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明明
【摘? ? 要】在本次討論展開之前,筆者對2016年頒布的《中學共青團改革實施方案》和2017年頒布的《少先隊改革方案》進行了仔細的分析研究,兩項改革方案中均明確指出基層學校要將“少先隊與共青團銜接”作為今后中學少先隊和共青團工作的重點。文章圍繞××中學團隊銜接現狀,以校園之星為載體,促學校團隊銜接工作的相關策略展開討論,希望文中相關觀點在推動初中團隊銜接工作進展方面起到一定積極的促進作用。
【關鍵詞】少先隊? 共青團? 校園之星? 團隊銜接
中圖分類號:G4?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0.11.039
少先隊與共青團活動的德育教育功能取向。少先隊和共青團是在黨的領導下目前我國最主要的兩大青少年學生群眾組織。二者均在促進青少年學生健康成長方面發揮著不可忽視的指導性作用,且在青少年學生的思想道德建設過程中體現出了獨特的自身優勢。
一、××中學團隊銜接現狀
1.學校體制改革之后團隊銜接問題凸顯。初中少先隊工作弱化是本校在團隊銜接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之一。××中學在2017年8月之前是西溪實驗學校,是一所九年一貫制學校,少先隊工作以前都是小學部在管理。在學校體制改革獨立成為中學之后,團隊銜接問題也逐漸凸顯。隨著素質相關教育理念的不斷進步與發展,小學生的入學年齡也從之前的7周歲提前至6周歲,如此一來也就直接導致12至14周歲的少年成為初中生的構成主體。由于本校學校體制改革,12至14歲的初中生脫離了之前小學部的少先隊組織管理,而本校目前少先隊工作相對弱化,導致其處于脫隊且未入團的尷尬期。少先隊和共青團組織作為當前我國德育教育的重要組織開展者,卻無法對這一部分學生進行德育教育,這一現實問題是嚴重不可忽視的。
2.團隊銜接空檔期學生行為習慣方面存在諸多問題。當前我校在初中少先隊工作的組織開展方面存在嚴重不足,導致12至14周歲的學生處于離隊未入團的尷尬期。通過與本校多名12至14周歲學生的交流及對其日常生活學習中的表現分析發現,在處于無團隊教育管理期間,學生群體在思想道德與行為習慣方面出現了一系列問題。如本校12至14歲學生群體中有學生出現出口成“臟”、打架斗毆、破壞校園環境、不愿意參加體育活動與義務勞動等問題的概念要遠高于14周歲以上的學生,筆者認為這與本校12至14周歲學生脫隊未入團這一問題之間存在著必然聯系。
二、以校園之星為載體,促學校團隊銜接工作的相關策略
1.將校園之星評選活動作為本校推優入團的工作基礎。將校園之星評選活動作為本校推優入團的工作基礎,可行性是非常強的。筆者認為,“校園之星”評選活動是為學生樹立朋輩榜樣的重要途徑。權威調查結果顯示,相同年齡段的學生在興趣愛好、社會背景等方面相似性較高,彼此之間就某個人或事件的認同感、親近感更強,樹立朋輩榜樣對相同年齡階段學生的教育效果也就越顯著。 “校園之星”評選活動通過選擇核心素養、文化素養、道德品質、行為習慣等不同領域表現較為突出的學生,對其所在的學生群體進行教育感染,相較傳統德育教育工作過程中,教師所選擇的其他地區或學校的德育成功案例來說,身邊的典型則更具說服力,也更容易引起學生的共鳴和反思。我國當前各地推優入團的首要條件就是學生必須年滿14周歲,且在德、智、體、美、勞等多個方面全面發展。而參與“校園之星”評選活動的學生均為在核心素養、文化素養、道德品質、行為習慣等一個或多個領域有突出表現的學生,其不僅符合參與“校園之星”評選活動的要求,也符合推優入團的標準。因此,筆者建議可將校園之星評選活動作為本校推優入團的工作基礎,為朋輩榜樣的樹立提供一個固定、持續的優秀學生評選途徑。
2.實現“雛鷹爭章”活動與推優入團工作的實踐結合。雛鷹爭章活動是少先隊的品牌活動之一,其是從1993年“跨世紀中國少年雛鷹行動”演化而來。雛鷹獎章的項目設定靈活性較強,各地教育部門及學校少先隊可根據所面對學生群體的年齡特點,結合現階段國家及對青少年學生核心素養、文化素養、道德品質、行為習慣等方面的要求以及本校學生的身心發育水平、道德水平、文化素養等方面的現狀自行設置,以能夠直觀體現每個學生綜合素質與道德水平為準。以××中學為例,本校所設置的雛鷹獎章名目如下:向日葵章,五星紅旗章,接力章,美德章,民族團結章,創造章,健康章,成長章。涵蓋了德、智、體、美等多個方面,能夠直觀體現每個學生的綜合素質與道德水平。雛鷹爭章活動的開展步驟為定章——爭章——考章——頒章——護章,其面對的是整個學生群體,每個學生都有參與爭章的資格,且重在強調爭章過程以及爭章過程中的情感體驗。“雛鷹爭章”活動與“校園之星”評選活動在本質上存在一定的共通性,兩項活動的開展均可達到對優秀學生的遴選目的,且相比之下“雛鷹爭章”活動對整個學生群體來說更具激勵性。可將其與“校園之星”活動一并作為本校推優入團的工作基礎。
3.重視團前教育,促進初中團隊銜接。團前教育不僅具有政治啟蒙功能與思想教育功能,同時還是實現初中團隊無縫銜接的重要手段。在創新團前教育理念提出之前,傳統團前教育模式下,基層輔導員多采用“灌輸式”教學法,而學生通常處于被動的知識接收狀態,其對相關知識的理解與內化程度可想而知,如此,團前教育極易因學生學無所獲而徹底淪為形式。為避免這一問題的出現,基層輔導員的教學理念更新,應跟上時代發展,可將相關教學理念與內容通過微信、QQ、微博等學生更容易接受的方式在學生群體之間進行傳播。另外,團前教育工作要具有普及性。當前我國有不少中學出現了“全員入團”的現象,不得不說,這是對團前教育普及化意義的曲解,且也無法體現團員在綜合素質與能力方面的先進性。筆者認為,團前教育的普及性應該體現在對全體初中階段少先隊員就相關共青團知識以及更為廣義的教育方面,團前教育工作的普及能夠更好地輔助育優及推優入團工作的開展,而并非是將其簡單理解為“全員入團”。最后,團前教育工作應具備實踐性。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為確保團前教育工作的有效性,在團前教育工作過程中,基層輔導員也需要將相關教育理論與實踐活動相結合。
參考文獻
[1]彭懷祖.榜樣教育與偶像崇拜的耦合[J].南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05).
[2]汪福林.以校園文化為載體搭建學生成長平臺[A].國家教師科研專項基金科研成果(神州教育卷4)[C].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