系,然而從庫淑蘭剪紙藝術的傳媒化現狀來看,權威的、具備一定影響力的主流媒體仍主導著話語權,分別表現在不同形式的媒介當中。主流媒體的話語權在庫淑蘭剪紙作品傳媒化中包含兩個層面,一個是主流媒體擁有傳播信息的暢通的渠道,能將信息迅速準確地傳播給廣泛的受眾。另一個層面是主流媒體的影響力比較大,一定程度主導了受眾的信息接收。因此主流媒體對庫淑蘭剪紙作品的傳播至關重要,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大眾對庫淑蘭剪紙藝術的接受情況。
經考察發現,平面媒體如《人民日報》《陜西日報》等具有影響力的報紙媒體相關庫淑蘭的報道十分有限,報道內容多以套路式的政治宣傳為主。影視媒體如陜西電視臺、中央電視臺,主要采取電視專題片的形式傳播庫淑蘭剪紙藝術,編碼形式較為單一、缺乏創意。新媒體方面如以百度為代表的網站,越是權威的網站占有越多的傳播空間,一些影響力小的網站很難與之抗衡,微博也是如此,粉絲量多的博主更容易制造焦點,引起話題討論。在現實情況中,傳播文本的意義總會對受眾產生較大的影響,主流媒體主導話語權便會導致主流媒體的傳播文本就是大多數受眾所解碼的文本,這個文本所包含的意義影響了絕大多數受眾。
(二)傳播主體缺席。正是因為主流媒體有著強大的影響力和導向能力,因此主流媒體都有著嚴格的傳播體制和編碼規范,對于所傳播的內容也是經過仔細篩選的。地方的民間藝術很難納入主流媒體的傳播系統當中。庫淑蘭剪紙藝術反映的是社會中下層民眾的生活方式、風土人情、價值觀念,與主流意識形態存在一定的差異。
盡管政府、社會逐漸認識到庫淑蘭剪紙藝術的重要價值,也通過大眾媒體傳播了與庫淑蘭剪紙藝術相關的信息,但作為地方民間藝術因其小眾化并未真正納入主流文化當中。從《人民日報》《陜西日報》對于庫淑蘭剪紙藝術的報道看來,報道總篇數較少,涉及作品價值的解讀更是寥寥無幾,其他媒體,如電視、新媒體對庫淑蘭剪紙作品的少量傳播,似乎是對民間藝術失語的一種安慰,并沒有從實質上改變民間藝術失語的生存狀態。
(三)傳媒市場化的影響。改革開放以來,市場已經成為影響大眾媒體傳播的重要因素,大眾傳播媒體作為一種特殊企業按照市場經濟規律進行資源配置,因此傳統的民間藝術在市場中的生存空間必然會受到市場規律的約束。傳媒市場化給以庫淑蘭為代表的民間藝術的傳媒化帶來了不少阻礙與困惑。
媒體為了開拓市場、增強競爭力,往往會選取迎合受眾的傳播素材進行編碼,對受眾喜聞樂見的信息增加傳播空間、傳播次數或者將其夸大扭曲,造成原始信息的失真;對沒有消遣能力的信息往往會減少傳播空間和傳播次數。在資料的收集過程中發現,以庫淑蘭剪紙藝術為傳播主體生成的大眾傳播內容和大眾傳播產品的數量十分有限。目前還未出現與庫淑蘭剪紙藝術相關的電影作品,在自媒體迅速發展的今天,也很少有與庫淑蘭相關的專題微信公眾號與微博博主。
媒體為了自身的生存和發展,不得不考慮經濟效益問題。我們都知道媒體獲得的廣告越多,賺取的利潤就越大。例如與剪紙相關的專題網站在傳媒市場化的制約下也不可避免地添加了廣告展示空間,賺取經濟利益,這不僅是媒體自毀形象的做法,也減少了傳播主體文化的塑造空間。
一直以來我們提倡用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態度來對待傳統文化,但在傳媒市場化的影響下,傳統精神淡化的人反其道而行之。現如今中國普遍存在崇洋媚外,歐美文化的入侵加速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流失。庫淑蘭剪紙藝術是老一輩的人遺留下來的精神載體,盲目跟風忽視傳統文化精華已然成為傳媒市場化影響下的可悲現狀。
(四)大眾媒體對庫淑蘭剪紙藝術的消解。我們通過傳統媒體和新媒體所看到庫淑蘭的剪紙作品都是經過媒介復制而來的,在報紙期刊里面的圖片、在專題網頁里面的圖片、在電視專題片里面的視頻,我們在沒有親眼看見庫淑蘭創作剪紙下,通過這些大眾媒介來獲得對庫淑蘭剪紙藝術的認識。那些給庫淑蘭剪紙拍照的人、那些將庫淑蘭剪紙藝術幻化為文字的人、那些給庫淑蘭本人拍視頻的人都影響著我們對藝術本身的解讀。受眾的體驗是由各種圖像整合而來,其中摻雜了多少意義我們不得而知。當庫淑蘭的剪紙藝術進入到大眾傳播的視野后,更多的人是通過媒介才與庫淑蘭的剪紙藝術初次相見,從一開始接觸這種藝術便已不再是原汁原味的藝術。素材與素材的重構影響著我們的認識,媒體從業人員大部分接受過特定媒體的專業訓練,他們知道如何編碼,也知道如何影響受眾。大眾媒體的功能強大,一方面要借助大眾媒體更好地傳承和保護傳統的民間藝術,另一方面也不可避免地面對大眾媒體的負面影響。
