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翌銘
從2019年1月1日起,個人所得稅法通過第七次修正后正式施行了。這次個人所得稅法的修正普及面較廣,惠及面也很廣,讓老百姓真正體會到了政策帶來的人口紅利。根據規定,取得綜合所得的每個納稅人都應按月預繳個人所得稅,并于次年3月1日至6月30日,依據國家稅務總局正式發布的《關于辦理2019年度個人所得稅綜合所得匯算清繳事項的公告》進行匯算清繳。
個人所得稅的這次改革有利于調節收入分配,體現社會公平。改革開放后,經濟發展迅猛,導致一部分人的收入已經達到較高水平,一定時期內收入差距較大是不可避免的現象。因此,對收入較高者多征稅,收入中等者少征稅,收入較低者不征稅,平衡社會資源,是緩解這種矛盾的主要方法。通過對個人所得稅立法可以增強納稅意識,樹立義務觀念,有利于提高全體人民的公民意識和法制意識,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長久以來,西方發達國家都是以所得稅為財政主體收入的。雖然從我國目前的情況來看,還遠達不到以所得稅為主的稅制,但通過對個人所得稅的改革,充分體現了國家對于通過個人所得稅擴大聚財渠道,增加財政收入的意識和重視。
年度匯算清繳就是“合并全年收入,按年計算稅款”,然后多退少補。新個人所得稅法施行后,個稅的計算方法發生了重大變化,以月取得的工資薪金所得,以次取得的勞務報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許權使用費所得先由支付方(扣繳義務人)按月或者按次,根據預扣預繳稅率表進行預扣預繳稅款,年度終了時將全年取得的四項所得合并為“綜合所得”,依據綜合所得年度稅率表計算全年應繳納的個人所得稅額。將計算出的全年應納稅額減去年度內已經預扣預繳的稅款,向稅務機關辦理年度納稅申報并結清應退或應補稅款,這個過程就是匯算清繳。具體計算公式如下:2019年度匯算時應退或應補稅額=[(全年綜合所得應納稅所得額一基本費用60000元-“三險一金”等專項扣除-子女教育等專項附加扣除-其他扣除)×適用稅率-速算扣除數]-2019年己按月預扣預繳稅額。為正需要補稅,為負則需要退稅。
例如:某人2019年度各月領取工資1萬元、個人繳付“三險一金”2000元,假設沒有專項附加扣除,每月預繳個稅90元。假設沒有其他綜合所得項目,全年應納的個人所得稅=(10000*12-60000-2000*12)*3%=1080元,減去已經預繳的每個月90元,相當于此人2019年度不需要繳納個人所得稅。
一、退稅
預繳稅額高于應納稅額,年度終了需要納稅人申請退稅。只要納稅人因為平時扣除不足或未申報扣除等原因導致多預繳了稅款,無論收入高低,無論退稅額多少,納稅人都可以申請退稅。
產生或者可能產生退稅的情形主要如下:
1.年度綜合所得不足6萬元,但平時預繳過個人所得稅的。例如:某人1月份收入5萬元,預繳了個稅,2-12月每月500元,全年總收入不足6萬不需要繳納個稅,次年還需要辦理退稅;2.年度有符合享受條件的專項附加扣除,但預繳稅款時沒有申報扣除的;例如:某納稅人每月工資1萬元、個人繳付“三險一金”2000元,全年預繳個稅1080元。其實有60周歲以上老人需要贍養,按規定可以享受每月2000元(全年24000元)的贍養老人專項附加扣除。但因其在預繳環節未填報,使得計算個稅時未減除贍養老人專項附加扣除,其在年度匯算時填報了相關信息后可補充扣除24000元,扣除后全年應納個稅360元,按規定其可以申請退稅720元。3.因年中就業、離職或者部分月份沒有收入等原因,減除費用6萬元、“三險一金”等專項扣除、子女教育等專項附加扣除、企業(職業)年金以及商業健康保險、稅收遞延型養老保險等扣除不充分的;例如:某納稅人于2019年8月底退休,退休前每月工資1萬元、個人繳付“三險一金”2000元,假設沒有專項附加扣除,1-8月預繳個稅720元。退休后的4個月領取基本養老金按規定免征個稅。全年看,該納稅人僅扣除了4萬元減除費用(8×5000元/月),未充分扣除6萬元減除費用。年度匯算足額時計算的個稅=(10000*8-60000-2000*8)*3%=120元,該納稅人可申請退稅600元。4.沒有任職受雇單位,僅取得勞務報酬、稿酬、特許權使用費所得,需要通過年度匯算辦理各種稅前扣除的;5.納稅人取得勞務報酬、稿酬、特許權使用費所得,年度中間適用的預扣率高于全年綜合所得年適用稅率的;例如:某納稅人每月固定一處取得勞務報酬1萬元,適用20%預扣率后預繳個稅1600元,全年19200元;全年算賬,全年勞務報酬12萬元,減除6萬元費用(不考慮其他扣除)后,適用3%的綜合所得稅率,全年應納稅款1080元。因此,可申請18120元退稅。
