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宏春
摘要: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根據學生不同年齡的心理特點,把數學科抽象性,邏輯性的知識具體化,形象化,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讓學生積極參與數學的學習過程中,喜歡愛好這一學科,主動去學習探究,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關鍵詞:數學;課堂教學;激勵興趣;方法與技能
數學是一門抽象性,邏輯性很強的學科,小學生心理發展的重要特點是,對新鮮的具體事物感興趣,善于記憶具體的事實,不善于記憶抽象的內容,小學生的思維正處于由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的階段,教學時正是把數學知識的抽象性和學生思維的形象性之間架起的一座橋梁。就是把抽象的知識轉化到具體的事物當中,從學生已有知識基礎和認知目標出發,充分利用數學的學科特點,深挖小學數學教材中所蘊含的心理知識,做到思想性和科學性和諧統一,使數學教學與心理知識教育有機結合,最終達到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目的全面提高教育和教學質量。下面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談一些膚淺的認識。
一、激發興趣,是學習的良機;
心理學研究表明:興趣是最活躍最現實的心理成分,是一種帶趨向性的心理特征。當學生對某種事物發生興趣時,他們就會主動地積極地執著去探索。托爾斯泰說過:“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興趣是學習的推動力,是幫助學生獲取知識的捷徑。在傳統的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過分的注重數學知識的教學,采用 “滿堂灌”,只顧完成教學任務而很少關注這些數學知識和學生的實際有哪些聯系。學生學會了數學知識,卻不能解決與之有關的實際問題,造成了知識學習和知識應用的脫節,感受不到數學的趣味和作用。新課標的實施就要求數學教師在教學時突出這個“趣”字,使學生喜歡數學,對數學感興趣,這樣的教學可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趣的教學內容,要求我們的數學教學活動要與學生的生活緊密結合,使他們從自己熟悉的生活背景中發現數學,掌握數學和運用數學,感受到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例如:在教學《觀察物體》時,為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大膽地進行了創新,讓每個學生自己先做十個小正方體,拼一拼,擺一擺,組合成不同形狀的立體圖形,從上、下、左、右不同的角度去觀察,看到不同形狀與不同平面圖形。生動直觀的演示,深深地吸引了學生。更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學生創設了愉悅的學習氛圍,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又如在教學《面積和面積單位》時,一開始上課我設計不同單位的正方形、長方形圖形讓學生進行涂顏色比賽,從涂顏色比賽產生疑問:為什么有的同學先涂完?讓學生感受面積有大、小之分,從而引出面積和面積單位的概念。通過這個活動既緩解上課開始時學生的緊張心理,又有效地調動了全體同學全員參與的積極性;同時在新課導入中,有意識地設疑、激疑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緊緊地吸引住學生,學生就會主動地學習。
二、滿足學生需要,是學習的興趣
根據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人的需要分為生理的需求、安全的需求、社交的需求、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實現的需求。心理學上也發現,兒童入學之后,心目中權威人物逐漸轉移到教師身上,盡管兒童與教師之間的交往需要在不同年齡階段有不同的表現形式,但就本質而言,他們非常重視對教師的交往,樂于接近教師。正所謂“親其師,才能信其道”,實踐證明,小學生也往往因為喜歡哪位教師,也就喜歡他教的那門學科。根據這一特點,教師要尊重學生,熱愛學生,關心學生,了解并理解他們,對學生感到有親切感、信任感、期望感,做他們的知心朋友。教師要把微笑帶進課堂,讓每一個學生都感到自己是被重視的、被關注的。從而縮短師生之間的心理距離,使他們主動投入到主動學習的活動中來。例如:我班有一個性情怪僻的小男孩,他好動、好玩、常打架、欺負同學,并經常不完成作業,作業馬虎寫字潦草,上課不專心,搞小動作。我為了糾正他這不良習氣,安心學習上課向他提出問題,平時叫他到辦公室談心,就找他聊天,肯定他學習進步的一方面。不久,我驚喜地發現該同學有了明顯的進步,作業從不欠交,學習成績有了很大的提高,課堂上也能大膽的發言并且他漸漸地走出了“自我”的世界,友好地與大家相處。因此,教師應該信任、平等對待每一位學生,滿足學生的合理需要,既有利于他們的身心發展,也有利于教育功能的發揮和教育目的的達成。
三、賞識教育,是學習的自信心
心理學家認為:人的行為都是強化的結果,成功的獎賞會使學生產生喜悅的情緒,這種成功的喜悅又會轉化為進一步學習的強大動力,激發他們強烈的求知欲望,從而樹立起學習的自信心。正如中國科技大學教授顧鈞接受采訪時所說的那樣:“從本質上說,每個學生都是人才,都有極大的潛能,就看你如何去挖掘和培養。永遠不要對學生說“你不行”,不要挫傷他的自信心,不要讓他產生失敗感,即使在他遭遇挫折的時候”。因此,教師應當采用適當的方法激發學生學習的自信心。這個適當的表達方法就是賞識,它包括肯定、贊美、表揚、鼓勵以及寬容,學生的自信心、進取的銳氣、活潑的靈性、開朗的性格都來自于賞識。賞識教育正是在潛移默化中塑造未來一代人的風貌。實施賞識教育要注意的是,賞識要持之以恒,切忌急躁粗暴,大聲呵斥。教師或家長在面對著差生時,有時在多種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容易造成行為失控,在情急生氣時忘記了鼓勵反倒諷刺,大聲地指責:“這么笨,別上學了”、“你真沒記性、真是死不悔改”等,從而挫傷學生的自尊心,降低學生的自我評價,失去自信心。“人非圣賢,孰能無過”。學生犯錯誤是不可避免的,如何讓他們在痛苦中總結經驗,在教訓中學到智慧,使其不遷怒,我們對小學生的錯誤處理至關重要。愛迪生母親的寬容使世界多了位發明家。因此我們在教學中必須正確對待學生的錯誤。例如:我班有部分學生的作業字體很差,作業質量不高,我就經常找這些學生交談,偶爾他們有一兩次作業表現好,就及時給予表揚,并在作業本上作了批示,激勵“非常好”,這樣他們的作業自然越來越好。所以我們對學生要寬容、和善、耐心,使學生感受一份真愛與撫慰。
四、正確評價,是學習的主動性
心理學表明:小學兒童,尤其是低年級兒童的自我評價能力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依附于教師和父母的評價,但他們已有了對自己行為的獨立看法;大約從小學三四年級開始,兒童自我評價的能力有了明顯的發展,他們逐步學會將自己的行為和別人的行為加以對照,從而對自己的行為進行獨立評價。因此,教師對學生的評價要實事求是,恰如其分,讓每個學生都看到自己既有優點,也有缺點,明確以后的努力方向;同時對學生的自我評價要進行及時引導和調控。在數學學習的評價中,以學生的全面發展。,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變化與發展,關注學生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形成與發展。除了單元、期中、期末的測評用“等級加評語”的方式外,更應該在課堂上、作業中,用口頭表揚、寫在作業本上的短語等方式,對學生的數學學習進行適時評價,發揮評價的激勵作用。
總之,“育人先育心”要提高學生數學學習的能力,提高教學質量,就要根據小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和特點,對他們進行因材施教,靈活地把心理學知識貫穿于數學教學環節之中,定能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提高教學的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