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梅 向泳雪 王嘉莉
摘要:黨的十九大以來,我國正處于改革的攻堅期和發(fā)展的關鍵期,以激發(fā)市場主體活力,促進實體經濟發(fā)展為目的的減稅降費不斷深化。地方政府作為相關政策的實施主體,財政收入不斷減少,而財政支出不斷增加,因此地方財政壓力不斷增大,導致原有的地方稅體系弊端不斷凸顯。為助力國家經濟高質量發(fā)展,成功完成經濟轉型,本文結合減稅降費現狀以及對地方政府的影響,以湖南為樣本,重點落腳于地方主體稅種的構建,從財政管理體制、稅收收入結構調整等方面推進地方稅體系的構建與完善。
關鍵詞:減稅降費;地方稅種;地方稅體系
一、引言
1994年,為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推進,我國進行分稅制改革,初步建立我國地方稅收體系,中央地方財權重新劃分,但隨著我國經濟的發(fā)展,分稅制的弊端不斷顯現,地方稅體系需進一步完善。地方財政問題不斷凸顯,如何完善地方稅體系,促進中央和地方財政關系改革成為促進國家經濟發(fā)展動力轉變的一大重點。
二、減稅降費背景下湖南省地方稅概況及問題
(一)地方稅收總量增加,增速放緩
2009至2018年湖南省地方財政稅收收入不斷增加,由2009年的568.27億元增長到2018年的1959.67億元,10年增長3.45倍。湖南財政受到重大影響,當年稅收增速僅為1.56%,契稅、資源稅等小稅種難以有效征管,造成一定的稅收損失;二是湖南地方財政“土地財政”問題突出,嚴重依賴房地產業(yè),稅收結構失衡,地方財政畸形發(fā)展。
(二)失去主體稅種,財政收支結構不合理
稅源單一,共享稅逐漸成為財政支柱。“營改增”后,湖南省地方財政失去兩大主體稅種一增值稅和營業(yè)稅。“營改增”之后,增值稅這一共享稅成為地方稅收主要來源,所得稅緊隨其后。土地增值稅、車船稅等地方稅種稅收貢獻率低且增速較慢,難以支撐地方財政。
(三)稅收立法權過分集中,非稅收入立法靈活
分稅制雖然對中央和地方稅種進行劃分,但稅收立法權和管理權仍集中在中央,針對地方稅種的稅收立法權仍未完全下放給地方政府,不利于地方政府行使職權和完善地方稅體系。同時我國的非稅收入立法權由中央和地方共享,地方立法的靈活性明顯增強。地方政府行政事業(yè)收費和政府性基金更加難以約束,其加劇了地方財政收入結構的不合理性。
三、減稅降費對地方稅體系產生的影響
(一)地方稅收減少,加劇稅源分散
隨著減稅降費政策的實施,給各級財政收入帶來壓力,形成財政收入占GDP比重持續(xù)下降,地方財政收入占全部財政收入持續(xù)下降的局面,使地方對中央財政依賴性增加。從政策本身來說,減稅更多的是對地方稅收入的征減。我國稅收體系更多地考慮了增強中央可控財力,而在地方稅制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主要體現在地方稅缺乏主體稅種、稅額小征管難度大、調節(jié)經濟的力度弱等。
(二)對現行的地方稅體系提出挑戰(zhàn)
我國通過實行分稅制改革,建立起地方稅制體系,極大促進了我國市場經濟的發(fā)展。分稅制劃分了中央和地方稅收收入,但是在實踐中,分稅制改革的實行并沒有解決中央與地方之間的財政沖突,為了彌補財政缺口和主要稅種缺乏帶來的稅收規(guī)模減小,地方政府不得不從非稅收入下手,緩解財政壓力。此次減稅降費政策實行,通過降費手段對我國原本雜亂無章,監(jiān)管難度大的政府非稅收入,以及灰色收入開展了一系列的清理政策,中央要求各地方政府開展自查自清,降低非稅收入占財政收入總比重,促進了地方政府積極調整地方稅收體系結構。
四、減稅降費背景下地方稅體系的構建與完善
從減稅降費對地方財政的影響來看,減稅降費政策的實施減少了地方財政收入,根據地方稅的概況來看,地方政府缺乏主體稅種。因此,需借助減稅降費政策的實施抓住新一輪財稅體制改革的契機來完善地方稅體系。
(一)打造地方政府主體稅種
完善地方稅體系,要根據我國現行的財政管理體制來明確劃分中央與地方的主體稅種,重新調整各個稅種在中央與地方之間的權限,明確中央與地方間的“財權”關系。根據受益原則合理確定地方稅種,在目前己實施的稅種的基礎上,繼續(xù)擴大地方稅的稅源,改革完善城市維護建設稅、環(huán)保稅,開征房產稅。
(二)完善增值稅制度
從減稅降費來看,政策的實施更能減輕企業(yè)的負擔,肖捷提及深化稅制改革時曾表示要繼續(xù)完善增值稅制度[3]。完善增值稅制度需要做好增值稅立法工作,將增值稅制度合理規(guī)范。同時要充分借鑒其他國家的成熟制度同我國的國情相結合,合理設計增值稅的稅率結構,合理確定增值稅稅負,優(yōu)化增值稅繳納方式,以此實現更加公平合理簡潔的增值稅稅制,推進增值稅轉型,更好完善地方稅體系。
(三)完善分稅制和地方稅收征管體制
在減稅降費背景下,地方政府依賴中央轉移支付,因此應當建立規(guī)范的財政轉移支付制度,調整轉移支付的結構,規(guī)范分級財政預算制度,實現“財權集中,事權分散”。同時由于地方稅的稅種過于繁瑣,而相對應的管理體制較少,針對這樣的情況,必須強化稅收征管。首先得適當下放部分地方政府稅收管理權,積極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完善稅收征管的信息化管理,實現部門之間信息實時共享,從而加強納稅服務提高稅務處理能力,提升稅收征管質量和效率。
(四)加快非稅收入的立法進程
減稅降費政策的實施加大了我國非稅收入的比重,因此完善地方稅收體系需加快非稅收入的立法。當下我國非稅收入管理面臨著征收規(guī)模大、結構不合理等問題,據個別地區(qū)反映還出現非稅收費不合理的情況。針對這些問題,地方政府應完善非稅收入相關制度,理清“費權”管理,從稅源防止亂收費等現象,并進一步對非稅收入進行分類,形成更加清晰的非稅收入體系。地方政府還應實行信息公開化,將非稅收管理透明化接受納稅人以及公共群眾的監(jiān)督從而推動地方稅收體系的完善。
參考文獻:
[1]馬海濤,白彥鋒,岳童.新中國成立七十年來我國財政理論的演變與發(fā)展[J].財政科學,2019(04):14-24.
[2]許生.高度重視減稅降費中地方財政的可持續(xù)性問題[J].財政科學,20196)4):102-106.
基金項目:2019國家級大學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訓練計劃項目減稅降費背景下地方政府財政收支平衡問題研究——以湖南省為樣本(項目編號:s201911532042)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陳梅(2000-),女,漢族,貴州貴陽人,研究方向:減稅降費下地方稅體系的構建與完善。
向泳雪(2000-),女,漢族,湖南邵陽人。
王嘉莉(1998-),女,漢族,寧夏吳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