二、補稅
預繳稅額小于應納稅額,年度終了納稅人應當補稅。只有綜合所得年收入超過12萬元且年度匯算補稅金額在400元以上的納稅人,才需要辦理年度匯算并補稅。
導致年度匯算清繳時需要或可能需要補稅的情形主要如下:
1.在兩個以上單位任職受雇并領取工資薪金,預繳稅款時重復扣除了基本減除費用(5000元/月);2.除工資薪金外,納稅人還有勞務報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許權使用費所得,各項綜合所得的收入加總后,導致適用綜合所得年稅率高于預扣率等。例如:某人2019年度在各月領取工資4萬元、個人繳付“三險一金”8000元,假設沒有專項附加扣除,1月預繳個稅(40000-5000-8000)*3%=810元,2月預繳個稅(40000*2-5000*2-8000*2)*10%-2520-810=2070元,3月-5月每月預繳個稅2700元,6月預繳個稅(40000*6-5000*6-8000*6)*20%-16920-810-2070-2700*3=4500元,7月-11月每月預繳個稅5400元,12月預繳個稅(40000* 12-5000*12-8000*12)*25%-31920-810-2070-2700*3-4500-5400*5=6600元。此人年中取得一項勞務報酬所得為2萬元,預繳個稅=20000*(1-20%)*20%=3200元。全年應納稅所得額=40000*12+20000*(1-20%)-60000-8000*12-340000元,適用25%稅率。全年應納的個人所得稅=340000*25%-31920=53080元,已經預繳個稅52280元,此人在2020年匯算清繳時應當補繳稅款800元。
關系到每個人的錢包的事,就是怎么在充分盡到納稅義務的前提下降低自己的納稅支出呢?一是及早做好專項附加扣除項目信息申報工作。為了自己也為了別人的工作方便,如實提供相關信息并申報,確保盡早享受專項附加扣除,尤其是年中離職、新入職、退休的人員,盡量使每月預繳的稅額與年終應繳稅額持平。又如可以享受子女教育專項附加扣除項目的人員,應盡量在子女年滿三周歲的當月申報享受;可以享受贍養老人專項附加扣除項目的人員,應盡量在被贍養老人年滿60周歲的當月申報享受:如果存在繼續教育專項附加扣除項目,考試通過年份與取得證書年份不是同一樣,可以根據自身情況選擇享受繼續教育專項附加扣除項目的年份等。二是盡量平衡每月收入額,延遲年終一次性獎金的發放時間,充分享受基本減除費用。根據規定,納稅人取得的全年一次性獎金在2021年12月31日以前可以選擇不并入當年綜合所得,按一次性取得的金額除以12個月分攤后確認的稅率計算個人所得稅。如果全年一次性獎金較高,并入取得當月綜合所得后,扣除基本減除費用和專項附加扣除項目后,累計應納稅所得額超過額度,導致適用稅率達到下一個級別,使得當月預繳的個稅增加,可以選擇單獨計算全年一次性獎金。但是如果綜合全年所得來看,合并全年一次性獎金后全年的綜合所得扣除全年的基本減除費用和專項附加扣除項目,充分享受扣除項目的減免后,并未使全年的個稅增加,那么就應該適用于并入到當年綜合所得。即使預繳稅額增加,也可以在年終匯算清繳時申請退稅。但是一旦選擇單獨計算全年一次性獎金的個人所得稅,則不存在年終合并綜合所得計算退稅了。
納稅人可以自己優先通過網上稅務局(包括手機個人所得稅APP)辦理年度匯算,稅務機關將按規定為納稅人提供申報表預填服務,也可以通過郵寄等方式或到辦稅服務廳辦理。也可以請任職受雇單位統一辦理。還可以委托涉稅專業服務機構或其他單位及個人辦理。
現在距離2019年度個人所得稅年度匯算清繳越來越近了,其中的問題將一點點暴露出來,也是需要我們每個人、稅務部門及涉稅服務機構共同面對和解決的。綜上,雖然個人所得稅在我國剛剛展開一幅新畫卷,但是前方的路還很長,需要克服的困難還很多,面對的問題也很多,需要我們全體公民一起維護法律的尊嚴,提升自己的納稅意識。新個稅實施的紅利正加速釋放,中低收入群體,尤其是上有老下有小還有房貸負擔的工薪階層減負感受最為明顯。伴隨稅制進一步完善以及納稅服務的優化,未來新個稅還有更多紅利可期只有我們每個人都誠信申報,共同為我國個稅制度優化貢獻個人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