不同知識體系和文化背景的人都可以通過大眾媒體來了解傳統的民俗文化。因此當我們將有著特定生產范圍的民間藝術通過媒介傳播給更多受眾的時候,傳播的主體可能會脫離它所發生的環境,導致傳統的民間文化失去了文化聚合力,也使受眾對傳統民間文化的認識發生曲解,尤其是新媒體,碎片化已經成為新媒體的重要特征,編碼者在簡化信息內容的同時也簡化了原始信息的內涵意義,對于一個不完整的信息,解碼者不得不將一些相關的瑣碎的信息拼湊起來完成解碼過程,這樣的解碼過程或曲解了意義,或使意義片面化。
二、策略討論
(一)加強對庫淑蘭剪紙藝術本身的保護。要想讓庫淑蘭的剪紙藝術成為大眾傳播內容和大眾傳播產品,首先要加強對庫淑蘭剪紙藝術本身的保護,由于庫淑蘭本人已經過世,其剪紙作品數量有限,相關文化部門更要加大力度保護好有限的藝術資源,利用先進的數字化技術對現有的文字、圖片以及視音頻資料歸納整合到固定的數據庫,讓僅有的藝術資源以新的存在方式保存下來,防止更多相關信息資源的流失。
剪紙藝術是手工藝術,易學難精,庫淑蘭的剪紙技法更是如此,一幅作品可能需要上千個剪紙圖案剪貼而成,剪紙藝術的傳承人需要有足夠的耐心和興趣才能更好地傳承,從現實情況來看,剪紙藝術需要經過長年的練習才能做到技藝精湛,而且剪紙行業帶來的經濟利潤也不容樂觀,在重重阻力下,政府和有關部門需要為庫淑蘭剪紙藝術的傳承人提供有力的經費保障,進一步調動傳承人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庫淑蘭剪紙藝術的傳承更需要政府和有關文化部門的重視和引導,對剪紙興趣愛好者進行正規培訓,在社會上、校園中舉辦相關的展覽和比賽,讓剪紙藝術走進校園、走出地域。
(二)編碼過程樹立品牌意識。由于大眾傳播對庫淑蘭剪紙藝術的消解、傳媒市場化帶來的負面影響,庫淑蘭剪紙作品的文化內涵不斷被削弱,很難引起人們對其作品的興趣,作品的流傳和增值空間遠遠不夠,因此要求編碼者在編碼的過程中要具備強烈的精品意識,在充分認識庫淑蘭剪紙藝術價值的前提下,發揮自己的編碼才華,全面地精準地反映出庫淑蘭剪紙作品所具有的藝術價值。
事實上,旬邑縣在打造庫淑蘭這一文化品牌方面已經做出了不少努力,早在1984年,旬邑縣便投資建立了旬邑庫淑蘭剪紙紀念館,紀念館位于旬邑縣文化宣傳中心二層,建筑面積為400平方米,館內展品內容豐富、藏品數量眾多,是旬邑縣重要的文化展示場所。 2006年,旬邑縣在中心文化廣場以庫淑蘭剪紙代表作《江娃拉馬梅香騎》為原型,豎立起一座立體雕塑,旨在將庫淑蘭打造為旬邑縣的一張文化藝術名片。但是由于地域和自身條件的限制,即便少數相關文化部門重視品牌意識的確立,但仍不能在大眾傳媒中有效地發揮作用。庫淑蘭生平的傳奇故事是其品牌發展不可或缺的元素。品牌的打造可以借助不同的元素,編碼者在編碼過程需樹立好品牌意識,讓庫淑蘭剪紙藝術能在大眾傳播中獨樹一幟,引起更多受眾的關注。
(三)新媒體生態下尋求編碼思路的創新。隨著網絡與新媒體的發展,傳統媒體在編碼過程當中更要注重編碼思路的創新。面對外來文化、商業文化的沖擊,民間很多的傳承大師的剪紙藝術作品作為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不斷被淹沒在現代社會浩瀚的信息世界,以傳統文化為傳播主體進行編碼的大眾媒體少之又少。中央電視臺重磅推出的文化類節目《國家寶藏》,以歷史文化為傳播主體,運用了綜藝節目的包裝形式,并在其中加入保有嚴肅態度的紀錄片,創造出一套新的綜藝節目的編碼方式,這讓我看到了中國傳統文化和電視編碼的可能性。
同一文本編碼有兩個不同向度,其中一個向度是指文化成為大眾產品的過程。在傳媒市場化的今天,媒體商業化進程也在不斷加快,為了更好地弘揚和宣傳傳統的民間藝術,媒體在編碼的過程也要注意到消費者的心理需求,編碼者要積極開拓創新思維,通過靈活生動的編碼手段讓所傳播的內容更好地被接受。需要注意的是,編碼者要真實客觀地反映文化的原始內涵,不要為了迎合受眾而丟失最基本的媒介素養。
參考文獻:
[1]麥克盧漢.理解媒介:論人的延伸[M].南京:譯林出版社,2011.
[2]程郁儒.民族文化傳媒化研究[D].云南大學, 2010.
[3]郭慶豐.剪花娘子庫淑蘭[J].環球人物,2007(2): 7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