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現當代中國畫在經歷了中西融合的變革之后,面對經濟發展和都市化進程,似乎一下子遠離了現實生活,尤其是山水、花鳥畫使人覺得似乎只是文人的閑情逸致,與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關聯甚微。直到有一天看到魏懷亮的作品才恍然,原來山水、花鳥畫作品也可以如此深邃地觀照現實、貼近生活,也可以如此本真地觸及生命、觸動靈魂。
早些年前看魏懷亮的畫,多是些花鳥作品。記得1996年在他舉辦的《魏懷亮水墨小品展》的展廳里,我第一次見到其作品,展出的畫大概有四五十幅,幾乎張張都有鳥,有的是一只一只的,有的是一群一群的。他的畫基本都由水墨構成,簡練講究的構圖,惜墨如金的手法,沒有任何華麗的雕飾,唯有清純與寧靜,意味深長而雋永。
跨入新世紀以后,魏懷亮開始思考中國畫的現代轉型,并嘗試從山水和花鳥畫創作入手進行全新視角的藝術探索。他近些年的作品由此顯得格外另類,不僅給人以唯美的感覺,而且還通過作品反映出他對社會的深層思考。他把一些現代的都市環境、生活元素與傳統的山水畫經典作品有機融合,升華為自己獨特的藝術創意。近幾年他創作的《跨越》《對話》《讓》《路上的風景》等一系列極具創新意識的山水畫作品屢屢在全國獲獎。2004年時任中國美協副主席、中國美術館館長的馮遠先生在第十屆全國美展新聞發布會上評價他的作品:“在傳統與現代的結合上作了大膽有益的探索。”他把傳統的中國畫藝術與現代社會生活巧妙地連結在一起,開創了中國畫藝術的新境地,達到了“通心靈”、“得天趣”的藝術境界。
畢業于湖南師范大學美術系的魏懷亮,是一個思考型的畫家。雖然他接受的是傳統國畫技法教育,練就了不俗的筆墨功夫,但現代都市生活引發了他對傳統的中國山水、花鳥畫表現題材的思索。在他看來,創作也是一種責任。所以,他不愿意像一般畫家那樣,輕松自在地去畫些大眾市場喜歡的山水、花鳥作品,也不愿意把畫畫只當作一種消遣手段。他更注重表現自己內心深處的真切感受。
生活中的魏懷亮不善言辭,而藝術上的魏懷亮卻十分睿智。他的作品視角獨特,把我們領進了一個嶄新的中國畫藝術世界——一個和我們現實生活、社會發展息息相關的具有東方審美意蘊的藝術世界。
在《跨越》《對話》《路上的風景》等作品中,魏懷亮將自然山水和都市中的馬路、欄桿、交通標志及汽車、高速列車等現代交通工具巧妙布局,畫面上行使標志和禁止標志的巧妙構成,讓你心中產生久久無法平靜的思緒;《讓》《山水的回憶》《尋找棲息地》《都市·空間》等系列讓你想起人與自然生存與發展的境況,帶給人們視覺和心靈震撼;在《都市狀態》中魏懷亮所表現的是常見的城市生活景觀,布滿整個畫面的磚墻、作假山欣賞的太湖石,消防栓、下水道、自來水管,空中的一只飛鳥竟然是用紙折疊而成的……一切都讓我們感到驚奇、新鮮,一切都使我們回味、思索。
在以筆墨為傳統的國畫圈而言,魏懷亮的畫顯得異樣和另類。在魏懷亮的畫里,筆墨只是他藝術圖式的外觀載體,其繪畫性卻未曾受制于筆墨程式所帶來的創作模式的束縛。他用間離重構的現代藝術手法,把觀眾從傳統審美的慣性和惰性中解脫出來,導向一個全新的視覺審美體驗。他的創作關注當下文明、關注都市生活狀態,畫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他以超現實的創作手法把對山水的自然美欣賞和精神道德的象征變成對生態問題的關心與批判,并賦予其作品以現實意味和現代意義。讀他的畫不僅能使我們得到賞心悅目的快感,更能導引我們去思考畫面背后的東西。
藝術貴在創新。魏懷亮敏銳地抓住了中國畫藝術現代轉型的樞紐——創作思維方式的更新。他用現代生活的新元素、新體驗、新感受、新思想,給表現對象以新的生命力,用生態環境在當代的境遇、境象來詮釋對當代社會發展與自然生態的關注,從而使其作品充滿了無限的人文關懷。這樣的探索難能可貴。
祝愿魏懷亮的藝術之路越走越寬!
注:(劉云,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湖南省文聯副主席,湖南省美協常務副主席,湖南省畫院院長。)